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天净沙.沟儿娃(其一) 矸石立井沟峡,驼铃驮影泥滑。黑水沟流泻洒。月螢灯蜡,矿笛声乱人家。 上世纪50年代门头沟煤矿一角 一、煤矿、矿区、沟儿娃 上个世纪50年代初。 门头沟,沟儿娃生长的地方。 门头沟,以产煤闻名,与煤有不解之缘,与煤矿有剪不断之情。 1948年12月15日,门头沟解放,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 1949年5月11日,北京矿务局前身平西煤矿公司成立,辖门头沟煤矿、城子煤矿矿和西山煤矿,接管大台煤矿。同年9月29日,改称京西煤矿公司。1950年10月11日,更名为京西矿务局。 1952年8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在京西设“京西矿区人民政府”。由时任京西矿务局局长、中共门头沟煤矿委员会第一书记高振德兼任京西矿区党委书记。 1958年,京西矿区改称门头沟区。上世纪60 年代,矿务局与门头沟区屡有职务互换交流, 如矿务局的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李长顺调至门头沟区任职,门头沟区的区委书记、区长龙文跃调至矿务局任职。 那个年代,京西煤矿不但是门头沟的产业支柱,也是北京的产业支柱。煤矿具有特殊的地位。 这里的娃,是煤矿的娃,是矿区的娃,是沟儿里的娃。 驼铃 圈门儿戏楼一角 窑神庙(摄影:福到) 二、好一座窑神庙 老36路公交车从阜成门东来,经八里庄、田村、西黄村、石景山、模式口、三家店、城子、河滩,走增产路,经东毓记矿,穿东、西辛房大街,过滑石道、大三尖儿,到圈门儿。 圈门儿三件宝:过街楼、戏楼、窑神庙。 沟儿娃小时候的圈门儿,已不见昔日繁华。 圈门儿里,沟谷两岸冷冷清清;戏楼不再热闹;过街楼依然履行着它的责任,山水、泉水、洪水、小窑水、家庭废水争相从券门涌向东去。 二十里壑沟,煤泥俱下,黑水泻流…… 窑神庙呢? 圈门儿里的老人们把老辈子的传说流传下来。 清道光年间,窑神庙开始人神共处。 先是,在窑神庙右侧建宛平县县丞办事公署;后又,成立门头沟煤行公议局,选址在窑神庙办公。这个团体,实际就是门头沟煤业行业协会。 到了光绪年间,煤行公议局又在庙西建房10余间,作为议事之所。 民国年间,窑神庙曾作为宛平县门头沟镇镇公所 ,并先后驻过保卫团、警察、宪兵队,也曾驻过侵华日军、伪警备队,还曾是国民党宛平县党部所在地。 解放初期,窑神庙一度为门头沟军管会所在地。 1952~1957年,窑神庙成为北京市京西矿区政府驻地。 上下班儿钟点儿,可见:政府干部走进走出庙门…… 1958年,窑神庙划归圈门中学。 上下学钟点,可见:两人结伴的、三五成群的、潮水般的学生,从庙门前掠过…… 过街楼前道路两旁,卖糖葫芦的、卖瓜子的、卖烤白薯的…… 最惹眼的,是从西而来的拉骆驼的,驼铃开道…… 窑神庙公园大门(摄影:福到) 现而今,窑神庙那儿,又改建成“窑神庙公园”。 怀旧的、寻找记忆的、闲逛的,练功者、慕名客、考证达人、新驴友,纷沓而来。 传说的、记忆的、史载的、看见的、经历的,宗教、社团、公署、军队、政党、政府、学校、公园, 都在这里留下痕迹…… 好一座窑神庙! 夻子(摄影:韩云刚) 三、滑石道的民间名人 从圈门儿到西辛房大街,必经一个村儿:滑石道。后来,这个村儿演变成一条街道。 那时候,滑石道出了两个李姓手艺达人。 路南,正骨大师李万碌,有武术底子,在滑石道开了一家正骨诊所。专治跌打损伤,接骨不打石膏,求医者车水马龙,名声远扬。 门头沟滑石道的名字也不胫而走。 后来,这个诊所合并到东辛房联合医院,联合医院又合并到门头沟区中医院,这个中医院现在的正骨科里尚有李万禄大师的传人。 滑石道路北,有一荆条编匠李老太。李老太精通荆条编技,什么篓子、夻(读cha,三声,同镲音)子、大筐、驮篓、鸡笼,样样都行,其中鸡笼编的最好。 据说,荆条编织要好几道工序:选条子、沤条子、打底子、编条子、拧条子、收口子。哪道工序都不能含糊。 凭着这手艺,李老太也是门城镇闻名,一提滑石道编鸡笼的,无人不晓。 驮篓 门头沟剧场 四、那市场可不是白叫的 西辛房大街与东辛房大街交集处的北边,有一个叫市场的地方。 市场有个国营菜市场,卖的是大肉、水产品、 四时蔬菜。那蔬菜都是大峪村的马车送上来的。这个菜场是方圆两公里内的最大菜场。 百货部儿,主要是卖日用百货品。什么床单、 被面儿、枕巾、鞋帽、暖壶、锅碗勺盆、钢笔墨水、信封信皮、儿童玩具,几乎什么百货都有。 不全不要紧,门口就有货郎担子。什么烟袋杆儿、烟袋锅儿、耳挖勺儿、拉锁儿、鞋带儿、 钢笔尖儿、钢笔帽儿,小玩艺儿应有尽有。凡有所需,只要跟那个货郎言语一声,过些日子,保准给你淘换来。 市场的旧货场十分了得,家庭工具、生活用品、衣服鞋帽,很多都是经济适用品。 市场有个照相舘,原叫“东辛房照相舘”,后改名号叫“东风”,如果我没说错,那个照相舘应是当时门城镇唯一的一个照相舘。照相舘的摄影师是胡永贤先生,京东通州人,15岁在崇文照相舘当学徒,1957年跟随师傅到门头沟开照相舘,当时20多岁。技术一流,据说在北京曾给叶剑英照过像。门头沟人的老照片,很多都出自他手拍照。 市场最出名的是赵财(赵一轩)评书舘儿,座东朝西,能容200来人。说的书有《三国》、 《东汉》,还有江湖恩怨情仇什么的,成本儿大套的,一个故事一天一段,能说几个月。 那时的矿工就好这口儿,往那儿一坐,泡壶茶, 要一包瓜子,边喝边磕边听书,那叫个得。北京城的说书界大腕儿份份来门头沟献艺,连阔如先生就是其一。 赵财老板有一公子,小名旦儿,时十几岁。 赵旦儿虽有口吃,但天性爱聊天,善长插科打浑,什么说个段子啊,来两口评书啊,见谁跟谁聊,爷们长爷们短,什么时候见什么时候亲热,能把人逗得前仰后合,绝对是市场那块儿的一个“活宝”。 市场还有个艺园儿,就是戏园子,唱戏听戏的地儿。后来改建成“门头沟剧场”,座北朝南, 大概有七八百个座位。起先是只唱大戏,继而又唱戏又演电影,在门城镇,与门矿礼堂、城子矿礼堂,成三足鼎立之势。那时,门头沟还有个评剧团,角儿是高玉琴、白牡丹、陈德宝。戏出儿是《铡美案》、《无双传》、《天河配》等。 民生与文化,这就是市场。 老银行一角(位于市场南口与东辛房西口交集处,当地人称“老银行”,应是当时门城镇最早的银行储蓄所。摄影:福到) 五、一枝独秀河南街 那会儿的门城镇,再没有比河南街更热闹的一条街啦。 当年,河南街有个邓家包子铺,小肉包子,一毛钱三个,香飘一条街,咬一口顺嘴流油,口留余香,一天不吃馋掉牙。 什么天津狗不理包子、北京西四包子、庆丰包子,现而今的门头沟包子,没法比,邓家包子能甩它们几条街。 可惜的是手艺没传下来,邓老掌柜的公子不鼓捣包子,而是专工面点,后为矿务局机关内部食堂的面点师。 忠顺馆,河南街东头的一个饭馆。饭馆最出名的是跑堂儿的李师傅,当时40多岁,迎来送往食客,满面春风。冬天,一句话热火烫人;夏天,一言语清凉爽人。 食客点菜后,向后厨唱报菜名;上菜时,向食客唱报菜名。三个字:有范儿。好多到忠顺馆吃饭的,就是冲着李师傅去的。 李师傅,当是门头沟末代跑堂达人。以后,绝见绝闻。 小烧锅,座落在河南街的东南口,。东连北后街西北出口,南接东辛房大街中北出口,北邻陈家宅,西对曹家院儿。 小烧锅门店前是一条长约120米、宽5米的南北通道,汇集了裁缝铺、修鞋铺、鲜货铺、日杂铺、水站(两个)、菜站、粮店等八家店铺, 联通了东辛房大街、北后街、河南街、王家胡同、苑家胡同、矿南区、门头沟煤矿等六街一矿。 它本来是个小烧酒作坊,后来不酿酒了,专卖油盐醤醋、腌咸菜、酱咸菜、花椒、大料、点心等副食品。 那时候的各家儿,没有买整瓶子酱油整瓶子醋的,全是现吃现买,打发丫头小子,拿着瓶子,什么打二分钱醋啊,打五分钱酱油呀…… 小烧锅不寒乎:大缸卖醋、大缸卖醤油、大桶卖油,大墰卖酒。买家零买,卖家零卖。 记的是六四年,小烧锅一下子来了两个新售货员,女的,十七八岁,一个很白净,一个稍黑点儿,全是大高个儿,全都特好看。 这下,小烧锅可火了,受人之托说媒套话的、 大小伙子想碰桃花运的、小孩子去看仙女姐姐的…… 高台阶儿,是个布店,连代卖针织品。它的门脸儿比别的店铺都高,进店要上四五个台阶儿,所以叫高台阶儿。 店里的售货员小宋,时30多岁,个头儿不高, 是出了名儿的和气,迎客送客,来言去语,量布扯布,举手投足,一看就知道是行儿里学徒规矩出的功夫。 怎个做买卖?在门城镇,布店伙计无人可与之 媲美。 黑白铁铺,是焊洋铁壶、砸水舀子、敲黑白铁烟囱、打水桶的门店。特别之处是会做水汆, 那东西是门头沟人家不可或缺之物。 那儿的师傅和笼屉社的师傅,逢年过节的时候,竟然在这条街上踩高跷,妆扮出来的模样是徐仙、白娘子、小青儿、法海、虾兵蟹将,他们扭的是白娘子水漫金山…… 还有清真牛羊肉铺,好多年,物价一直不变: 牛肉0.69元/斤,羊肉0.71元/斤。 还有理发舘、鞋铺、药店……所有的铺面都有护窗板。早上,摘掉护窗板,意为营业,叫 “开板儿”;晚上,遮上护窗板,意为下班,叫 “关板儿”。 还有小礼堂,那是公家、社团、学校等集会的地方。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成了街道大食堂…… 水汆(装上水,放到炉子口内,可烧开水) 城子煤矿礼堂 六、城子矿的礼堂拔头份儿 值得一提的是城子矿礼堂,那时门矿礼堂还没见影儿,城子矿礼堂在门城镇拔头份儿。 1957年,相声名家刘宝瑞、郭启儒、侯宝林、郭全宝,西河大鼓名家马增芬,山东快书名家高元钧,曾到城子矿慰问演出。马季、于世猷也来了,那会儿,他们刚出道儿。 这以后,京剧名家萧长华、梅兰芳、尚小云、 荀慧生、谭富英、裘盛荣,评剧名家小白玉霜、新凤霞、李忆兰、魏荣元、张德福,都曾到城子矿礼堂慰问演出。 梅兰芳先生的女公子葆玥、公子葆玖也曾在门头沟登台演出。 城子矿的矿工到处吹牛皮:咱什么角儿没见过! 直到后来,门矿礼堂建成,风头独占,盖过城子矿礼堂 梅兰芳先生与矿工 中英门头沟煤矿 七、大矿有多大 门头沟矿,跟门头沟密如支炉眼的小煤窑比, 跟西山矿、大峪矿(原东毓记矿)、城子矿这些小矿比,绝对是大矿。所以,当时的门头沟人称呼其为“大矿”。 一对立井架,是大矿的标志,它是门头沟矿的历史见证,它是门头沟的沧桑一瞥。 远处望大矿,除了井架,滿眼的就是大煤堆和矸石堆,爆腾狼烟,煤尘飘扬。 当时煤仓的煤不能直接自动装火车, 都是大筐装煤、人抬大筐、走上用大木板在火车箱与地面之间搭的斜坡板桥装火车。 夜晚,大矿上空的月亮,如同瑩火虫一般;便道上,几十米一个电线杆,灯光宛如蜡烛无二。 大矿究竟有多大呢?这得从头说起。 段氏,是圈门儿里的四大望族之一。光绪五年(1879年),拉拉湖村的段氏传人、窑主段益三,在魏家村西坡(以后的门头沟矿内)投资开办了通兴煤矿,矿区面积36.5亩。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段益三先生引美国人施穆资金入股,合办通兴煤矿,扩大煤矿规模,矿区面积亦增大。民国元年,易名为“中美通兴煤窑有限公司”(简称通兴煤窑公司,下同)。 民国二年(1913年),民族资本家何裕瑞与比利时资本家林阿德合资在龙门村北坡开办裕懋煤矿公司,矿区面积428.9亩。 民国三年(1914年),通兴煤窑公司修筑了矿场至门头沟城子火车站的轻便路,运销煤炭。 民国四年(1915年),华商周奉璋与英商麦边合资,收买了中比裕懋煤矿,变中比合办为中英合办,易名中英裕懋煤矿公司。民国六年 (1917年),名称改为“中英门头沟煤矿公司”。矿区面积扩大至4486.5亩。 民国九年(1920年),中英门头沟煤矿公司收购了通兴煤窑公司。矿区面积达9256.7亩。同年,该公司开凿门头沟煤矿东西两个竖井。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中英门头沟煤矿公司(简称门矿,下同),修建了门矿至门头沟城子火车站铁路,全长2.5公里,代替轻便路。 民国十二年(1923年),门矿正式投产,当年产煤41388吨,成为北平平西地区的最大矿井。 煤在地底下,煤矿是立井,煤怎样被提升上来呢?提升方式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辘辘阶段。明清时,斜井都是人力背拖。 立井则是采用人力辘辘,与用辘辘汲井水一模一样。 二是蒸汽动力阶段。清末,中外合办煤矿始有机械动力提升。1920年,门矿开凿东西立井, 采用蒸汽动力提升。1948年,门矿东井用 120马力蒸汽绞车。 三是电力阶段。1927年,门矿西井改造为电绞车。1959年,门矿东井改造,以电力提升淘汰了蒸汽动力提升。 蒸汽动力离不开锅炉,所以门矿在1959年以前,有一个大锅炉房,有五个大锅炉,可产生640马力。 门矿的锅炉除了生产蒸汽动力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鸣汽笛。 城子火车站 那时候,矿工家里有钟表的极少,门矿的矿笛那可是名声在外,它按时报钟点儿,使三班倒的矿工和家属有数儿,不致误了点儿。另,每逢井下有难,门矿定会拉矿笛报警。 矿笛一响,全矿紧张。家里有正在井下作业的矿工,家属会放下手里的一切,飞一般跑向井口,打探消息。 (谢谢关注,咱们B篇再见) 文:“聚福堂” 福到 图:除署名外,皆来源网络,作者不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