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 白居易的一首《后宫词》道尽了千年后光绪帝爱妃珍妃的悲惨经历。 光绪帝明面上为一代帝王,实则则是后宫慈禧太后的提线木偶。 慈禧手段毒辣,源于帝王家一次又一次的历练。咸丰皇帝驾崩,长子同治仅6岁,次子出生不久就夭折。按理来说,慈禧作为同治的生母,可以母凭子贵,享受后半生的荣华富贵。 奈何同治帝尚且年幼,托孤的八位大臣又和慈禧意见不合。见识过皇家腥风血雨的慈禧怎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付他人之手。她联合了恭亲王奕,咸丰正统皇后慈安太后发动了辛酉政变,将八位托孤大臣中的三位就地杀头,剩余的五位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这些肱骨之臣不是被流放就是被革职。辛酉政变使得权力落空,慈禧作为同治生母,自当与咸丰帝皇后慈安太后一同垂帘听政、号令百官。 在慈禧的掌控下又过了十二年,这一年同治18岁。慈禧放下了牢牢握在手中十二年的权杖,将他交到了意气风发的亲生儿子手上。同治十二年,同治皇帝亲政。 在慈禧的思想中,皇家是残酷的,谁掌握权力谁才有话语权,或是说只有掌握住权力,他们母子两才能相安无事。除了她的亲儿子,谁都不能信任;亦或是扭曲到,只有手持权杖,才能在这偌大的皇宫睡个安稳觉。 亲儿子同治亲政不到一年便英年早逝,带给慈禧的不仅仅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苦,更是一种深不见底的孤独感:这个世上自己的至亲已经死去,从他停止呼吸那刻起,她便是孤家寡人。 这就让慈禧对于权力更加痴迷,掌握权力掌握话语权。 为此她量身为自己选择了一个傀儡,便是同治的堂弟,光绪。选择光绪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还算是有些血缘关系;另一方面,他的生父醇亲王老实敦厚没有夺权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光绪继承同治大统时仅仅才四岁,年幼的他自然是是被两宫太后所控制。于是乎,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垂帘听政的情景再现。 不久后,慈安太后逝世,大权旁落在慈禧太后手中。甚至于光绪帝十八岁亲政后,他也是慈禧太后手中的一具傀儡。他永远达不到同治与慈禧那般母子血源关系,也就是说他永远得不到慈禧太后的信任。 之后,无论是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光绪帝不是请慈禧懿旨圣裁,就是有心反抗却被遭到囚禁。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慈禧的身影,处处都是慈禧的眼线。可怕到光绪每日每餐吃什么、吃了几口,慈禧都知晓。 光绪看似是皇帝,实则是慈禧太后饲养在紫禁城这座大鸟笼中的金丝雀。 当时的光绪帝不过二十岁左右的样子,正是一个想要一展宏图、满腔热血的少年,他怎会不反感慈禧的所作所为。 于是,他爱上了珍妃。珍妃是户部右侍郎长叙的女儿。她13岁便和姐姐一同被挑选入宫。为什么光绪会喜欢上珍妃,是因为珍妃她和别的嫔妃不同,她站在光绪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干预出手得罪当权者慈禧太后。 他他拉氏(即后来的珍妃)刚入宫时被封为了珍嫔,恰巧赶上慈禧太后六十岁大寿,天恩浩荡,后宫嫔妃基本上都升了一级,珍嫔也变成了珍妃。在当时那个环境中,任谁都能看出真正拥有话语权的不是皇帝光绪,而是幕后的慈禧太后。聪明人都在巴结这位六十岁的老太太以求荣华富贵,那些看不惯慈禧手段的也不会去招惹这位当权者。 偏偏珍妃就要替无能的光绪皇帝出口恶气,在慈禧大寿不久就开始忤逆慈禧太后,慈禧下令扒开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姑娘的衣物,当庭杖罚,把她贬为贵人。 这件事更是坚定了光绪帝对珍妃的宠爱,于是第二年珍贵人又被提拔为妃位。珍妃年轻气盛的行为终是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慈禧对权力的渴求,又怎会允许他人忤逆自己。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幽禁。身为爱妃的珍妃更是遭到慈禧太后的毒打,被幽禁在钟粹宫后的小院子里。在这里珍妃的行动自由受到限制,每日的饭食都有下人们从窗户中递入。期间不许有一句话交流,这些饭食也是下人们吃的粗茶淡饭。 每逢初一、十五或是重大节日就有一名老太监代表慈禧来训斥珍妃。珍妃跪下受训,受训结束后还要磕头谢恩。 就这样过了两年,八国联军侵华,京城危在旦夕。慈禧已有逃亡西安的准备,在临行前她想到了珍妃。 她以珍妃年轻貌美为由,怕她受到洋人的玷污,就哄骗她自己跳井自尽。珍妃不肯,慈禧便骗她自己在她死后也自我了断,珍妃拼命挣扎。慈禧眼看哄骗不成,便叫贴身太监崔玉贵行凶。 就这样25岁的珍妃被太监崔玉贵活生生地塞入井中。 慈禧"西狩"归来,见珍妃殒命的那口井完好无损,便担心鬼神报复,开始自己的面子工程。她一是打捞珍妃尸首并装棺入殓,给予一个贞烈殉节的美名;二是把所有罪名嫁祸到太监崔玉贵头上,本来杀害后宫嫔妃是死罪。可崔玉贵仅仅被剥夺了总管的称号,遣送回庆王府。这不久,崔玉贵又出现在了慈禧太后的身边,直至伺候慈禧太后去世。 慈禧一死,崔玉贵便没了靠山,于是把自己一生搜刮的财富全部捐给了立马关帝庙。崔玉贵捐献香火地680亩,以图后半生在此安度晚年。是什么肯让崔玉贵将自己的棺材本都投到立马关帝庙中呢? 这个立马关帝庙是慈禧身边的大太监刘诚印主持督造,也许慈禧身边的太监知道自己罪孽深重,等到慈禧杀手人寰之时,这些个曾为她杀人放火的爪牙能有个活路。 无依无靠的崔玉贵便把立马关帝庙当作最后的庇护所,他和他的徒弟在此耕作谋生。就这样相安无事过了将近30个春秋,直至民国15年,老太监崔玉贵因为疽发背病病重,死在了立马关帝庙。他的尸骨被后人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宝藏寺墓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