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寅恪诗歌鉴赏:赠曾昭燏

 银兴秋 2022-08-19 发布于四川

    原诗:病中南京博物院长曾昭燏君过访话旧并言将购海外新印李秀成供状以诗纪之

    银海光销雪满颠,重逢膑足倍然。

    涧瀍洛下犹余地,韦杜城南莫问天。

    雄信狱词传旧本,昆明劫灰话新烟。

    论交三世无穷意,吐向医窗病榻边。

    (作于1963年初。本律首句另一钞稿作“银海光销雪满颠”。)

    历史背景:

    1962年7月陈寅恪不幸摔伤,造成右腿骨折;在助手黄萱的帮助下,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1963年1月1日曾昭燏在广州出差,探望陈寅恪;3月中旬民进党中央副主席杨东莼南下广州,专程到中山大学探访了陈寅恪,陈对杨谈及自身命运时用了三句话来概括:“左丘失明,孙子膑足,日暮西山。”

    曾昭燏:1909年1月27日生于湘乡县荷叶乡,是曾国藩大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父亲曾广祚,二哥昭承(美国威斯康新大学经济学硕士),三哥昭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著名的化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五弟曾昭杰(闻名当世的书法家),妹妹曾昭懿(妇科医师林巧稚的高足)。她是中国杰出的女博物馆家、考古学家,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为了考古、博物馆事业,终身未嫁,对中国文物的发掘和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1921年入长沙艺芳女校;1929年入南京中央大学;1935年留学英国、德国,获硕士学位;1938年任伦敦大学考古学助教,同年回国;1939年初任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设计委员;1939年3月发掘马龙遗址、佛顶甲乙二遗址、龙泉遗址等5处;1940年6月到四川李庄镇,与吴金鼎等主持四川彭山县东汉崖墓的发掘,考察川康民族;1942年与吴金鼎合编《云南苍洱考古报告》;抗日战争胜利后随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迁返南京,是联合国博物馆协会9个中国会员之一;1949年4月14日呼吁将巳运往台湾之文物运回大陆;1950年3月任副院长兼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持发掘南唐二陵;1955年任南京博物院院长;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64年12月接到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证书,当时各方面环境都对她不利,于是在南京灵谷寺跳楼自杀。

    李秀成:1823年生于广西梧州市藤县,初名李以文、李寿成,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1864年湘军攻陷天京,李秀成扶幼天王出逃,不久被俘。在狱中以每天7000字的速度写下数万字的自述,于1864年8月7日在天京就义,其供状后人称为《李秀成自述》,全书无结尾;据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考证,李秀成的自述在上报朝廷时经过了曾国藩的删减,原稿被曾送至家乡秘藏,但实训界历来存在“李秀成亲笔撰”和“曾国藩或其幕僚伪造”两种观点,罗尔纲、陈旭麓认定“曾国藩后人家藏的《李秀成自述》确是李秀成亲笔”。

    赏析:

    “银海光销雪满颠”句中“银海”是一个多义词,此处指的是宽阔的海面上突然间变幻出持续的清一色的银白色光辉,暗喻作者的青春年华。“雪满颠”直译为白雪铺满山巅,此处化用宋代黄庭坚的《次元明韵寄子由》中“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诗句而来,比喻白发满头。全句直译为海面上银白色光辉消散,白雪铺满山巅。此句指作者失去了青春年华,现已白发满头。

    “重逢膑足倍然”句中“膑足”亦作“膑脚”,古代酷刑之削去膝盖骨,此处指作者 1962年7月洗澡摔伤造成右腿骨折。全句直译为再次见面时自己摔伤造成右腿骨折而万分悲伤。

    “涧瀍洛下犹余地”句中“涧瀍”为二水名,均流经今洛阳市境注入洛水,出自《书洛·诰》“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洛下”指洛阳城,出自南朝·梁·刘令娴 《祭夫徐悱文》“调逸许中,声高洛下。”全句直译为涧水和瀍水流入洛阳城,还有可回旋的地步。此句推测作者暗指自己右腿骨折,医治没有好转的疗效。

    “韦杜城南莫问天”句中“韦杜城南”倒装“城南韦杜”而来,源于杜甫《赠韦七赞善》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在今西安市南郊长安区的韦曲镇和杜曲镇,盛唐时期韦姓家族居于“韦曲”,杜姓家族居于“杜曲”,两大望族在朝野各领风骚,史称“城南韦杜”。此处借韦杜家族代指曾、陈家族。全句直译为长安城南的韦、杜家族不要问上天的旨意,此句暗指曾、陈家族的过去与未来不要问上天的旨意,流露出作者的悲观情绪。

    “雄信狱词传旧本”句中“雄信”指隋末唐初时期的猛将单雄信。“雄信狱词”指621年李世民下令将单雄信等一干将领全部处死,《旧唐书》则称是李渊下旨处死单雄信,徐世勣向李世民求情遭到拒绝,于是割下自己一块肉给单雄信吃下,说自己没有忘记当初的誓言,单雄信吃下后慷慨赴死。全句直译为《旧唐书》中单雄信被杀的下旨人,现在传出旧版本,此句暗指《李秀成自述》的海外版本。

    “昆明劫灰话新烟”句中“昆明劫灰”是典故“昆明灰”,出自《搜神记》卷十三,是劫火的余灰,后来指战乱。“新烟”意思为寒食节后重新举火所生之烟。全句直译为昆明劫火的余灰又举火生烟。据有关史料推测,此处暗指1940年2月陈寅恪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曾昭燏写信请教冲霄王墓砖塔上梵文的释义之事。

    “论交三世无穷意”句直译为曾、陈结交已经三代,以后会无穷无尽。此句的“三代”暗指陈寅恪祖父陈宝箴入曾国藩(曾昭燏祖父是其大弟曾国潢)之幕,现已三代,另外陈寅恪的舅母曾广珊是曾昭燏的堂姑,曾与陈是表亲关系,加上父辈也是三代。

    “吐向医窗病榻边”句没有用典,纯属现代白话文体。全句直译为曾、陈在医院病床边的亲切摆谈。此句指1963年1月1日曾昭燏、尹焕章、梁方仲、梁钊韬夫妇到陈寅恪家,再往中山医院二院看望陈寅恪,谈及少年时事及现在情况,特别是《李秀成自述》的海外版本。

    全诗用“涧瀍洛下”和“城南韦杜”两个典故表达了曾、陈两家交往三代的历程,用“昆明劫灰”和“雄信狱词”代指《李秀成自述》的海外版本,有劝慰曾昭燏不要过于较真的意味。其主题是表达自己目疾失明、右腿骨折的现状,感叹青春不再、白发满头,同时感谢曾昭燏看望时带来的慰籍。

    附诗1:《乙巳元夕前二日始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君逝世于灵谷寺追挽一律》

    论交三世旧通家,初见长安岁月赊。

    何待济尼知道韫,未闻徐女配秦嘉。

    高才短命人谁惜,白壁青蝇事可嗟。

   灵谷烦冤应夜哭,天阴雨湿隔天涯。

    (1965年2月。)

    (此诗是1965年2月14日陈寅恪得到曾昭燏的父亲曾宪洛的信而知道她在南京灵谷寺跳楼身亡的消息,当时陈泪流不止、悲痛不已,写下这首悼亡诗。全诗借东晋才女谢道辒及东汉秦嘉、徐淑夫妇等典故,归纳总结曾昭燏前半生为学业而奔走,后半生倾注于中国考古与文博事业,悲叹其才华横溢却终生未嫁的遭际,表达作者对逝者的哀婉,其言辞凄切,令人唏嘘。

    附诗2:《乙巳元夕前二日始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君逝世于灵谷寺追挽一律》(另一稿)

    论交三世旧通家,初见长安岁月赊。

    何待济尼知道韫,未闻徐女配秦嘉。

    多才短命人咸惜,一念轻生事可嗟。

    灵谷年年薰宝级,更应流恨到天涯。

    (1965年2月。) 

    (此版本诗句中的文字与附诗1中略有不同,其表达的诗意和情感一样。录于此,供爱好者及研究者参考。

(所有照片均为网络下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