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沙角炮台、定洋台)

 访古游记 2022-08-19 发布于广东

沙角炮台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海口东岩的沙角地域,临穿鼻水道,是位于虎门海口东岸沙角山一带各处炮台的总称。该炮台是我国保留较为完整的清代炮台之一,主要包含濒海台、临高台、捕鱼台、仑山炮台、旗山炮台等,与广州市南沙区大角炮台、蒲州炮台组成虎门炮台群的第一道防线。定洋台位于威远岛鹅义山,与沙角炮台共同扼守太平水道入口。1982年沙角炮台和定洋台作为虎门炮台的一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角炮台(濒海台、临高台)俯瞰

定洋台俯瞰

国保碑

沙角炮台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将沙角炮台改为号令台。道光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英军大举进攻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率领守台宫兵奋力抵抗,最后因寡不敌众,陈连升父子以及大部分官兵壮烈牺牲,炮台被毁,后重修。

陈连升像

咸丰六年(1856年)炮台再次被英军所毁。光绪年间(1883-1889年),清军对沙角炮台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扩建,先后在白草山、捕鱼山、仑山、蜈蚣山、旗山、龟山、白鹤山、狮子山、象山、凤凰山修建了10处炮台。这些炮台依山排列,面向大海,形成规模庞大的沙角炮台防御体系。现存的旧址主要有沙角炮台门楼、濒海台、临高台、捕鱼台、仑山炮台、旗山炮台、节兵义坟等。

沙角炮台门楼

沙角炮台门楼是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办广东海防时,于清光绪十年(1884)由兵部尚书彭玉麟题字、水师提督娄云庆开始主持修建。坐西向东,高8.36米,宽7.75米,厚3.6米,拱形顶。门楼上有一个阅兵点将台,正面灰塑匾额左侧写有“沙角旧台久圮/甲申冬/兵部尚书彭/粤督部堂张/筹办海防/以此为粤省第一重门户/饬修复肇/董其事/工竣以志诸石云/统领肇军提督军门娄云庆跋/末将任英俊监修”中间写有“沙角”2字,右侧写有“光绪乙酉秋月立”。门楼两侧有三合土围墙连接,围墙残长63.9米,高3.7米,厚0.6米,围墙上密布枪眼。围墙后宽阔的平地为练兵场。练兵场长约56.1米,宽约17.1米。

沙角炮台门楼门额

进入沙角门楼,沿右侧道路即可到达缴烟码头广场和濒海台门楼。缴烟码头为麻石条铺筑,呈三角形,广场上竖有林公则徐纪念碑一座,德国产克虏伯大炮一门,道光年间铸造清军铁炮(“功劳炮”)一门。

缴烟码头广场

林公则徐纪念碑

纪念碑通高6.05米,为正方梯式,碑础亦正方形,分三级,边长3.9米,通体以水磨石砌筑,正面阴刻“林公则徐纪念碑”,为时任广东省主席陈铭枢所题。

“功劳炮”

此炮为清军铸造的前膛铁炮,在鸦片战争中为抗击英军发挥过重要作用,故称“功劳炮”。

德国产克虏伯大炮

克虏伯大炮炮口

克虏伯大炮是清廷洋务运动期间从德国克虏伯公司购进的后膛钢质炮。1889年制造,炮身通长845厘米,膛径24厘米,炮膛内有密集的膛线,重21吨,带架,架长633厘米,可旋转360度,射程10公里,每分钟可发射1至2发炮弹。

今天的沙角码头

濒海台门楼位于缴烟码头后侧,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被毁的沙角炮台旧址上改建而成,由濒海台门楼、暗道、露天炮位、指挥所围墙组成。炮台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10140平方米。该台有3个用水泥、砂石、混凝土筑就的圆形露天炮位,直径约10米,炮位后面有暗道串联,暗道总长度为45米。炮台后上方筑有带枪眼的指挥所围墙,炮位前筑有带枪眼的驳岸围墙。濒海台扼守珠江出入口水道,兼扼三门口进入太平水道要冲,与第二道防线之威远炮台遥相呼应。

濒海台门楼

门楼的灰塑匾额中间书“濒海台”三字,左侧竖书“庆军副右营提督李培基监修”,右侧竖书“光绪乙酉年仲夏月谷旦”。门楼高约7米,宽7.1米,建造材料为青砖、麻石、水泥、混凝土。

濒海台门楼门额

濒海台炮位俯瞰

濒海台南炮位

濒海台中炮位

濒海台北炮位

濒海台炮位内壁上用于存放弹药的壁龛

濒海台炮位内壁上用于固定火炮的铁环

濒海台暗道(主通道)

濒海台暗道(通往炮位)

濒海台暗道(通往门楼及后出口)

濒海台暗道出口

濒海台暗道突出地面的通风塔

指挥所围墙

指挥所围墙枪眼

临高台门楼

临高台位于沙角扯旗山山腰,濒海台南,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造。临高台为明台暗室组合,占地面积约270平方米。炮巷暗道深长,炮巷入口处为临高台门楼,高约7.8米,宽9.4米,青砖和红砖筑成,门楼上门额上书“沙角临高台”,左侧书“庆军总兵刘湘麟、守备季光甫监修”,右侧书“光绪乙酉年春月谷旦”。

临高台门楼门额

炮巷内两侧有暗室,分别为弹药库和兵房;炮巷尽头连接一个水泥、砂石、混凝土筑成的圆形露天炮位,直径为8.5米,现存储弹坑34个,指挥官站位2个。临高台所处地势比濒海台为高,两台彼此相连,补充濒海台之不足,声威互壮,扼守相宜。

临高台炮位

沙角炮台门楼外百草山山麓有一座节兵义坟,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为鸦片战争时期沙角之战中牺牲的75位外地籍清军勇士合葬墓;1964年、1971年两次重修。坐东向西,灰砂、花岗石结构,长17.8米,宽17.2米,占地面积约306平方米。坟墓平面呈半圆形,中立一花岗石墓碑,上阴刻行楷书“節兵義墳”4字,上款刻“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吉日立”,下款刻“节兵七十五位合葬”,墓后及两侧均有挡土墙三面环绕。墓前面为方形拜堂,再前面是筑有护栏的两级台阶。现为沙角炮台的一部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节兵义坟俯瞰

节兵义坟正面

节兵义坟墓碑

节兵义坟侧视全景

老省保碑

定洋台俯瞰

定洋台又称鹅夷炮台,位于虎门威远岛九门寨鹅义(夷)山山脚,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春,与虎门炮台第一道防线的沙角炮台遥相对应,扼守从三门口进入太平水道之要冲。坐西北向东南,现存的定洋炮台有3座炮位,由两个主炮位、一个辅助炮位组成。主炮位之间有长度50米、宽度约3米的暗道相连,有贮弹室、暗室。暗道、暗室基础为麻石,红砖券顶。辅助炮位较小。三间拱顶立柱西式清兵营房,面宽14.85米,进深10.8米。

定洋台炮位

清兵营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