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今庸 切实把握真正中医药学及其正确发展

 北京润雨 2022-08-20 发布于辽宁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观点是:“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时(见(毛泽东选集》第26页)。中国历史悠人,地大物海,人口众多,这就为创造和积累直接经验准备了优胜条件。我国先民就是这种条件下,通过与疾病的长期斗争和长期生活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直接经验。逮至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医学家们通过对大量实际经验的总结,创造了比较系统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产生了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从而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牢靠基础,并规定了而后我国医学的发展方向。
中医药学在我国社会发展的长时期里,保证了我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同时也受到了长期临床实践的严格检验,并在这个严格检验的过程中,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它有着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有着丰富多彩的医疗方法,经验丰富,疗效可靠,确实是一个大的宝库”。中医药学有着明显的东方医学的特色,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以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为哲学基础,阐述了医学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且是“变动不居”而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正是基于“医学世界的统一性和变动性“这一理论思
集,使中医药学的临床医疗工作摆脱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砍倒树捉八哥”的形而上学的羁绊,变得生动活浚,充清生机。“病万变药亦万变”(见《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从而构成了中医药学辨证施治的特色,并使中医药学理论紧紧依懒于临床医疗实践,医疗上确立了“唯变所适"的治疗原则,构成了中医药学与其他西方医学的质的区别。故历数千年而未衰,近百年来虽经数次摧残,然至今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正体现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在长期社会发展中,由于具有优胜条件的作用,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医事的直接经验,从而形成了“出则汗牛马,入则充栋宇”的非常丰富的中医药学典籍。前面开头引用过毛泽东选集》第276页的话:“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都是直接经验的东西…”。表明了中医药学各种典籍,记载了中医药学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古人和他人的直接经验。在我虽为间接经验,但毕竟是人类经验,先学之再加以实践验证之,使之变为自己的东西,变为自己的直接经验,变为自己的真正知识。
宋代史崧在《灵枢经叙》中说:“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尤毒于挺刃”。欲为医者,除存“治病救人”之志外,必须认真熟究中医药学各家典籍,力求掌握较多的古代医学家的经验知识,以便为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占有份额和为认识临床、处理疾病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坚持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做到这一点,除认真学习《实践论》《矛盾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以武装自己思想外,常言说:“察往以知来,博古而通今”,必须首先学好中医药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包括今世流传的《素问》和《灵枢经》二书。它是我国医学家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数千年来指导着中医药学的医疗实践,规定着我国医学的发展方向,还记载着丰富多彩的中医治病方法。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学好《黄帝内经》的内容,就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认识实践,把握未来,并从医学理论上和读书方法上为阅读中医药学各种典籍奠定基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本是后汉张仲景撰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的两个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为二书的。它突出地体现了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思想体系,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临床医疗工作中的辨证施治,要求治病必须“随证治之”,做到“病万变药亦万变”,给人们医疗工作以正确的思维方法。为了正确有效地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应当诚实地学好中医药学经典著作,以利于对中医学术的正确掌握和准确利用。然中医药学经典著作的成书年代都较早,距今已有一千七八百年甚至两千多年的时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书中不少文字的义训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用文字的今义以释其古义,显然是不大可通的,而且在其长期流传过程中,亥豕鲁鱼者有之,脱落错简者有之,这就需要一定的阅读古书的方法,需要在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实际经验基础上,运用训诂学和校勘方法甚至还有古文字学、方言学以及历史学等等求得解决。否则,理论不通,证候谬误,何以辨证而施治?这里且举三例以示之: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其“乳子”一词,有释为“婴儿”者,有释为“妇人哺乳期”者,皆未是。婴儿生病的诊法,只有“望络诊”,没有“切脉诊”。此言“脉悬小”、“脉实大”,与婴儿何与?至于释为所谓“哺乳期”,其时间可长可短,不确切。《说文·乙部》说:“乳,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日产”,《使记扁鹊仓公列传》说:“首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司马贞索隐:“乳,生也”,是乳子”即“产妇”也。再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洽中篇》说:“知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哈脉急紧,直视不能面,不得服”。此额上陷脉急紧”,本谓“额角部陷中之脉急紧”,却被人们读为“额上陷脉急紧”而成了额部下治,寸口脉急紧"。试问谁在临床上见过:一个好流鼻血的人有表证,只一发汗就会出现“额骨塌陷?又例如《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说: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日: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止,不须治,久则愈”。此文三“竭”字,皆当读为“遏”,正气阻遏,气机失常,在上焦则噫气,在下焦则遗溺失便,一且正气和调流畅,气机复常,则其病即愈。如以“尽”字释此“竭”义,则于医理不通矣。
上述中医药学的几部经典著作,一直指导了中医药学的医疗实践,并促使中医学术代有发展,是每个修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但其又都是一千七百年前的经验,因而,还应当学习其后的各家医药典籍,以补充后世发展的经验知识。这些经验知识,也跨越有一千七百年之久,故其各种典籍,由于其成书年代不同,地区有别,还有作者的经验知识以及其思想方法的差异,学术思想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还会出现相左之处。如此,何所适从?这似乎可用下列方法取舍之:
1.依据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各典籍中不相一致的问题,放到医疗实践中去进行临床验证,以考察其是非。合乎实践者是,不合乎实践者非,两者皆合乎实践则兼收并蓄之,两者皆不合乎实践则根据“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的规律而予以保留,其明显属于糟粕者则扬弃之。
2.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文化艺术(包括语言文学),有一定历史时期的特点。把不相一致的问题放在其典籍各自成书的特定时代去分别考察,以求解决。
3.常言说:“群言淆乱衷于圣”。各种典籍,都是其作者在《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火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等中医药学经典著作的指导下,通过自已的长期实践而总结其实际经验撰著的。在典籍中如遇有不相一致的问题,就放到中医药学经典著作中去加以考察,合于经典著作学术思想者则是,悖于经典著作学术思想者则非。
另外,在广泛阅读各种典籍以求得中医药学的全面知识的基础上,还得选择自己具有兴趣、社会实际需要的一或两个科别作为专攻,认真学习,深刻钻研,对其精读细究,力求占有其科的各个有关方面,达到精专,既有中医药的广博知识,又学有专长。
俗话说:“久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因此,学习中医药学各种典籍,必须与临床医疗实际紧密结合,勇于实践,反复实践,努力把古人的经验知识变为自已的东西,做到学验俱丰,不盗名,不窃誉,不剽窃别人成就,不占有他人果实,依靠自己辛勤劳动,掌握知识,结出硕果,使自己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真正像样的中医,并在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道路上有所前进,为中医药学这个“伟大的宝库”再添几块砖,再加几块瓦,进一步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切忌自暴自弃,人云亦云。
在继承发扬中医药学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这一“宝库”中的丰富宝藏,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传统优势,还应积极吸取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借助现代一切检查手段来延伸我们感觉器官的作用,扩展中医药学“望”、“闻”、“问”、“切”的“四诊”,以认识人体深层的病理变化,并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大量资料,坚持在“不被别人已有的结论牵着鼻子走”的原则下,积极进行中医药学的创造性劳动,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思想指导,对占有资料进行认真细致地研究分析,找出新的规律,把它纳人辨证施治的轨道上去,从而发展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在这个过程中,要吸取以往的教训,防止西化倾向,坚持保证和提高中医药学疗效的原则,切切注意不要丢了自已的优势和特色,不要丢掉了自已的活的灵瑰。应该记住,数十年的经验证明:废医存药,中医西医化是取消传统医学危害民族文化害人害己,是绝对没有出路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