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鲁迅旧居

 访古游记 2022-08-19 发布于广东

北京鲁迅旧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鲁迅与其弟周作人失和后离开八道湾,于1923年8月迁到西四砖塔胡同61号(现砖塔胡同84号)。1923年10月,从朋友处借贷买下了这座宅院,经鲁迅亲自设计,于1924年5月建成,鲁迅一家随后迁入新居,此处也是鲁迅在北京的最后一处住所。鲁迅前往上海后,其母亲及夫人朱安仍居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宅院由其亲属捐献给国家。鲁迅在此生活期间,曾创作了《示众》《孤独者》等作品,翻译了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著文艺论集《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发表了《论雷峰塔的倒掉》等十多篇杂文。此处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鲁迅在北京的旧居。1954年,国家在旧居旁修建鲁迅博物馆,1956年对外开放至今。旧居现由北京鲁迅博物馆使用。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迅旧居

国保碑

旧居在北京鲁迅博物馆西北角,是很不起眼的一所小院子,博物馆内的大部分面积是陈列馆,其中保存了大量和鲁迅有关的珍贵文物,展现了先生革命、光辉的一生。

北京鲁迅博物馆

博物馆陈列厅

陈列厅内鲁迅先生的名言墙

旧居整体坐北朝南,是一所典型的北京小四合院建筑。院门辟在倒座房的东南角,经一个短短的通道,进入屏门便是旧居的前院,有南北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院内有鲁迅先生1925年4月5日亲自栽下的白丁香。

大门

前院

北房呈凸字形,是用木隔扇隔开的一明两暗的开间,东侧一间为鲁迅母亲的住室,西侧一间为妻子朱安的住房。北房中部后边加建了一间8平方米左右的房屋,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房,俗称“老虎尾巴”,鲁迅称其为“绿林书屋”。南房三间为会客室,东厢房原为女工住房,现设小型图片展,展示鲁迅在此居住时期的日常生活。北房西侧夹道通向后园,园内有一口枯井和花椒树、榆叶梅等灌木。

北房

“老虎尾巴”

鲁迅先生生平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祖父清同治十年进土,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但仕途多舛。父亲科场失意,因病早亡。母亲性情和善而坚毅。鲁迅十二岁入私塾三味书屋读书。十三岁,祖父因科场案被判重刑,父亲病重,家道衰落。鲁迅经常出入当铺和药店,倍感世态炎凉。他后来回忆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父亲周凤仪(1861-1896),字伯宜

鲁迅母亲鲁瑞(1858-1943)

1898年,鲁迅离开绍兴到南京,入免费的新式学校学习,四年后从南京矿务铁路学堂毕业。在这里,他热心阅读新书刊如介绍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天演论》等。此前几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鲁迅入学之年,光绪皇帝支持的维新运动被以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两年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这一切使鲁迅对中国在列强争霸的世界上的命运深怀忧虑。

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宿舍

1902年1月,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优秀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获得清政府颁发的矿务铁路学堂毕业执照(上图)。

1902年3月,鲁迅以官费赴日本留学。前两年,他在东京学习语言及基础知识。其时留学生中涌现反清革命热潮,鲁迅倾向革命,剪断了象征民族压迫的辫子。在此期间,他翻译西方科幻小说,撰写了有关中国地质矿产的著作。

日本弘文学院毕业证书

鲁迅在弘文学院江南班第一个剪去象征民族压迫的辫子,拍照留念,并作七绝一首: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剪辫子时作诗

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得到藤野先生的关怀和教诲。但第二年,据他本人记述,他在课堂上看到了日俄战争的幻灯片,有中国人被指为俄军间谍遭日军斩首,而围观的中国人神情麻木。他因此醒悟到,中国国民的疾病不仅仅是身体的,更是精神的,遂弃医从文。

清驻日公使介绍周树人入学照会

鲁迅在仙台医专的学习笔记。红字为藤野先生的修改笔记。

返回东京后,他尝试办文学杂志而不成功。1907-1908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表现了他当时的思想成果。他的文学活动主要是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尤关注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文学,因此多介绍俄国、东欧作家的作品,与其弟周作人合译并印行两卷 《域外小说集》。
1909年,因家庭经济原因,鲁迅终止留学生活回国。他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书,后任绍兴府中学堂教务长并讲授生物学。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推翻了清朝统治,但并未根本改变社会基本结构及国民思想。鲁迅目睹社会形势的变化反复,对革命的结果深感失望,对地方政治的腐败极为不满。1912年,通过朋友介绍,他在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谋得职位。

1912年5月,鲁迅随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迁至北京。行政工作之余,他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和古籍校勘,并注意搜集绍兴乡邦文献。他还收集了大量古碑拓片。1918年,在文学革命运动中,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揭露了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非人道、虚伪和吃人的本质。随后,撰写了《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杂文,显示了“五四”新文学的成绩和力量。

阿Q正传手稿

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死伤者中有鲁迅的学生。他因著文抨击时事,遭当局通缉,曾四处避难;又因恋爱并计划建立新家庭,遂于8月南下厦门任教。

“三一八”惨案发生地——段祺瑞执政府旧址

(可点击查看)

1926年8月,鲁迅被聘为厦门大学国文系和国学研究院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期间,他编纂了《唐宋传奇集》等,以为撰写文学史的准备。《中国文学史略》(后改名《汉文学史纲要》)虽未完成,但显示其文学史研究的独到眼光和精辟见解。远离政治中心,独身一人,教学生活安稳而沉闷,鲁迅写下多篇回忆性散文,记述青少年时代经历,描绘了给他留下很深印象的人物如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同时还写了许多倾诉自己内心感受的信给在广州的许广平。

鲁迅先生的老师藤野严九郎先生像

鲁迅应邀担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和教务长。期间到香港发表两次演讲:《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继续坚持文学革命理念。1927年发生军事政变,国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弥漫上海、广州。中山大学一些学生被逮捕,鲁迅发动营救,但无结果,遂愤而辞职,离开广州。

国立中山大学旧影

鲁迅与许广平1927年定居于上海,1929年生一子。作为自由撰稿人,鲁迅为报刊写了大量杂文随笔,坚持早年形成的改造国民性信念,抨击专制政治和社会丑恶现象。自1932年至去世,他出版历史小说集1本、杂文集10本。除担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领导人外,他还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他积极倡导新兴木刻艺术,编辑出版多种中外版画作品。因外忧时艰,内感郁愤,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去世,终年56岁。

1936年10月19日晨5点25分,鲁迅在上海逝世

鲁迅先生逝世后,好友奥田杏花为他制作的面模

陈列馆前的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