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 | 《芙蓉镇》:忠实地艺术地复刻现实

 新用户0196IoEk 2022-08-20 发布于山东

奇怪小姐      queer girls

象牙塔里看世界

以法学的理性  以传媒的温度

作者: 八戒      | 审核:诏安

校对:晏南亭    | 编辑:小开

图源:网络侵删

前 言

或许你曾在《活着》一书中见到了20世纪那个大时代背景下福贵的种种不幸,感叹福贵与命运的斗争之苦。

福贵曾遭受的苦难是那个动荡年代的缩影,那么古华的作品——《芙蓉镇》一书中“芙蓉姐子”胡玉音的一生也一定能让你对那个年代拥有更多的了解。

01

作者古华把自己二十几年来在南方乡村里的所见所闻写进这一部作品中,寓时代风云于风俗民情,借人物命运表达时代变迁。

作品中既有对地方环境与时代特色的出色描写,描绘出一幅别样的南国乡村风景画;

又有对时代动荡与人民苦难的真实揭露,展现出一场恢宏的动荡年代运动图。

他有人生的胆识,亦有心灵的深情,在春的盛会里绽放出别样的色彩。

02


故事开始于1963年,在湘、粤、桂三省交界地带的一个小镇——芙蓉镇上。

“芙蓉姐子”胡玉音和丈夫黎桂桂在镇上干着卖米豆腐的营生。

粮站主任谷燕山忠厚朴实,每个圩期卖给胡玉音六十斤碎米谷子,十分支持夫妻二人的生意。

大队书记黎满庚曾和胡玉音有过一段爱情,但因为阶级成分的不同被迫分开,认了胡玉音做干妹妹,也是十分照顾胡玉音。

又加上胡玉音面如满月、体态动情,又待客热情、手头利落,因此生意十分兴隆。


胡玉音与黎桂桂夫妻二人生活和乐,还用积攒的钱盖了一座新楼屋,日子不可谓不快活。



03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新楼屋落成之后,“四清”运动开始了。

全县商业战线以批资本主义出名的女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将胡玉音打成“新富农”。

向来懦弱的黎桂桂挺身而出,让胡玉音出去避避风头,自己一人面对批斗的风雨,不堪重负走向自杀的道路。

谷燕山停职反省,被看管起来。

黎满庚也被撤职,为表决心将功补过,把干妹妹胡玉音交给自己保管的一千五百块钱上交。

革命开始后,胡玉音开始了饱受屈辱的生活,挨打挨斗,游街示众,丢弃尊严与生命的光彩。

在这些黑暗的日子里,胡玉音和秦书田两个五类分子每天都要打扫青石板街。

在一日日的相处中二人相知相爱,互相照顾扶持,在胡玉音怀孕后,二人向大队请罪,登记结婚。


因阶级成分问题只得结为“黑鬼夫妻”。

在他们以为苦难将要过去的时候,李国香与王秋赦二人狼狈为奸、恶意报复,不愿轻易放过这对儿可怜人。

因为二人的结合,秦书田被判十年有期徒刑,胡玉音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因怀有身孕,监外执行。

曾经的“芙蓉仙子”因此遭受了非人的严酷的刑罚,刑罚之严重,“读者不忍看,笔者不忍写”。

直到九年过后,历史才做出更正。

胡玉音和秦书田的冤情被洗刷,镇革委会的人通知胡玉音恢复小业主成分,归还楼屋产权。

秦书田得到平反,得以恢复工作。

谷燕山和黎满庚恢复职务。

而李国香钻了曾被批斗过的空子,化身时代的受害者得以逃避罪行。

似乎只有王秋赦被时代抛弃,像幽灵一样在新街、老街里游荡,终是成为那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尾音。



04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民族的苦难史,作者真情的投入、切身的经历浇灌着这部作品走向丰实。

从前欢声笑语、邻里友善的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变成了“我防人人,人人防我”、谁都不敢多言的灰色恐怖之地。

经过无数次政治排队的芙蓉镇阶级阵线分明,连吵架都要先考虑三等九级、成分优劣。

黑与白可以颠倒、真善美通通被掩埋。

而假恶丑肆无忌惮、大摇大摆,当权者不为民生,只顾着吃运动的红利,算计百姓的利益。

在那个年代里,数不清有多少人受到左倾思潮的危害,冤假错案更是不计其数。

甚至这场运动的受害者不止胡玉音、秦书田、谷燕山这一众受苦受难的善良真诚的百姓,还有那个我们眼中心狠手辣、面目可憎的李国香。

李国香来到镇上所被赋予的任务就是抓阶级斗争,站在这个角度看她的话,她也是个可怜的受害者:

尽职尽责却被错误地划错阵营遭受侮辱,惨遭王秋赦的背叛却仍旧选择原谅。

而这些都源自她的身份认同,她的阶级任务。

所以在革命结束后,她耗尽了青春,却陷入了迷茫,也许后半生都将生活在困顿与愧疚之中。

而以上这些,是曾经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生活着的这片土地上的事情;

是我们历史里无法抹去的令人心悸的教训;

是我们这一代人未曾亲历却不能不知晓的疼痛。


只有这样的作品始终存在着,才能让我们牢记这些教训并引以为鉴,让我们始终对时代的是非善恶保持清醒的认知。

在能够发声的时刻可以毫无忌惮地为正义呐喊,而不是只能做沉默着的大多数。



05


如果说在《活着》当中福贵的人生里苦难太多的话,那么古华笔下的《芙蓉镇》实在也有笔下留情。

故事中胡玉音这一角色是有原型的,而故事的原型并没有像胡玉音一样得到完满的结局。

而作者之所以赋予“胡玉音”这样的结局实在是饱含苦心,为的不是谴责,而是反思与光明的召唤。

古华还向我们展示着先辈们生命的韧性与人性的温情。

在这曲折的岁月里,让他们生存下来的,是心中的希望与信念:黑夜终将离去,而黎明定会到来。

当道德的标尺始终存在,人性就不会散失光芒。

芙蓉镇的乡亲们是有温度的,紧张高压的氛围中虽然人人自危,但沉默着的大多数正在悄然觉醒。


生活的道德和良心,人们的正义和忠诚并没有被泯灭,也没有沉沦。

没有人弥补谷燕山曾遭受的不公,但当谷燕山成了芙蓉镇有名的醉汉,百事不探,借酒消愁之时,冬夜雪地里躺着的谷燕山并没有被冻死,甚至也没有被冻病,竟也不知是谁偷偷将他送回宿舍里。

没有人能补偿胡玉音受过的苦,但胡玉音在那样艰苦窘迫的条件下带孩子长大时,谷燕山处处照顾母子二人;老婆婆们偷偷来看孩子,留下熟鸡子;

就连曾经看胡玉音不顺眼的“五爪辣”也偷偷给孩子吃食,送孩子衣服。



06


在那个人与畜生的界限模糊不清的年代里,作者笔下的人物也充满着人性的温情,或许细微渺小但却明亮闪烁。

作者带我们真切地感知那个我们不曾经历的时代,细腻而充满真诚;

带着我们了解那个年代的丑与恶、美与善;

带我们回顾过去的教训,反思以往的错误,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属于我们思想的清醒与独立。

当然,除了这些,我们不得不感叹古华的胆识与才气,他“忠实地艺术地复刻了现实生活”,谦虚而睿智地走在文坛之中。


在春的盛会里,这一抹别样的色彩由他奉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