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修行最首要的还是知

 全好学 2022-08-17 发布于广东

古今中外不同宗派里有相当多学者或信徒,都会在求道中困惑:信心(知)和行为(行)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知",或者是信念,或者是觉知,或者是知识,有很多层理解。很多人误以为实践更重要,这在局部的范畴是对的,这种局部范畴将"知"特意理解为和"行"是分割的,将"知"定义在肤浅的、死的、外在而非内化的知识、文字、外貌、面具、律法、规范等等上。

若体会到"知"的深层含义(我认为是近同于"觉"和"信"),我们会同意:人生修行最首要的还是知——觉知,因为心意决定行为,彻底觉知的人必然会有从心到手的一致行动。这是一个修道的关键法门!

很多很多人都常常活在无意识的黑暗、机械、盲目的言行中,偶尔有意识亮光,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看见别人看不见自己的低纬度水平。

不是实践就能有正确的体会。人,每个人都在自己搞着自己的“实践”,谁没有在活着?活着就是在选择,在行动,在实践。但是,绝大部分人的实践没出来体会和真知。

所以,圣保罗厌恶法利赛式的行为,而申张"信心"。所以王阳明晚年把"知行合一"简化为"致良知"。"致良知"即是"格物致知"里的"致知",只不过更明确说明这个致的是良知。可见王阳明更想强调的是"知",而不是现代人以为的"行"(实践)。在词语本意上,"知行合一"里面的知和行,不是现代人说的理论和实践。

一个人如果先不考虑怎样"行",行了有怎样的结果,而首先专注于更深更纯更自然地觉知自己(意识、思维、潜意识、小我、真我等各个层面的自己),那就会避免刻意、虚伪、肤浅、墨菲定律和南辕北辙等等问题。孟子说的好,"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当然,"行"或"实践"这个词,我们也不能局限于肤浅的理解,一局限定义它,那当然是落后于觉知了。如果把行为或实践的本质体悟到位,所存关于信心(知)和行为(行)的矛盾就自然消除了。

我们绝对不能受限于文字和词语。在不同的哲学和观念体系中,在不同的时代中,词语的指向和内置是非常不同的。一个词在同一个体系和时代中,也是会有非常多元的意思的。要具体看,具体感知。所以,语言只能是一种启动,是否认同和理解,获得怎样的领受,这都是只有大量学习后,才会有的某种心心相印,不能全然灌输和轻易审判。




✨爱智悦的共鸣腔 为生命擦亮一道光✨

关于心灵智慧、文化艺术、自然科普。人生的幸福,是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先有爱心,进而生出智慧,然后达到喜悦的境界,爱、智、悦,Love *Wisdom*Happiness 刚好和长(Length)、宽(Width)、高(Height)的首字母是一样的! 爱(文艺)、智(心理)、悦(自然),就是我们这个社区的长宽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