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文学(其实主要以名词解释为主) 《云使》 印度古典梵剧诗人迦梨陀娑写的一首抒情长诗,共125节,每节4行,分前云,后云两部分。诗作中心形象是“云”。它是爱的使者,爱的象征。诗人依靠神奇美妙的想象,在雨云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又赋予它以人性和人情借雨云的缓缓推进,歌颂印度中北部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爱的思念,焦灼与渴望。这部诗作感情缠绵,想象丰富,比喻优美,韵律和谐,代表了古典梵剧抒情诗的最高成就,自从它问世后,不断出现模仿之作,形成了文学史家统称的“信使诗”的诗体。 《春香传》 《春香传》是朝鲜人民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最早产生于14世纪高丽恭愍王时代,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最终形成完整的作品。《春香传》在朝鲜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正如《红楼梦》之于中国古典文学一样。故事讲述了艺妓成春香和贵公子李梦龙之间迂回曲折的爱情故事,根据不同版本的流传,两人的结局也不尽相同。它和中国的《红楼梦》、日本的《源氏物语》并称亚洲三大古典巨著。 俳句 俳句是日本古代重要的诗歌样式之一,也是日本文学最短小的诗歌形式。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在中古后期发展起来。俳句以三句十七音组成,首向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故又称十七音诗。按照规定,其中一般有一个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音韵上具有自然悦耳的特征。它善于以短小的形式表达诗人瞬间的感受,多采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语言含蓄凝练,风格淡雅闲寂。最有名的俳句诗人是松尾芭蕉,他因不断发展创新而被称为“俳圣”。 “能”和“狂言” “能”和“狂言”是日本的两个古典剧种,诞生于镰仓室町时期,是日本戏剧史上辉煌的开端。“能”着重演唱、舞蹈表演,具有庄重典雅的正剧特点,其表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世界,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化身形象出现的,由他来讲述故事并推动剧情。现实中的一切则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现,用来表现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狂言”以幽默滑稽的科白、类似相声剧的形式来表演,体现出轻松诙谐的笑剧风格。 《一千零一夜》 成书: 阿拉伯市井说书艺人反复加工创作的结晶。 作品主题:歌颂美好纯真爱情与婚姻;对未知事物好奇与探求;表现正义战胜邪恶,歌颂真善美,追求美好生活;暴露统治者骄奢淫逸,表现人民的怨愤、反抗意识。 艺术特色 ![]() 紫式部 《源氏物语》 主题: ①物哀 ②贵族没落史 ③“情色” ![]() ![]() 源氏形象 ①身世坎坷 ②厌恶、逃避、否定旧的政治势力 ③多情而又专一 ○从物哀角度解读《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小说描写了平安京时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和宫中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先名词解释) 从“物哀”的角度解读《源氏物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源氏物语》是以“物哀”为宗旨的 日本18世纪的著名学者本居宣长认为《源氏物语》是以“物哀”为宗旨的。“物哀” 的含义大致是人由外在环境触发而产生的一种凄楚、 悲愁、低沉、伤感、缠绵排侧的感情,有“多愁善感”和“感物兴叹”之意。由于选取日常男女私情而不是政治斗争这样一个角度表现人物的命运,就使得作品能够从最细微处着手,详尽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他们的可悲结局。“物哀”也恰恰只能在这种看上去十分琐屑的日常情感生活中得到体现。“物哀”表现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敏锐感受,而这种感受是直观的、情感化的、非逻辑的。 (2)“ 物哀”实质上是日本式悲剧的一种独特风格 日本悲剧式不像古希腊悲剧那样有重大的社会主题、宏大的气魄、无限的力度和剧烈的矛盾冲突,也不像中国悲剧那样充满浪漫的激情和深重的伦理意识,而是弥漫着一种均匀的、淡淡的哀愁,贯穿着缠绵悱恻的抒情基调,从而体现了人生和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性。由于平安王朝佛教盛行,紫式部本人也笃信佛教,这就使得这种悲剧性建立在了佛教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的基础之上。如果说“物哀”作为一种悲剧风格,也表现为悲剧冲突,那主要就是现世的情欲享乐与深层意识中的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意识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是内向化的,冲突的舞台就在人物的精神世界里。 (3)“物哀” 传统的奠定 “物哀”所奠定的这种独特的感受性、抒情性、悲剧性的美学风格,成为日本传统文学的一大特征,并被近现代的作家所继承下来。在日本近代“私小说”,在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人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美学风格的影响。 总之,“物哀”是《源氏物语》审美理想的核心。它不但是正确地理解《源氏物语》的一把钥匙,而且也是理解日本传统美学的一把钥匙。 ○中国文学对《源氏物语》的具体影响 ①主题上,它留下了《长恨歌》烙印 ②大量引用中国诗文 ③借用中国的史实和典故来渲染气氛 ![]() ![]() ![]() △艺术特征 (1)文学描写范围扩大 不同性质文化的相互交融,促使各式题材进入了文学艺术创作领域。 (2)艺术形式创新 趋势性的诗歌中艺术形式开始有“枝蔓繁杂”向“叙述简约”转变。 (3)艺术手法创新 出现寓意、象征、梦幻、哲理、现实描写、浪漫抒情乃至运用动物故事等艺术手法。 (4)对文学情感特性的把握力提升 对人的内心情感的挖掘是当时出现的爱情题材作品的重要特点 ○基本文学类型 教会文学 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正统文学,取材《圣经》,题材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主要作者是教会僧侣,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手法以梦幻、寓意和象征为主。利用通俗的文艺形式普及宗教教义,使人们匍匐于上帝的启示之下。枯燥说教,缺乏真情实感。 英雄史诗 产生于8~12世纪,由人民集体创作。主要反映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歌颂杰出英雄的事迹,表现出主人公忠君爱国,笃信宗教的高尚品质。艺术上,作品大都风格雄浑壮伟,情节曲折生动,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 英国《贝奥武甫》 法国《罗兰之歌》 西班牙《熙德之歌》 俄国《伊戈尔远征记》 德国《尼伯龙根之歌》被称为“德国的《伊利亚特》” 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产生于12 、13世纪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 其主要内容描写骑士行侠冒险的经历和对贵妇人的爱情,宣扬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具有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现实生活和世俗享乐的积极意义,代表了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成就,骑士文学包括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 骑士抒情诗最早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又被称为“普罗旺斯抒情诗”。以“破晓歌”最为著名,有反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的作用。 前期普罗旺斯抒情诗风格明快,12世纪末则出现了所谓的“隐晦的风格”,日趋纤巧雕琢。普罗旺斯抒情诗,后传入意大利,产生了所谓的“温柔的新体”诗派,对文艺复兴初期抒情诗的兴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大量骑士抒情诗的出现,成为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爱情作品的发端。 骑士传奇,又称“骑士叙事诗”,流行于法国北方。最为流行的故事是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冒险故事。骑士传奇的浪漫情调、离奇故事和爱情描写,影响到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其围绕主要人物经历展开的故事叙述方法,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内心活动的揭示,都为欧洲后世长篇小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城市文学 反映中世纪城市和新兴市民阶层思想愿望的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了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和虚伪,赞颂市民的才智,主要创作手法是讽刺,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抒情诗和市民戏剧。代表作有《列那狐的故事》,通过动物的斗争来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 但丁 早期文学创作属于“温柔的新体”诗派,《新生》也是第一部剖析隐秘思想的自传作品。 《论俗语》 是但丁用拉丁文撰写的最早的一部关于意大利语及文体和诗律的著作。其创作目的在于引起知识界对民族语言的注意,书中阐明了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和文学用语问题起过重大作用。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他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依据。 《神曲》 基本内容 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描写诗人自我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的故事,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问题,将意大利社会现实与历史,宗教思想及古希腊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形象表达了其复杂深邃的政治与文化思想,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从中也可以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在这一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影响。 主题思想 ①从政治、道德上探讨意大利民族统一的寓言性总结 ②保持与中世纪文化精神联系的同时,表现人文主义思想 ③揭露批判企图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会和垄断中世纪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学 ④热情歌颂现实生活的意义,认为现实生活自有本身的价值。 ![]() 艺术特色★ ①梦幻的神秘色彩与现实的写实手法相结合 ②构思宏伟,结构富有严密性,均衡性与完整性 ③大量运用象征、隐喻和梦幻。(受基督教文化影响,整个谋篇布局也放在特定的基督文化氛围之中) ④用意大利语写作,打破了用拉丁文写作的惯例。解决了意大利文学语言问题,促进了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 ⑤场面描写精微。地狱痛苦绝望,凄风苦雨;炼狱和谐宁静,给人慰藉;天堂幸福喜悦,灿烂夺目。 ⑥布局严谨。全诗三部分构成,每部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诗句三行一节,奇偶连锁押韵,这种安排是出于神秘性的数字解释,“三”是三位一体,十意味完善,一百是完善中的完善。 ⑦人物形象有立体感,往往寥寥数语就写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诗人自己时而悲悯天人,时而义愤填膺,与两位向导的沉着理智成为鲜明对照。 ![]() 价值 《神曲》的伟大历史价值在于,它以极其广阔的画面,通过对诗人幻游过程中遇到的上百个各种类型的人的描写,反映出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转折时期的现实生活和各个领域发生的社会、政治变革,透露了时代的新思想人文主义的曙光。《神曲》对中世纪政治、哲学、科学、神学、诗歌、绘画、文化,作了艺性的阐述和总结。 因此,《神曲》不仅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达到了时代的先进水平,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而且是一部反社会生活状况、传授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 ●思想艺术上的两重性(新旧交替诗人) (1)思想内容上的两重性 《神曲》既有鲜明的进步倾向性,又明显地打上了中世纪神学思想的烙印。其思想内容上的两重性主要表现为: ①在世界观方面,但丁根据基督教来世主义,把现世生活看成来世永生的准备;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对现世的强烈兴趣,热情歌颂积极进取的精神。 ②在政治主张方面,但丁一方面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渴望和平统一,无情批判封建暴君、叛徒、卖国贼和党派纷争;另一方面把希望寄托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七世身上,强调民族出路在于节欲苦修和道德净化。 ③在对待宗教态度方面,但丁一方面揭露教会的黑暗,表达了对倚仗权势、为非作歹的教皇的仇恨,并把他们统统打入地狱之中,给予严厉的惩罚;另一方面作为一位虔诚的教徒,他歌颂了宗教信仰对灵魂的指引作用,将宗教神学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④在对待人的理智和感情方面,但丁一方面严厉地批判了中世纪的蒙味主义,热情赞美人的才能、智慧和自由意志,反对宗教禁欲主义,肯定世俗的感情和爱情追求;另一方面,又从宗教观点出发,把勇于探索、具有进取精神的奥德修斯当作一个异教徒罚入地狱的候判所,把彼此相爱的保罗和弗兰采斯加,以及殉情自杀的狄多、希腊的海伦和帕里斯等作为放纵情欲者打入地狱。 (2)艺术上的两重性 在艺术上,《神曲》保留着中世纪文学作品的神秘象征特色,又折射出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芒,具体表现为: ①不同性质的文学特质的融合 《神曲》是新旧时代交替时期不同性质的文学的融合,体现了中世纪文学的主观幻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真实冷峻的奇妙结合。一方面,它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的表现形式,充满象征和隐喻,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另一方面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呈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面貌。它以幻想的三界旅行为框架,但目的是为了探讨意大利民族的发展道路。诗篇生动地描写了意大利的政治、社会生活,勾画了多姿多彩的具有现实性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出现于诗篇中的各种人物,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虚构人物,都读来真切自然,具有现实的典型意义。此外,在一些具体的篇章中,但丁则以现实主义的笔墨,展现了一.幕幕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内场景。 ②结构上具有中世纪文学的神秘象征特征 《神曲》的结构大量运用宗教具有象征色彩的数字来构思,应和其宗教思想。 ③语言采用意大利俗语 大量抛弃了中世纪的官方教会语言——拉丁语,使用民族语言进行创作,为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发展基础,也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言革新作出了创新性尝试。 《神曲》的人文主义思想 ①表现人的思想感情 ②宣扬个性解放 ③歌颂知识力量 ④推崇古代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