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感觉自己做一件事情的耐心越来越少,对某些情绪的耐受力也越来越差,即便在娱乐中也难以达到一种放松自我的轻松感,甚至,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那种早上一觉醒来便觉得自己“焕然一新”,充满活力地去做事情的感觉。 而与之相反的是,身心总有一种无法消除的疲惫感,无论是休息日睡觉、看剧,还是学习,这种疲惫感依然不能得到纾解。 就如同日本畅销书作家斋藤茂男在《饱食穷民》这本书中讲到:
在这种情况下,「宇宙尽头是编制」、「躺平」似乎成了大家的最优解! 但考公的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考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躺平,最怕的就是想躺平却又不甘心,处于半躺半仰的状态。更何况,前者,并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而后者则只会加重焦虑感与疲惫感。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经常感觉到身心疲惫呢?自我PUA到底有多累?应该如何找回活力感和创造力?真正的改变到底难在哪里? 今天这篇文章,和大家讲讲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都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疲惫感到底从何而来?事实上,造成疲惫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不确定性的焦虑! 如今,很多年轻人不再相信“画大饼”,努力付出就有收获,其实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当下的社会环境与过去几年、十几年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高昂的房价并不是努力几年,甚至十几年就能付得起的。 而且过去那种“选好一个赛道,埋头苦干就能升职加薪”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即便目前所涌现的新技术给人的感觉是依然存在很多机会,可这些机会都是具有较高的门槛,不再是大多数普通人也能参与的“游戏”。 未来变得无法预测,当下的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到底还能往哪里去努力。在这种状态下,焦虑、迷茫油然而生。 第二,过度的精神内耗! 如果把一觉醒来充满活力感比作电池满电状态,那么精神上的疲惫就好比手机的低电量状态。精神能量是一个可消耗,也可补充的资源。 一天下来,我们每做一个决策,尤其是让你犹豫不决的决策,都会消耗“精神能量”,除此之外,负面的情绪,也会极大地消耗“精神能量”。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包括我自己,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当在别人面前说错话或者做错某件事情之后,虽然事情已经发生再如何后悔也没用,可就是忍不住在心理懊悔,甚至责备自己。 又比如,一天下来发现自己原本计划的事情却因为拖延没做成,就会认为自己没用,不断地和自己较劲,这种自我的反复厌恶其实会进一步加大“精神能量”的损耗,导致心理上的疲惫感。 这种疲惫感甚至会影响你接下来所计划的一切事情,比如导致原本计划的晚上的锻炼或学习进行不了。 第三,内卷! 内卷其实最可怕之处在于投入更多,得到的越来越少,可如果自己不“卷”,却又不甘心看着别人在进行所谓的“努力”,甚至外界总有一种声音告诉你,如果你不“卷”,可能会错过很多“机会”。 可以说“内卷”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即便很多人知道内卷的本质是边际效益递减,也即投入的工作量越多,但收益却在递减。可依然不得不继续在同样的地方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劳动。 当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我们的身体,尤其是大脑一直处于“高负荷”的运转状态下,疲惫感不断积累,有的人主动选择躺平,也有的人麻木了,处于半躺平的状态,而最累的是既想躺平却又不甘躺平的人。 第四,信息时代下我们的近处和远处的冲突所带来的焦虑! 近处,是我们熟悉的小环境,舒适区,而远处来自于社会大环境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我们的生存依赖于近处所做的事情,比如当下手上的工作,而思绪则常常关注着远方,比如远方的大好美景,一边是让你闷闷不乐的工作环境和日复一日毫无成就感的工作,另一边是“自由”,两者会产生一种割裂感,导致我们产生疲惫感。 此外,远方也包括各种各样的负面信息,比如战争、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等,如果看太多负面的信息,会很容易让自己的情绪不好,导致“无力感”。 归根结底,个中缘由正如心理学家班杜拉所说:
如何消除身心的“疲惫感”?针对不同的焦虑与疲惫感来源,也有相对应的解决办法,虽然无法完全焦虑,却能极大地缓解。 第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是应对内卷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不得不内卷,其实根源在于缺乏足够的核心优势。 最近我在看美国摄影师罗伯特·巴伦苏埃拉的系列书籍,这本书讲到作者职业生涯前几年,他的事业异常艰难,他拍摄的照片表面上看没有什么问题,作者与客户也能谈笑风生,拍摄过程服务周到,可找他拍摄的客户却越来越少,后来作者才知道原本谈得很愉快的客户都跑去找其他的摄影师了,原因在于,从顾客的角度来看,既然都是同样质量的照片,那肯定是找价格最便宜的。 为了生存,作者不得不加入“价格战”中,降低了价格,增加了给顾客拍摄的总体时间,可最终的结果是,这份工作让作者做得无比辛苦,但挣的钱还少得多,摄影对于他来说不再是令人享受的事情。 后来,他意识到摄影可以是一种商品,同样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品,当你的作品和其他人千篇一律时,客户就会基于价格来进行选择。要想在高价格的情况下顾客也依然会千方百计地找你,就必须让自己成为一名人们向往的艺术家,而不是别人雇佣过来只是按按快门拍照的人,就必须拍出来的作品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表现。 所以,应对内卷,不妨从长远来看,一点一点地建立自己的“护城墙”,具体的方法可以是对自己的技能或优势进行排列组合,不断深挖钻研,也可以是寻找新的“边疆”,做创新。 当然,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对于没钱的焦虑,从根本上削弱了人的“挑战之心”,如何消除这种不安,从整体上做一个财务把控(资产负债表)」 建立“护城墙”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过程中不妨做好“开源节流”中的“节流”,简单来说,如果暂时没有办法扩大收入的渠道,增加收入,那么先从节流省钱开始。 除此之外,很多人的焦虑其实源自于,想改变,并且甚至已经走在了改变的路上,可就是太想在短期内看到或享受到改变所带来的好处了,但任何的改变都不可能如同开灯,开关一按下去,灯就亮,改变是一个一步步攀登的过程,过程中需要耐心,更需要长期的坚持。 第二,定期清空自己负面的情绪! 在2018年到2020年期间,我关注了几十个各种各样的公众号,有如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等新闻类的,也有个人成长类的、摄影、生物医药等等,似乎每一个都可以让我学习到新知识,知道最新资讯,结果,越关注,越会产生信息焦虑。 在信息化时代,很多人最大的错觉是关注了、收藏了就等于学会了,知道了最新的资讯就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然而,外界太多的信息流流入大脑,最终结果只是导致我们越来越关注碎片化的东西,思考难以深入。而且,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做过内容的人都知道,相比平平淡淡的资讯,人们更加关注的是抓眼球的“大事件”,或者某些断章取义的信息,又或者负面的资讯,因为这些内容往往可以勾起人的好奇心,或激发人性中与生存恐惧相关联的潜意识,以此引起你的关注。 因而,负面的信息看多了,碎片化信息看到多了,就很容易让自己变得情绪化,甚至加重戾气。 此外,我们大多数人在追求活力感的时候,往往会不断强调积极的情绪,而压抑负面的情绪,面对不好的东西,喜欢把它烂在心底里,其实,这种做法常常会导致心理能量的损耗越来越多。 及时疏解负面情绪,或与朋友亲人倾诉,或写日记写下来,把负面情绪排解出去,我们才能长期保持活力感。 第三,建立心理的秩序感! 建立心理的秩序感,其实目的在于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拥有“掌控感”,正如上面所讲到“人越能够对生活中的有关事件施加影响,就越能够将自己按照自己喜爱的那样进行塑造。” 一个人最自由,最易保持活力感的时候,一定是用必要的约束给生活创造一定的秩序,能够完全自主地掌控自己的时候。 过分的压抑,过度的自律,时间一长,人都会觉得活得很辛苦;而过度的松散,甚至过得浑浑噩噩,又会很快无聊,觉得生命无意义,甚至可能在知天命的年纪懊恼自己在精力最旺盛的人生阶段浪费生命。 正如叔本华所说,生命本身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痛苦,而在各方面都满足的情况下,人生又会过渡到一种无聊的状态。所以,最好的人生设定是,我们始终需要去面对一个新的困境,而且这些困境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去解决的。生命才不至于走向虚无。《士兵突击》里有句话也讲:“过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轻微的焦虑感,心理的秩序感都是必须的。 第四,把握当下可控的,并且放下不可控的! 简单来说,就是接纳自己是个普通人这一事实,并且在自己坚信的事情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很多时候,大多数的焦虑来自于执着地希望自己能够控制那些本身不可控的事情,如果我们只是把握当下可控的,并且放下不可控的,那么,情绪就不可能反客为主,成为我们的“主人”。 美国神学家尼布尔也说“愿上帝赐予我宁静,让我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赐予我智慧,让我明辨两者。”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消极,但其实很实用,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自然就能心平气和了。 另外,焦虑与疲惫感也来源于做事情缺乏投入感,导致很多事情浮于表面,浅尝辄止。《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曾说:“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而想去做别的事情。” 在个人成长领域,我觉得最大的谎言是,过分地强调试错!因为这会让人犹如蜻蜓点水般地做事,尚未深入,稍稍受到阻力就立马转换方向。结果,就是什么都只做到“半桶水”,一事无成。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每天都有很多新的想法,甚至不断地变换尝试,美曰其名为试错,探索新事物,实质却是逃避困难。挖井取水,如果只挖了几米,就难以获取干净清甜的井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