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实录|《语文的文化品格》讲座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08-18 发布于山东

《语文的文化品格》
讲  座

执教名师:王崧舟

去年,也是在陶老师的人文教育高端论坛上,我执教了《孔子游春》。我不知道现场有哪些老师听过我的《孔子游春》,有吗?还不少啊,谢谢!

今年,我还是在这个会场上,上的课就是刚才大家听到的《桃花心木》。如果明年陶老师还需要的话,我会上一个新的课——《天籁》,庄子的作品,从《齐物论》当中选出来的。《孔子游春》,《桃花心木》,《天籁》,我称之为我的“文化三课”,当然,这里的“文化”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支点,原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老先生在离世之前有过这样一个遗嘱,这个遗嘱不仅是留给中央高层的,也是留给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他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需要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文化”。北宋有个大儒叫张载,他的“四句教”非常有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地本无心,文化才是天地之心;生民之命,是因了文化才能成全的;往圣之绝学,文化也;万世太平之基业,还是文化。文化,无论是立人还是立国,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实在是太重要了!中华民族本来是一个非常有文化的民族,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近百年我们这个民族变得越来越没有文化。正因为越来越没有文化,我们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变得越来越焦虑,变得越来越不幸福。所以,该是呼唤文化回归的时候了。

我的学校从12年前开始就在推广“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工程,今年,我们还承办了全国第一届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峰论坛。我们希望中华文化的种子能够播撒到我们孩子最干净的心田。意大利有一个作家叫卡尔维诺,写过一本书,题目叫《我们为什么读经典》,卡尔维诺说,经典有这样一种特殊的价值,就是在你读过之后可能会把它忘记,但是,有一种影响会永久留在你的生命里,这种影响就是“种子功夫”。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孩子,太需要这样的种子功夫了。所以,前年我发了一个愿,希望把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跟我的语文教学建立起某种联结和贯通。去年我上《孔子游春》,想融通的是儒家文化。我想让孩子们知道,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华大地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位好老师,他以天地为课堂,以自然为课本,以君子人格的养成作为他的课程目标和宗旨。我问孩子们,这样的老师你碰到过吗?没有。所以这样的老师就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今年,我上《桃花心木》,大家可以从最后我的板书所点睛的“无常”这个词语中感受到这堂课要联结的传统文化,哪一家?对!佛家,又叫释家。儒释道三家,乃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桃花心木》是林清玄先生的作品,从表面上看,文章的主旨是“不确定”。其实,“不确定”的本质就是佛法的“诸行无常”。对“无常”我们有太多的误解,实际上无常才是生命的实相,才是宇宙的实相。因为一切存在皆无自性,世间万物的一切现象皆是缘起性空,正所谓“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这就是缘起,就是无常。

当代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这么苦?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不知道“无常”这个真理。我们总是执着于“有”,我们抓财富,我们抓权力,我们抓健康,我们抓爱情,我们以为有了这一切就能幸福,结果呢?当你抓不住的时候,你就烦恼,你就痛苦。其实,权力、财富、健康、爱情都是无常的。所以有人说,当你抓住天堂不放的时候你已经在地狱了。这是伊能静说的,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个女人真的好美,她的美是由内而外的美,她的精神境界远远高过了我。我希望借由《桃花心木》这篇文章的学习,在孩子的心田播下“无常”的种子,让他们知道人生不仅需要竞争和获取,也需要学会看破和放下,因为生命的实相乃是无常。

明年,我会上庄子的《天籁》。是的,道家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部分,它的“无为而不为”,“不敢为天下先”,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乃是中华民族为全人类贡献的又一个伟大的智慧。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非常骄傲,非常自豪。浸润在儒释道三家文化中的中国人,他的精神结构是如此精致,又是如此开阔;是如此深沉,又是如此高远。作为这样的中国人,怎能不幸福?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小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3)》,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