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气不是气,正气虚也不是虚何为“正气”现在的中医大夫,普遍存在一

 超越H 2022-08-16 发布于广西
正气不是气,正气虚也不是虚
何为“正气”
现在的中医大夫,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认为人之所以得病,都是因为虚,比方我业余坐诊这地方,隔壁诊室的老大夫给人看病,病人进入三句话说不到就拖着荣成腔告诉病人你这是“气虚”,我不如他老,所以病人不如他多,病人总认为中医大夫老的更可靠嘛,所以他一说虚我这边就笑半天。
这不是普遍现象,配药台上外来取药的方子大部分都是补虚的,我见过的大夫以及他们开的方子都离不了补虚药,什么气虚阳虚阴虚肾虚脾虚,没有不虚的,包括各地的中医院的专家都都犯这个毛病。
我们当地的市级中医院,属于省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开的方子也无非如此。前几年曾经搞了一段请国宝级专家讲课的活动,红红火火,这些国宝们在给我们授课之前,实际都先给中医院的本地专家讲一堂更加高深的课,其中有一位讲了“半夏泻心汤”的理论经验,此后中医院兴起了一股研究使用“半夏泻心汤”的热潮,好多专家都开始用“半夏泻心汤”,但是,“半夏泻心汤”总有不该用而用的情况,不该用却用了,那肯定没啥疗效,之后怎么办呢,我看他们还是回到老路,继续补虚。
为什么呢?
中医治法核心无非“扶正祛邪”,“扶正”和“袪邪”是个并列关系,针对病人虚实的不同情况,或者扶正或者袪邪,或者同时扶正祛邪,而同时扶正祛邪又有比例路径的不同,扶正祛邪之间,并不是承接关系——所谓袪邪必先扶正,扶正所以袪邪,并不是这个,但目前看,大部分中医大夫都是秉持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这是为什么呢?
有关中医的一切现象,必有理论源头。
源头在哪?源头就在《内经》这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辏,其气必虚”。
仔细观察一下这句话,这句话说的是“正气”,而没有说阴气阳气中气大气宗气脾气肝气肺气心气肾气等等气,更不是肾阴肾阳脾阳之类,请问:你认为“正气”是阴气阳气中气大气宗气脾气肝气肺气心气肾气等等气吗?
所以什么才是“正气”?
看一下“正”字。
许慎《说文解字》云:“正,是也”,意即“中正,平正,不偏斜”,这是“正”字的本意。饶烔《部首订》“'正’下云'是’也,'是’下云'直’也,义即相当无偏之谓”;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诂下》“〈考正记〉云:'正,直也’”。
举例:
《孟子·公孙丑上》:“其冠不正,望望然而去。”
《荀子·君道》:“仪正而景正。”
《战国策·秦策一》:“以邪攻正者亡。”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
   所以“正”,就是不偏不斜执中平衡的意思,正气,就是中正之气。
  那么,何谓中正之气?
阴气阳气,各有偏斜,所以不能称之为中正之气,脾气肝气肾气肺气心气,以及宗气大气,都是独居于单独脏腑之中,或者偏局于三焦某处,也有偏斜之嫌,也不能称之为中正之气。
那么“中气”呢?中气之“中”,并非“正”,而是指不在上不在下不在四周的中焦之气,这个“中”字,是指部位,既然肾气肝气肺气心气宗气等等因为独属于各处,有偏斜之嫌,不能称之为正气,那么,位居中央的中气因同样的理由,也不应称之为正气,否则就太不公平。
那么,到底何为“正气”呢?
其实这里对于“气”字有误解。
“气”字有广义狭义之别,中医作为具体的一门医学,五脏之气阴气阳气等等,都有具体指代,这些属于狭义的“气”,但作为广义的“气”,则是指“状态”。
比如说一个人有“侠义之气”,是说这个人的精神状态正直侠义,一个人看着就有股子“猥琐之气”,是说这个人行为思想都猥琐龌龊,处于这么个状态,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正气”,是说孟子有办法使自己总是处于浩浩汤汤的正直公正的人生境界而不退不缩。
正气存内的正气,本意不是身体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气,更不是指阴气阳气脏腑之气等等中的某一个气,而是指人身处于不偏不斜中正平和的状态下。
这个状态不是具体的气,但却是由各种具体的气共同协作形成的,是他们共同构建的,构建的原则是什么?这个原则叫“各司其职”。
人体的每一部分都要正常地执行各自的功能,不能萎靡,但也不能亢进,各自很好的执行各自的功能的情况下,才能使各个部分共同协调起来,协同作用,使整体机能完美运转,最终使生命状态健康完满。
这样一个状态,叫做“正气”。
所以正气,具体的是指人体这个大系统的秩序性,系统秩序井然,就说这个系统充满正气,系统秩序紊乱,才是这个系统正气不足。——《唤醒自愈力:用禅的智慧疗愈身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