点击加载图片 “鲁美四老”(从左往右):晏少翔、钟质夫、季观之、郭西河。 本报记者凌鹤 开篇的话 用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凸显地域与时代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美术的发展、传承与创新,是以鲁艺精神为核心,以现实主义创作为重要手段,体现艺术为时代、为人民的宗旨,创作了一批载入史册的经典艺术佳作。辽宁亦成为美术、书法大省。 辽宁美术创作与辽宁人的性格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黑土地密切相关。在这片土地上,催生了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美术风貌——大气厚重与丰润壮美兼具;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群体,如“鲁美四老”绘画群体、“九畹”书法群体、雕塑群体、摄影群体等。改革开放后是辽宁当代美术发展成果最辉煌的历史阶段,一些经典作品深刻折射出辽宁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在促进地域文化发展中作用显著。书法创作方面,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辽宁一直在全国具有重要位置。其深扎传统、领悟经典,并进行当代创造性转化的成果,使书法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雕塑、摄影领域,则用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凸显地域与时代特色。创作的经典作品影响广泛,有些艺术家与作品赢得了国际声誉。 追溯那些具代表性艺术家群体的精神源流、内外兼修的艺术发展路径、传承创新的艺术精神,无疑对未来辽宁美术、书法等领域再创新的辉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深入传统、领悟经典形成艺文同进的艺术思想 鲁迅美术学院4位与世纪同行的老教授晏少翔、钟质夫、季观之、郭西河被尊称为“鲁美四老”。他们以卓越的中国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花卉画造诣,及在鲁迅美术学院学科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中的巨大贡献,成为美术界颇具知名度的画家与美术教育家群体。其艺术思想在辽海大地生根发芽,传承不息。青年时代,他们的绘画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在京津艺术圈绽放光彩,为以后在漫长的岁月中带领东北中国画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鲁美四老”很早便明晰中国画以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国美学为基础,在年轻的心灵中播撒下艺文同进的艺术思想种子,并不断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 晏少翔12岁时师从著名画家赵梦朱学习花鸟画,并临摹《白描十六应真卷》,练习人物线描。15岁时,大量临摹《历代名贤》《历代功臣》《历代仕女》等图稿,苦练高古游丝法。17岁时参加“湖社画会”,在《湖社月刊》发表作品,成为美术新星。18岁时,考入辅仁大学美术系,受教于周作人、沈尹默、袁励准、溥雪斋、陈缘督等大家,系统学习美术知识。同时与湖社画友钟质夫、季观之等在北京组建“雪庐画会”,引起轰动。“雪庐画会”每年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春秋两季的扇面画展非常有影响力,当时的画界名家参与其中。1936年,晏少翔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院,成为第一届研究生,授课老师是黄宾虹、张大千、于非闇等大家,于此全面临摹历代经典,尤其对唐宋经典画作,晏少翔用功颇深。 钟质夫幼年在父亲的启蒙教导下走上艺术道路。稍长,入“湖社画会”,师从名师刘子久、李鹤筹、陈东湖学习工笔重彩花鸟画,临摹传统经典。1931年,钟质夫从湖社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社任评议。评议的职责除参与评定会员作品,主要是教育生徒,20多岁的他已在业界小有名气。1936年,钟质夫考入北京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院,成为第一届研究生,其间遍临宋、元、明、清画作经典,研究画法画论,学习诗词,接受黄宾虹、张大千等大师的艺术指导,艺业精进。 季观之自幼酷爱绘画,尤爱山水。后考入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全面提升知识层面,担任过“湖社画会”评议、北平美术会理事等职,活跃在北京画坛。其山水画初学王石谷、石涛,后学李成、郭熙,进而精研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之法,同时泛鉴王蒙、吴仲圭、唐寅、仇英诸家,传统功力极深,所画山水能集各家之长。 郭西河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绘画,少年时期就读于辅仁大学附中时,便成为著名画家王雪涛的入室弟子,深得导师写意花鸟画的精髓。后受业于张大千、黄宾虹、齐白石等国画大家。在学习传统上下大功夫,对明清许多传世佳作留心追抚,明代吕纪、林良、唐寅、陈道复、徐渭和清代石涛、“扬州八怪”中的金农、郑燮、黄慎诸家作品,近代以及现代的虚谷、任颐、吴昌硕、潘天寿、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诸家之作,一一临摹研习,不遗余力,传统积淀深厚。 幼年起就在中国传统绘画经典中徜徉、学习、实践的“鲁美四老”,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不断加深,青年时期已经形成艺文同进的艺术思想,认识到中国画是中国精神的外化,是中国文人风骨的体现载体,是中国审美意境深邃的线条墨色表达,是穷其一生探寻不尽的艺术宝藏。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坚定入古出新的艺术追求 青年时期的“鲁美四老”对传统经典的学习深研,可以说达至立体全方位,为后世赞叹。并且他们的老师都是中国画坛留名史册的大家。4位画家敏锐抓住了艺术追求的方向,并不断传承创新。因为师于传统,师于经典,从而为未来的绘画创作打下深厚根基。他们认识到,中国画创作的生命力来源于传统内生出的时代新意,认识到要在生活和大众中去寻找艺术灵感,去提炼艺术题材,去创作活生生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以古典仕女画美誉于京城画坛的晏少翔,决不机械仿古,他学习古人绘画的无功利性,线条纯粹、色彩典雅,学习导师们的匠心妙用,吸取精气神,同时融入个人表达,其人物设色清新灵动、线条流畅简洁,既古典又富有生命感与时代活力。 上世纪30年代,钟质夫的没骨花鸟已小有影响力。其主张师法自然,由心而出地转化领悟,所画花鸟形神兼备,兼具深厚的传统功力和时代审美,让人很难想象如此高格调的作品出自如此年轻的作者之手。 季观之的“季家山水”为世人命名。年轻时的他融合南北山水绘画之风并自出己意,既雄强浑厚,又墨色淋漓,足见其既能入传统又能出传统的深厚功力。季观之的临习从南派山水画入手,对皴、擦、渲、染的技法细细钻研,深入领悟南派山水画的含蓄、浑厚、柔美,后来集中精力学习北方画派,20岁出头时,其画作已深受欢迎。 郭西河的写意花鸟,从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而来,独具特色。他平素深入生活,不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都坚持出外写生,常常在户外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观察花鸟的各种姿态、习性。其画作情意相融、布局灵变、清新俊逸,充满生活情趣。 4位画家以大自然为师、以生活为师,并赋予画笔个性化的表达,呈现中国山水精神、花鸟情韵,这也是他们年少成名的重要原因。 承教名家、人画合一体现中国画内外兼修的文化本质 通过文化学者初国卿、荣宝斋书画家刘鹏、晏少翔儿子晏国辉、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张晖等人的讲述,我们还原出多个生动的故事,得以一窥“鲁美四老”创作成就的文化源起与积淀。 时光回溯到1934年6月的一个午后,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来到辅仁大学参观毕业生画展。第二天,辅仁大学校长秘书台静农来到美术系约见晏少翔,转达了胡适想收藏其毕业作品《桐荫仕女图》并询问润格。晏少翔听后感到莫大鼓励,胡适担任辅仁大学校董,在课堂上讲述的“孙悟空有能耐是因为他能变”这个理念深深影响了晏少翔,他觉得绘画同理,于是毫不犹豫地表态将画作赠予胡适。胡适为答谢,将已出版的《胡适文存》四卷四册送给晏少翔。《胡适文存》是胡适学术研究的精华,在当时一版再版。当年,晏少翔没间断地读完此书,在学养积淀与创作境界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上世纪30年代初,钟质夫作品参加法国巴黎世界美术博览会、美国芝加哥美术博览会。当时的业界翘楚《湖社月刊》刊载其多幅功力不凡的作品。回想那一时期,钟质夫因画内画外的良好修养而星光熠熠,黄宾虹大师对钟质夫幼承家学,宗“五代南唐”画家徐熙野逸的花鸟画法很赏识。 上世纪30年代初,年轻的郭西河因表现突出,成为当时的中国画研究会会员、“湖社画会”会员。他不仅研习中国画,还热爱书法创作,书画兼修、互为补益。上世纪40年代,郭西河正在北平艺专学习。一日,张大千应徐悲鸿之邀前来讲学。下课后,郭西河把他新临习明代陈洪绶的《武侯靖节出处图》,拿给张大千请教,张大千看到画作相当精工,很是欣赏,在指出不足后,为他详细讲解了如何从精神上把握人物,把人物的神画出来的经验。不仅如此,张大千还在他的画上题了一段文字:“此老莲(陈洪绶)居士画本也。学老莲画者,不难得其刚劲,难得其柔美。伴云(郭西河)仁弟临此,极幽秀之致,是真善学老莲也。”后来的日子,郭西河又多次向张大千请教书画艺术,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极大的有益影响。 画家、美术教育家刘伯农认为季观之的北派山水独一无二。季观之1933年入蔡元培创办的北平华北学院艺术科学习中国画,1935年转入辅仁大学美术系,1938年,担任“湖社画会”评议、北平美术会理事等职。季观之当时致力于工致巧整的小青绿山水,格调生动、雅逸,在北京画坛深受赞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当时画坛“南宗”几乎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季观之独具慧眼,潜心研究几乎被同代画家所淡忘的北派山水画的丰厚传统,做到沙里淘金,修为全面,十分难能可贵。 上世纪50年代,4位画家陆续来到鲁迅美术学院执教,为东北大地带来中国画全新的开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