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讲走进宋词 《一》 

 清欢几许 2022-08-16 发布于浙江
 国学经典宋词班第一讲走进宋词 《一》 编辑 云龙山人

  宋词自古以来和诗曲赋并称中国四大韵文体,而唐诗宋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两种体式。

  宋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等等。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一、宋词起源

  宋词源自民间,俚俗粗鄙乃是其最初的天然倾向。由于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词”被重新发现,词源于民间俗文学的观点已得到广泛承认。

  隋唐之际形成的曲子词,原是配合一种全新的音乐--“燕乐”歌唱的。“燕”通“宴”,燕乐即酒宴间流行的助兴音乐,演奏和歌唱者皆为文化素质不高的下层乐工、歌妓。且燕乐曲调之来源,主要途径有二:

  一是来自边地或外域的少数民族。唐时西域音乐大量流入,被称为“胡部”,其中部分乐曲后被改为汉名,如天宝十三年(754)改太常曲中54个胡名乐为汉名。《羯鼓录》载131曲,其中十之六七是外来曲。后被用作词调。许多据调名就可以断定其为外来乐,如《望月婆罗门》原是印度乐曲,《苏幕遮》本是龟兹乐曲。《胡捣练》、《胡渭州》等调,则明白冠以“胡”字。

  部分曲调来自南疆,如《菩萨蛮》、《八拍蛮》等等。部分曲调直接以边地为名,表明其曲调来自边地。《新唐书·五行志》说:“天宝后各曲,多以边地为名,如《伊州》、《甘州》、《凉州》等。”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也说:“今乐府所传大曲,皆出于唐,而以州名者五:伊、凉、熙、石、渭也。”伊州为今新疆哈密地区,甘州为今甘肃张掖,凉州为今甘肃武威,熙州为今甘肃临洮,石州为今山西离石,渭州为今甘肃陇西,这些都是唐代的西北边州。燕乐构成的主体部分,就是这些外来音乐。

  二是来自民间的俗风歌谣。唐代曲子很多原来是民歌,任二北先生的《教坊记笺订》对教坊曲中那些来自民间的曲子,逐一做过考察。如《竹枝》原是川湘民歌,唐刘禹锡《竹枝词序》说:“余来建平(今四川巫山),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jié如吴声。”又如《麦秀两歧》,《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七引《王氏见闻录》言五代朱梁时,“长吹《麦秀两歧》于殿前,施芟shān麦之具,引数十辈贫儿褴褛衣裳,携男抱女,挈qiè筐笼而拾麦,乃和声齐唱,其词凄楚,及其贫苦之意。”

  宋代民间曲子之创作仍然十分旺盛,《宋史·乐志》言北宋时“民间作新声者甚众”,如《孤雁儿》、《韵令》等等。燕乐曲调的两种主要来源,奠定了燕乐与之配合演唱歌辞的俚俗浅易的文学特征。歌词在演唱、流传过程中,以及发挥其娱乐功能时,皆更加稳固了这一文学的创作特征。歌词所具有的先天性的俚俗特征,与正统的以雅正为依归的审美传统大相径庭。由于广大歌词作家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历史和社会潜移默化赋予他们的审美观念,皆在他们欣赏、创作歌词时,发挥自觉或不自觉的作用。因此努力摆脱俚俗粗鄙、复归于风雅之正途,便成了词人们急迫而不懈的追求。

二、宋词发展

  词始于隋唐,兴于两宋,但在晚唐、五代和宋初,却大多都是一些酒宴娱宾的遣兴之作。这些词,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主要是以描写艳思恋情为主,极尽艳丽浮华。这种词,充分表现出了它先天的俚俗特征,与传统的雅正审美观念南辕北辙,所以有“诗言志词言情”、“词为小道、艳科”之说,正如张炎《词源》中所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清代李东琪说:“诗庄词媚,其体原别”;田同之说:“诗贵庄而词不嫌佻,诗贵厚而词不嫌薄,诗贵含蓄而词不嫌流露,之三者不可不知。”魏塘曹学士《西圃词说》中曾言:“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壮士也。”

  宋初,青楼歌坊繁盛,因此俗惑艳媚之词极度泛滥。朝庭的士大夫们,极尽享乐,观妙龄女子“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于浅斟细酌之际,听娇声曼唱、艳曲小调,充满对声色的追求,享乐本能的满足,呈现出一种群体人格堕落的淫腐之风(或许,这也正是宋朝后来被野蛮民族灭掉的一种征兆)。这时宋词的内容,主要是以表现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为主,其主流倾向正是当年被孔子屏弃为淫靡的“郑声”一流。这种曲词,只有表层次上的享乐生活追求,而没有更深层的意蕴供回味,与风雅背道而驰。人们一面享受、沉湎于声色快乐,同时又觉得不合雅趣,有失颜面,进行着自我掩饰与辩解。兴发情动,形诸歌咏,贪图享受之欲望人所难免,为了将这种艳情的表述含蓄化、朦胧化,又似有兴寄,有无限言外托喻之想,将字面、句子、声韵加以锻炼,具有典雅之风貌,这样便接近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儒家标准。这样,对宋词创作“去俗复雅”的艺术拯救,便成为词人们一种努力和追求。创作上“去俗复雅”,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个人努力到形成流派,已经成为宋代词坛的一种必然趋势。被后人推尊为“豪放词”开山祖的苏轼,其绝大多数词篇仍属“艳科”范围。即使是“艳情”之外的题材,也要受到主流倾向的渗透,或多或少地沾带着“艳”的情味。

  后人“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也为其曲意解释。贪图享受,人所难免,兴发情动,形诸歌咏。事后又觉得不合雅趣,有失颜面。这种矛盾普遍存在于歌词的创作之中。

  北宋后期,词人贺铸以比兴入词,使词具有了喻托之意,词的品质进一步得到了提升。他咏荷花之词,“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芳心苦》,借以抒写自己不慕容华、洁身自好、清苦自任、独持节操的品格,使词显出了高雅的气质。

白石道人姜夔,是在南宋与辛弃疾双峰并峙的另一位词坛的领袖。作为一位清雅的高士,他将词的艺术进一步深化,使传统词体的思想意蕴与艺术表现进一步增强,在豪放词风独盛的南宋,另树一帜,为传统宋词开拓出了一种新的词境,在婉约、豪放之外,别立一宗,开创了一种新的词派――格律词派(亦称骚雅派或风雅派),在词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其要求高,技巧艺术等多方面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所以流传不广。

 

三、宋词曲调

原本的宋词是由词人为歌姬创作演唱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来的词曲在流传中遗失,以至于我们今天只能欣赏到词的内容,而无法听到那些原本很美丽的曲调。当然,后人也有根据词的内容创曲,但是无法再回到古人在琵琶三弦琴前焚香颂唱的意境中去。 苏轼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邓丽君唱出了古人邀月对饮的感伤,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但总的来说,词牌的曲调是不可能被还原了。今人只有在揣摩古人的思想基础上创作加工词牌内容以得到一点点安慰。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则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如《水调歌头》、《念奴娇》、《如梦令》、等等。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最短的词牌十六个就是十六字令。

今天我们就从十六字令讲起。首先注明一点,我们今后要填的词牌,均以《钦定词谱》的正格为依据,极少数是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词。

 

四、词牌介绍 《十六字令》

蔡伸词名《苍梧谣》。周玉晨词名《十六字令》。袁去华词亦名《归字谣》。

单调十六字,四句三平韵

张孝祥
归,猎猎熏风卷绣旗。拦教住,重举送行杯。
 ◎●○○◎● ○○● ⊙●●○

注:

1○平声 ●仄声 ⊙本平可仄 ◎本仄可平 平声韵

2、谱内词句以整句为〔。〕半句〔,〕蝉联不断者为〔、〕

按,张孝祥词三首,皆以归字起韵。蔡伸词以天字起韵,袁去华词亦以归字起韵,皆一字句也。元天机余锦周玉晨词:〔眠,月影穿窗白玉钱。无人弄,移过枕函边。〕本以一字句起,《词综》及《草堂别集》,误〔眠〕字为〔明〕,遂以〔明月影〕三字为起句者,误。按,张词别首第二句:〔十万人家儿样啼〕,儿字平声。蔡伸词第二句:〔休使圆蟾照客眠〕,休字平声。第四句:〔桂影自婵娟〕,桂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用逆向写作手法,使得短短十六个字意味无穷。

送别没有杨柳岸南浦古渡,没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泪湿襟袖,没有送别时宏大的场景,一个“归”字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诗中所描写的送行,到底送的谁,没有交代;所送之人去什么地方?是送一个人还是送无数个人?等等都没有交代。

次句“猎猎熏风卷绣旗。”从句意中可以领略出送行的是出征的队伍,属于集体性质的送行,如果是送亲友不会打着旗帜,这只是以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去猜度。这句话就是一个送行后的场景,意为猛烈的风刮得旗子都卷了起来,是一个意向,表示情景的壮烈。其中“猎猎”二字是形容风刮旗帜的声音;“熏风”一般指和煦的南风,因为温和的风可以消除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舒畅。 也可以理解为,表示恼怒怨恨。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是“消除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舒畅。”还是“恼怒怨恨”的情绪,因为没有历史记载,所以没有办法确切知道。但是从张孝祥所担任的职位来看,应该表示的是“恼怒怨恨”,因为出征就要打仗,打仗就要牺牲,作为一个都督府参赞军事。领建康府留守。历知静江、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来说,对打仗应该不会心情舒畅。

第三句“拦教住”从字面上看是一个动作,实际上它是一种意象,就是拦不住的意思,表示情感波澜非常大。

尾句“重举送行杯”表达的是一种依依不舍的浓郁感情,从一个“重”字就可以看出作者对所送之人的感情深厚。一般情况下,把人送走了事情就结束,这里又重新举杯为征人送行,从而加深了语义深度。

 

五、分析词牌《十六字令》

张孝祥
归,猎猎熏风卷绣旗。拦教住,重举送行杯。
 ◎●○○◎● ○○● ⊙●●○

用句为:1735

用韵为:归、旗、杯。

首句为一个字,这个字是韵字,也是全词的中心字,后边的语义都要紧紧围绕这个字去填写。

第二句为七字句,句法为律句,节奏2212。

第三句为三个字,节奏可以按照12(惊回首)和111(拦教住)。

第四句为五字句,节奏221(重举送行杯)、212(何日是来时)。

 

作业:

以“荷”为题,按照下面格式填一首《十六字令》
 ◎●○○◎● ○○● ⊙●●○

 

欣赏十六字令

南宋·张孝祥

(其一)归。十万人家儿样啼。公归去,何日是来时。

(其二)归。猎猎薰风颭绣旗。拦教住,重举送行杯。

(其三)归。数得宣麻拜相时。秋前後,公衮更莱衣。

南宋·蔡伸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十六字令·三首

现代·毛泽东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