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1年9月,周恩来、朱德找到粟裕,当面传达中央和毛泽东的命令

 兰州家长 2022-08-19 发布于甘肃
1951年9月,周恩来、朱德找到粟裕,当面传达中央和毛泽东的命令,要他到总部担任副总参谋长主管作战时,他推荐了陈赓,认为陈赓比自己更合适,但他未能如愿。
周恩来说:“主席和我们研究决定,要你到总参来工作。这个事我们酝酿了好久,大家认为还是你最合适。”
进入总参谋部不久,粟裕考虑要办一所高水平的军事工程学院,于是给毛泽东写了报告。毛泽东批准后,粟裕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选一个合适的校长。
颇费踌躇之下,他又一次想到了陈赓,认为陈赓毕业于黄埔军校,战争年代又当过“红浦”——红军学校的校长,是最合适的不二人选。
这时候,陈赓还在朝鲜战场就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3兵团司令员、政委,但交战的中美双方正在断断续续和谈,前线已无大的战事,粟裕便向毛泽东、周恩来提议调他回国,马上获得了批准。陈赓随即马不停蹄,一脸征尘赶回国内,成为军事工程学院第一任院长。他没有辜负老战友的期望,尽管白手起家,也很快使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初具规模。
钱学森后来赞叹说:“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1954年10月粟裕担任总参谋长后,陈赓以军事工程学院院长之职兼任副总参谋长,多数时间在总参谋部工作,两人开始正儿八经一个锅里吃饭。
粟裕欣赏陈赓打仗的能耐,也念念不忘几年前自己的推荐,总参谋部分工的时候,他便让陈赓接管了自己过去的职责:分管作战。因故不在总参时,粟裕还经常指定陈赓代理总参谋长职责,替他主持总参谋部。外出后,一旦想到一些重要事情,他都放心地远托陈赓办理。
1956年2月,正在广州休养的粟裕获悉抽调30万部队参加国防工程的计划尚未落实,当即致电代理他职务的陈赓,再次建议采取这一项重大措施。
第二天,他又亲笔给陈赓和军委秘书长黄克诚写信,信中最后说:“我仍再三建议,今年必须以30万人左右(或者20几万人)参加工程建筑,以便争取时间,加强国防,而防万一。”他特派秘书专程将信送往北京。陈赓马上将粟裕的建议转报中央军委,军委办公厅不久便将粟裕的信印发给了中央军委几位主要负责人。
朝夕相处之间,他们的感情更加融洽起来,两人之间无话不谈,相得益彰,成为合作共事的典范。
同为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人。他后来回忆说,很怀念和赞赏粟裕良好的领导方法,以及他对同志的真诚的友谊。
他还说:“粟裕同志任总长的时期,是总参最好的时期,也是我心情最愉快的时期。也可以说,是军队建设最好的时期。”
粟裕主动为陈赓承担过责任。
一次,他要求总参作战部出面宴请苏联专家、作战部顾问鲍尔铭少将等人,由作战部代部长王尚荣等人陪同去全聚德吃饭。这时,许世友实际主管的华东军区要给一个师进行嘉奖,新华社准备发表这条消息,打电话给作战部,要求审查这篇新闻报道。因作战部代部长王尚荣等人正在全聚德,接电话的值班人员将电话传到了这里。王尚荣不便这时处理公务,要求他转告新华社,可以将新闻稿送给陈赓副总参谋长审阅。
新华社将稿件送到时,身体正有病的陈赓已躺下休息。他被叫醒后,听送稿者说稿件是经过作战部同意后才送来的,以为作战部看过了,便说“既然作战部看了,就可以了”。于是,新华社第二天发布了这则新闻。兼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少奇看到后,立即给粟裕打电话,严肃地说:中央军委已经有过决定,对师级(含)以上单位的表扬,只有军委才有这种权力,大军区级无权批准。他要求粟裕查询此事。
粟裕调查后才知事情原委。王尚荣等人表示承担这件事的责任,陈赓马上说是他同意的,责任应由他承担。粟裕则慨然说,他是总参谋长,应由他承担责任。刘少奇获悉后说:“你们这种精神很好,今后注意就行了。”
1961年2月,陈赓与粟裕一同在上海疗养。两人常聚在一块上下古今闲谈,共度病中时光。一个月后,陈赓在撰写《作战经验总结》一书时,因心脏病突然发作,不幸撒手人寰。
箴言在耳,斯人已逝。不久前还谈笑风生,英气逼人的至交,转眼已是阴阳两隔,从此“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粟裕自然悲痛万分。他不顾羸弱的病体,踉踉跄跄赶往医院,见了陈赓最后一面。
在陈赓火化之后,他还坚持与李克农、廖仲恺的女儿廖梦醒等人一起,到机场给运往北京的陈赓骨灰送行。一直到飞机消失在茫茫的云端,他仍久久不肯离去。
23年后,粟裕也到了天国。或许,他们又可以青梅煮酒,促膝长谈了。
参考资料:《陈赓与粟裕的莫逆之交》——张雄文
图为陈赓、粟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