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布衣】 我的先祖黄子澄 【编者按】: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因太子 朱标早亡,皇位由太孙朱允炆继承,称建文 帝,在齐泰、黄子澄两位辅政大臣支持下开始“削藩”。受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历经四年攻入南京,抢得皇位,史称“靖难之役”。 战后,朱棣对忠于建文的大臣大肆屠杀,方孝孺、铁铉、齐泰、黄子澄等均皆殉难。残酷的连坐——“满门抄斩”,“灭九族”甚至“灭十族”,使得死者达数万人之众。这就是故事的历史背景。 黄德培先生在迁移祖坟期间,意外地从乡下族侄处获得一部民国十六年(1927年)修撰的宗谱,其中记载了明朝太常寺东卿、翰林学士黄子澄在明初“靖难之役”殉难后,其少子逃难落户本市农村的史实, 解开了黄子澄嫡后今在何处之谜。 族谱封面(青邮村即今马鞍山市雨山区佳山乡东湖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族谱中黄子澄公的相关页(可左右滑动查看) 2013年10月,政府一纸迁坟通告,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佳山乡前庄村境内,一座小山丘上的明清墓群相继被迁移。此墓群为明初”靖难之役”,惨遭满门抄斩的黄子澄后人一一黄永政及其后代的墓地之一。 据黄氏宗谱记载,黄永政系黄子澄公之少子。当”靖难”叛军入南京时,子澄公自知不免,因聚家40多人于中堂,泪涔涔下顾谓众曰:尽忠于国诚足报效皇帝矣,无后于家将何以对吾祖若宗乎?义仆王福慨然以“程婴忤臼”为己任,携年仅八岁的永政公出逃,隐匿于金山之麓五载,后又逃到安徽省当涂县采石镇之东青邮村 (今马鞍山市雨山区佳山乡东湖村),并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繁衍。至此,青邮一门黄姓以永政公为始祖,均系黄子澄公嫡后。 辛勤积学获功名 黄子澄(公元1350一一1402年),明分宜人(今江西分宜),洪武进士,授修撰,侍读东宫,累官至太常寺东卿,兼翰林学士。 黄子澄年少时便发愤读书,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勤斋”,在精通经史的同时,对文学也肯下功夫,其诗文很有造诣,才思敏捷。他曾拜同乡梁寅(著名教育家、经学家、著作家、名儒、名士)门下,据《曝书亭诗话》记载:黄子澄去蒙山石门初次拜谒梁寅时,梁寅令他作《枯梅》诗,他稍事思索,挥笔立就。诗曰:”百千年树未全枯,三五个花何太疏。闻道石门春意动,不知曾有暗香无。” 梁寅看过,大加赞赏。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黄子澄考中乡试第二名,第二年参加会试丶殿试,考中进士第一名。坊间流传说法,当明太祖朱元璋问黄子澄的年龄,他说是34岁,再问他哪年出生的,一时紧张答不上来(他出生在元末,不敢回答元朝至正年号),于是,朱元璋把他从第一名换成第三名。就这样,状元变成了探花。不过,黄子澄的真才实学,明太祖朱元璋还是心知肚明的,否则怎会让黄子澄侍读东宫、日后又辅政建文帝呢? 削藩失败酿悲剧 公元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实施”建文新政”,一是“行宽政,平冤狱,减赋税”等政策,着手改变太祖朱元璋建国以来形成的动辄杀戮的高压政治氛围;二是以”削夺藩王权”为手段,解决太祖分封宗藩形成的尾大不掉的混乱局面,维护中央集权,保持政令畅通。 建文削藩,由来已久。建文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黄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比即位,任命黄子澄兼翰林学士之职,与兵部尚书齐泰同参国政。谓曰:”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子澄顿首曰:”不敢忘。” 君有削藩之意,臣岂能违之。于是,黄子澄与齐泰共谋,将削藩付诸实际行动。 削藩伊始,齐泰打算”擒贼先擒王”,首先向燕王朱棣动手,但黄子澄有不同意见,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朱元璋时期,就做了很多不法之事,削之有名。现在想要问罪,应该先从周王开始。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削周是剪除燕王的手足。最后,黄子澄的意见被皇上采用,周王等五个藩王先后被削藩。同时,黄子澄和齐泰采取”挖墙脚”等策略,调走燕王手下精兵,又在燕王府所在地北平一带布兵,监视燕王。应该说,在这个时期,黄子澄“削之有名”的计策是正确的,也是有成效的。 燕王朱棣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起兵叛乱,上书朝廷指称黄子澄和齐泰为奸臣。名曰”靖难”,实质是燕王朱棣篡夺他侄子朱允炆帝位的遁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削亦反,不削亦反。朱棣虽文韬武略,但贪权无厌,心狠手辣,酷肖乃父,岂肯称臣?他明里装病装疯,暗里磨刀霍霍。 然而,建文帝生性仁柔寡断,心慈手软,既出兵征讨,又复下诏军前:”毋使朕负杀叔父之名”,给了燕王一道”护身符”,坐使燕王放胆,任意横行,无人敢制,数次让燕王绝处逢生,东山再起。 另外,人谓太祖朱元璋 “独有晚年偏好杀,保邦从此少能臣”。到建文帝嗣位,元功臣宿将相继俱尽。当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明火执仗地反叛朝廷时,朝中却派不出能征善战的良将进行征讨。 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位重要辅政文臣不谙军事,也低估了燕王的能量,令七十多岁的老将耿炳文挂帅讨伐叛军。初战不利,黄子澄建议启用开国名将李文忠之子曹国公李景隆接替耿老将军。哪知李景隆是个草包,屡战屡败,被撤职调回。黄子澄请求建文帝治其罪,建文帝因景隆是自己表亲没有接纳,埋下了祸根(两年后此人担任京城防卫,他不但不防,反而开城门迎叛王,卖主求荣)。黄子澄是位敢于担当的人,他内疚地说:”大势已去了,我举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以悲痛之心情,赋诗曰:”仗钺曾登大将坛,貂裘远赐朔方寒。出师无律真儿戏,负国全身独汝安。论将每时悲趙括,攘夷何日见齐桓。尚方有剑凭谁借,哭向苍天几堕冠。” 靖难之役历经四年,黄子澄两次被罢官职,仍然忠心耿耿地追随建文帝,密募兵马,抗击叛王。但最后还是以建文帝失败而告终。被方孝孺斥之为“燕贼篡位”的朱棣胜利了,当上了皇帝。而建文帝生死不明,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一批重臣为国殉难,祸及满门,株连九族。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南京失守,朱棣登基。黄子澄密谋继续反抗朱棣,行踪被人告发,因而被捕。 朱棣亲自审问:”早闻先生博学,善读书。不像方孝孺那样执迷不悟,我可以赦免你的全部罪过。”黄子澄道:“富贵不过瞬息之事,谈什么轻重?殿下你既然做出如此悖谬不化之事, 恐怕后代子孙有一天也仿效你的作法。”朱棣恼羞成怒地说:”我就知你一定不会为我效力,给你笔纸写自供吧。”黄子澄提笔书道:”我黄子澄乃是先帝时的文臣,没有尽到职责,早早削除燕王,以致成就了他今日的凶残,给国家造成了今天如此之大祸,但愿后代子孙千万不要效仿才是。”朱棣见书,勃然大怒,命刀斧手将黄子澄双手双脚砍去,肢解致死,家属被杀65人,异姓致死者54人,外亲400余人皆充军流放。 黄子澄铁骨铮铮,大义凛然,为建文朝的仁政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大忠臣。张廷玉《明史》:”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练之俦,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然其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鑊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是岂泄然不恤国事而以一死自谢者所可同日道哉! 黄子澄为国殉难,无惭臣节,为旧时的士子所歌颂。如趙逊颜的《过太常祠》诗云:”如公节义振义秋,不负科名第一流。晁错计纾忧更切,景隆荐误恨难收。一朝鼎镬君臣薄,异代蒸尝奸宄羞。最是伤心株连处,还多十族入双眸。” 赞叹黄子澄疾风劲草、百折不移的气节,鞭挞朱棣的凶残。 黄子澄矢志不渝,为正义事业献身,不愧为明朝一代名臣。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即殉难近120年后,朝廷下诏令为黄子澄平反昭雪, 在江西分宜县建成”太常忠臣祠”;清乾隆年间,追谥忠悫。而今,黄子澄家乡人民深深地怀念他,崇敬他,兴建了”黄子澄纪念館”,为后人所景仰。 子澄公十九世孙 黄德培 记于2020.05.25 在江西分宜县钤山公园黄子澄纪念馆前 拜谒先祖子澄公 参观黄子澄纪念馆 在子澄公故居大坑村留影 与宗亲们研讨黄氏宗谱 【作者简介】
【图文编辑】老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