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区别 初中阶段,文言文翻译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浅易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以直译为主,极少意译语句。 主要掌握教材涉及的文言文,适当阅读一些较短及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实词、常用虚词、句意及基本内容。 回顾一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提炼要点 中考常常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提取主要事件;概括某种事物的特点或某个人物的性格;概括某些人在某方面的具体表现;提炼作者的观点。 回顾二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中考常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置问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或某种行为进行评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评价题目中给出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回顾三对比分析,拓展迁移 中考的考查点是:通过对比阅读,概括内容上的相同点及不同点;通过古今对照,思考文中某种现象或人物行为的现实意义;通过综合分析相关的材料,分析某种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探讨文中某个事件或某种现象给人的启示。 例题1 一、(2021苏州,10—14,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孙云球①,字文玉,居虎丘。母董如兰,通文艺,云球幼禀夙慧,年十三为县学生,父殁,家坠丧乱,常卖药得资以供母。 云球精于测量,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尝以意造自然晷,定昼夜,晷刻不违分秒。又用水晶创为眼镜,以佐人目力。有老少花、远近光之类,随目对镜不爽毫发,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天台文康裔患短视,云球出千里镜相赠,因偕登虎丘试之,远见城中楼台塔院若接几席,天平、灵岩、穹窿②诸峰崚嶒苍翠,万象毕见,乃大诧且喜曰:“神哉,技至此乎。”云球笑曰:“此未足以尽吾奇也。”又出数十镜示之。如存目镜,百倍光明,无微不瞩;万花镜,能视一物化为数十;其余幻容镜、夜明镜种种,神明不可思议。 著《镜史》一帙,今坊市依法制造,遂盛行于世。其母序之曰:“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 (选自《吴县志》,有删改) [注] ①孙云球(约1630—1662),苏州人。②天平、灵岩、穹窿都是苏州的山名。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幼禀夙慧(具有) B.不爽毫发(差错) C.万象毕见(完成) D.无微不瞩(看见)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父亲去世后,卖药、制镜成了孙云球维持生计的手段。 B.孙云球的千里镜效果好,用来望远,景物清晰如在眼前。 C.“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激发了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 D.孙云球的《镜史》,对制镜行业的发展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2分) (2)神哉,技至此乎。(2分) 4.孙云球母亲说“岂吾子之初心哉”,孙云球的“初心”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回答。(1分) 5.在“中国智造”的主题征文活动中,有同学写道,“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随后他以孙云球和《核舟记》中王叔远的“奇巧”为论据来证明观点。这两个论据的选择是否妥当?为什么?(3分) 一、 1.【答案】 C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万象毕见”的“毕”是“全、都”的意思。 2.【答案】C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联系上下文可知,文章主要是展现孙云球制作眼镜的技艺高超。从结尾“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也可知,孙云球研制眼镜不是为了钱,“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是从侧面体现他制作眼镜技艺的高超。 3【答案】(1)凡是(他)所制造的东西,当时的人(见了)都佩服他(技艺)奇妙精巧。(2)神奇啊,技艺竟到了这种地步。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考生在翻译时要注意字字落实。“凡”,凡是;“服”,佩服;“奇巧”,奇妙精巧;“神”,神奇。另外要注意补全省略句所省略的内容。 4.【答案】古代读书人的心愿(理想)。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具体内容的理解能力。要理解孙云球的“初心”,需要结合孙云球母亲在文章结尾的那一段话并联系前文。根据孙母的话可以看出孙云球作为一个“士”(读书人),他的“初心”并不在于追求物质利益,而且他从小读书,后又著有《镜史》,这里的“初心”可以理解为古代读书人的心愿(理想)。 5.【答案】孙云球的发明,主要是对透镜成像原理的应用,有科技含量,以他为例证明“中国智造”是妥当的。王叔远的核雕虽也充满智慧,但属于艺术创造,以他为例不恰当。 解析 论据是为论证观点而服务的,题干中要论证的观点是“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考生需要分析比较孙云球的发明和《核舟记》中王叔远的“奇巧”有没有科技创新的含量,顺着这个思路就能发现孙云球的发明是有科技含量的,具有科技创新的智慧,以他为例证明“中国智造”是妥当的,王叔远的核雕是精美的艺术品,属于艺术创造,以他为例不恰当。 例题2 一、(2021新高考Ⅰ,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20分)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 “裴矩能当官力争, 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 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一、 1.【答案】 B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 (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 5.答案 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问题思考 对比中考、高考文言文考试试题,从中能发现什么? 同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初中和高中的区别有: (1)从题型上看:初中主要以简答题为主,高中以选择题为主,近几年也出现了简答题。 (2)从考点上看:初中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考点除“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还考查了“正确使用词语,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等,考查面比高中宽泛,但基本以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能力为主,相对简单。高中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在选项的设置上或故意把实词义解释错误,或张冠李戴,或无中生有,或时空错乱,难度比初中加大,做题时必须在原文中找出每个选项的根据才能顺利解题。而且试题对思维过程做了要求,注重分析过程,侧重于“知其所以然”,理性色彩加强。 (3)从所选材料上看:初中选材一是从课内学习过的名家名篇中节选;二是从课外那些文字浅显、篇幅短小的,尤其是与课内相关篇目有一定联系的文章中选录。学生只要认真抓好课本上的知识点就可以很容易完成解题。高中选材多来自古代文选,体裁或为写人记事类文言文,或为写景类文言文,或为说理类文言文。难度相对于初中较大,学生需准确判断体裁类型,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读懂大意,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准确选择。 第一讲断句与翻译 知识拓展,深度衔接 新知一文言文断句技巧 1.重通读 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碰到断句问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通读所给句子,再通读所给句子的上下文。通过通读,力求对文段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最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之处。 2.找虚词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断句的标志。 (1)常见的放在句首的语气词有:夫、盖等。 (2)常见的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软、焉、耶、邪等。 (3)常见的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 (4)还有一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之前一般要断句。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置于句末的虚词依次为: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语气词为:夫。置于分句句首的虚词依次为:以、则、则、而、而、故。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个语段基本上就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进行断句了。 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这一语段中,置于句首的虚词依次为:而、焉、然。置于句末的虚词依次为:也、也、也、矣。找出这些虚词,断句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3.看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以“日”“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会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日”,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并以此来断句。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4.析结构 一个语段内部的句间关系,或并列,或递进,或总分,把握了句间关系,即可进而断句。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季氏》) 熟读语段,可发现语段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性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所给语段中的句子是总分关系。据此可断句。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 5.辨修辞 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就可以比较好地进行断句。 (1)顶真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 这一句中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断句。 (2)对偶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食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偶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等。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偶句、断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反复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敦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上述几句话表达了一个意思,这几句在文章中间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6.识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1)“……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 (2)“不亦……乎”“敦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可助断句。 (3)“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可助断句。 (4)“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可助断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中的“不……乎”这一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句中的“其……邪”这一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例题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博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 A.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B.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C.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D.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思路点拨:本段的大意是魏舒身材俊美,但是不像一般人那样行事,年少时特别会射箭,每次打猎收获都很大。后来给将军钟毓当随从,每逢将军组织射箭活动,他只负责计算射箭成绩,后来碰到朋友少,让他参加比赛,结果技惊四座。据此,可先断后两句,魏舒名舒,最后一句可据此断开;将军钟毓名毓,在这个字前断,也肯定没问题;再看“工射”一词,可断定与射箭有关。据此可断开三、四两处有关打猎的句子。最后确定第一处。答案:B 解题方法技巧 解答文言断句题目,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把握语句的大致意思; 第二步,找出选项中的不同停顿点; 第三步,对比分析找出正确停顿点,确定语句的停顿点,可以从语法角度入手分析; 第四步,根据能够准确把握的停顿点,对比选项内容,最终确定正确的断句选项。 即学即练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A.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B.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C.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D.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B【解析】点拨:注意句末语气词“与”“也”后面要断开。 例题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A.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B.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C.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D.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思路点拨:本段大意是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请求让自己来医治,可是国君的近臣说了一番话。“曰”后面要断开。原句标点: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答案:C 即学即练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日此足以当之矣 (选自《后汉书·蔡邕列传》) A.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B.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C.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D.吾心耸然/惟恐蝶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D【解析】点拨:注意句式:“此岂为……乎”,意为“这难道就是……吗”。 新知二文言文翻译 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所谓意译,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每字每句的落实。翻译时原则上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其要点分述如下: 1.把文言语句放到原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原文中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斟 2.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很多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不是通假或者活用。 3.掌握翻译“六字诀”:留、换、调、删、补、变 (1)留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2)换 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等。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3)调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不改变原文结构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 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③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4)删 “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语气)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5)补完整。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6)变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跨”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例题3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重要实词,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渤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选自《后汉书·列女传第七十四》) (1)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 重要实词: 译文: (2)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 重要实词: 译文: 思路点拨:要学会揣摩句中哪个词会是得分点,特别关注活用现象和古今异义的实词。 答案:(1)重要实词:就(“接近”,根据语境可译为“跟随”)、奇(意动用法)、妻(名词用作动词)、资贿(财货,这里指“嫁妆”)。译文: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对他的清贫刻苦感到奇异,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陪送的嫁妆非常丰厚。(2)重要实词:大人(对父母叔伯等长辈的尊称),唯命是从(宾语前置句)。译文:我父亲因为您有修养,品德高尚,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服侍您。既然服侍您,我听从您的命令。 即学即练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陋轩记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信:通“伸”,伸张。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3)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答案】(1)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综合探究拓展延伸 例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减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巨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 “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威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②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思路点拨:(1)解答这类问题,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大致意思,二是四个选项的不同点断之处。比如“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与“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从后文看,“混”是专有名词,即“谢混”,“所继叔父”是谢弘微和他的关系,用来修饰“混”。由此分析,“所继叔父/混名知人”的断法有误。据此排除B、C两项。再如“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与“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有子如此”前省略主语“你”,即谢弘微的父亲谢思,其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2)“它与血亲有同有异……一部分”错。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血亲是基于血统关系的亲属。二者性质完全不同。(3)根据原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知,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的是“谢混”而不是“谢弘微”。(4)一要译对句子大意,二要准确把握关键词的词义。①中的关键词:“严正”“循”“党”;②中的关键词:“臧否”“言论”“乱”。 答案:(1)D(2)B(3)B(4)①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②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即学即练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 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喝子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映历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询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摄,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追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低地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圣人萄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②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答案】(1)B点拨:画线句子的大意是: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句中“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排除A项。“愿王举国而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D项。“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故选B。 (2)B点拨:B项解说错误,“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故选B。 (3)C点拨: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故选C。 (4)①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②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点拨: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①苟,如果;法,效法;故,陈规;循,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②期年,满一年;之,到。“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随堂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梁习字子虞,陈郡柘人也,为郡纲纪。太祖为司空,辟召为漳长,累转乘氏、海西、下邳令,所在有治名。还为西曹令史,迁为属。并土新附,习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时承高干荒乱之余,胡狄在界,张雄跋扈,吏民亡叛,入其部落;兵家拥众,作为寇害,更相扇动,往往棋跱。习到官诱谕招纳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吏兵已去之后,稍移其家,前后送邺,凡数万口;其不从命者,兴兵致讨,斩首千数,降附者万计。边境肃清,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禁止。贡达名士,咸显于世,语在《常林传》。太祖嘉之,赐爵关内侯。长老称咏,以为自所闻识,刺史未有及习者。建安十八年,州并属冀州,更拜议郎、西部都督从事,统属冀州,总故部曲。又使于上党取大材供邺宫室。习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领客六百夫,于道次耕种菽粟,以给人牛之费。后单于入侍,西北无虞,习之绩也。文帝践阼,复置并州,复为刺史,进封申门亭侯,邑百户;政治常为天下最。太和二年,征拜大司农。习在州二十余年,而居处贫穷,无方面珍物,明帝异之,礼赐甚厚。四年,薨,子施嗣。初,济阴王思与习俱为西曹令史。思因直日白事,失太祖指,太祖大怒,教召主者,将加重辟。时思近出,习代往对,已被收执矣,思乃驰还,自陈己罪,罪应受死。太祖叹习之不言,思之识分,曰:“何意吾军中有二义士乎?”后同时擢为刺史。 裴松之曰:“习与王思,同寮而已,亲非骨肉,义非刎颈。而以身代思,受不测之祸,以之为义,无乃乖先哲之雅旨乎?史迁云'死有重于太山,有轻于鸿毛’,故君子不为苟存,不为苟亡。若使思不引分,主不加怒,则所谓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习之死义者,岂其然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及裴松之注,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习到官/诱谕招纳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 B.习到官/诱谕招纳/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 C.习到官/诱谕招纳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 D.习到官/诱谕招纳/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官。《陈情表》“刺史臣荣”中的“刺史”即为此职。 B.太祖,多作为中国古代创基立业的帝王的谥号,文中“太祖”指魏太祖曹操。 C.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等垦殖荒地取得军饷和税粮的一种制度,始于汉朝。 D.践阼,代指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梁习任职多地,颇有治名。梁习最早在陈郡任纲纪一职,后来担任漳县长,又调往多处担任县令,有善于治理地方的名声。 B.梁习理乱有方,手段高明。并州豪强聚集壮丁迫害人民,对豪强、壮丁及其家属,他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地方得以安宁。 C.梁习为官清廉,屡获封赏。他先后获得关内侯、申门亭侯等爵位,在并州任职二十余年,家里却没有地方特产及珍贵物品。 D.梁习坚守大义,不惧死罪。王思被逮捕收押后,梁习也主动去见曹操请求一起受过,并不申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思因直日白事,失太祖指,太祖大怒,教召主者,将加重辟。 (2)而以身代思,受不测之祸,以之为义,无乃乖先哲之雅旨乎? 一、 1.【答案】B “诱谕招纳”,这是梁习到任之后采取的措施,之后断开,排除A、C两项;“豪右已尽”中,“豪右”是主语,之前断开,排除D项。 2.【答案】B “太祖,多作为中国古代创基立业的帝王的谥号”错误,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用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后人追授者。 3.【答案】D “梁习也主动去见曹操请求一起受过”错误,是代人受过,原文“太祖叹习之不言”,意思是“曹操对梁习默默代人受过十分感动”。 4.【答案】(1)王思趁值日禀告情况,不合太祖心意,太祖大怒,叫召来主事者, 将施以极刑。 (2)(梁习)用自己替代王思(受刑),接受不可预测的祸事,把这当作大义, 恐怕违背前代哲人的正大宗旨吧? 解析 (1)因:趁。指:意图,意思。重辟:极刑。(2)以之为:把……当作。无乃……乎:恐怕……吧。乖:违背。 [参考译文] 梁习字子虞,陈郡柘人,担任郡里的纲纪。曹操做司空时,征召他为漳县长,后又调任乘氏、海西、下邳县令,任职期间,有善于治理地方的名声。后入朝担任西曹令史,升为属官。并州的土地刚刚被收复,梁习以别部司马的官职兼任并州刺史。当时正是高干作乱骚扰之后,胡狄在并州界内,耀武扬威,骄横跋扈,并州的官吏百姓纷纷反叛逃亡,加入胡狄部落;掌握军队的人聚集部属,侵扰残害百姓,还相互煽动,形成割据对峙的局面。梁习到任以后,采用诱导、说明、招抚的策略,对于那些豪强大户都很礼貌地召请,并稍稍加以推荐,让他们到幕府中去任职;豪强大户都得到安置以后,紧接着发动壮丁前去参军;又借着大军出征的机会,分别去请求让他们充当勇士。做吏的和当兵的都离去以后,梁习又让他们的家属进行适当的迁移,前后送往邺地的共有好几万人;对那些不执行命令的,梁习派兵前去讨伐,杀死了一千多人,上万人投降归顺。边境从此得到安定,百姓都分布在田里耕作,梁习不断鼓励农民发展农桑,命令都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贯彻。州里的儒生、名士经过梁习的推荐,都在当世声名显赫,有关的事记载在《常林传》里。曹操对梁习予以嘉奖,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州中的父老称颂梁习,认为在自己的所见所闻中,当刺史的没有谁能比得上梁习。建安十八年,并州隶属于冀州,任命梁习为议郎、西部都督从事,统辖所属地方,总管原来的部队。又派遣他到上党督运大木材供邺城修建宫殿。梁习上表请求设置两名屯田都尉,带领六百个民夫,在大道边耕种粮食,满足来往人畜的需要。后来单于入朝称臣,西北边境没有了忧虑,这是梁习的功绩。魏文帝即帝位,重新设置并州,梁习再次担任刺史,晋爵申门亭侯,食邑百户;他对政事的治理常常是全国最好的。太和二年,朝廷征召他担任大司农。梁习在并州任职二十多年,他的饮食起居都十分俭朴,他家里没有地方特产及珍贵物品,魏明帝对此感到很诧异,对他很尊重,赏赐优厚。太和四年,梁习逝世,他的儿子梁施承袭了他的爵位。当初,济阴的王思与梁习都担任西曹令史。王思趁值日禀告情况,不合太祖心意,太祖大怒,叫召来主事者,将施以极刑。正赶上王思不在,梁习便替他去面见曹操,到了就被关押起来,王思急忙赶回来,主动承认自己的罪责,按他的罪过应该被处以死刑。曹操对梁习默默代人受过十分感动,也很满意王思能勇于承担罪责,他说:“想不到我的部队中竟然有两名义士!”后来两个人同时升为刺史。 裴松之说:“梁习和王思,同僚罢了,并非骨肉之亲,也不是刎颈之交。(梁习)用自己替代王思(受刑),接受不可预测的祸事,把这当作大义,恐怕违背前代哲人的正大宗旨吧?司马迁说'死有重于太山,有轻于鸿毛’,所以君子不苟且地活着,不轻易地死去。如果王思不自杀,君主不发怒,就是人们说的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知道。王习为义而死,难道是这样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辟从事。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公叶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和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①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若不能用玉,可用白璇珠。”成帝于是始下太常改之。先是,帝以保母周氏有阿保之劳,欲假其名号,内外皆奉诏。和独上疏以为“周保佑圣躬,不遗其勋,第舍供给拟于戚属,恩泽所加已为过隆。若假名号,记籍未见明比,惟汉灵帝以乳母赵娆为平氏君,此末代之私恩,非先代之令典。且君举必书,将轨物垂则。书而不法,后嗣何观!”帝从之。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既练②,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故不得不体国徇义。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江夏公卫崇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可下太常夺服。”诏从之。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注] ①冕旒:古代汉族朝代礼冠之一种。②练:练祭的简称,出自《礼记·曾子问》,为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 B.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 C.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 D.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总角,我国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B.江表,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从中原地区看,地处长江之外。“表”有“外来”之意。 C.太常,是中国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本名奉常,汉更名为太常,历代沿用之。 D.夺服,在文中指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与“夺情”意义相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顾和机智过人,委婉唤醒王导。为了弄醒说话间就睡着了的王导,他故意对着别人一边称颂王导的功绩,一边担心他的身体,惊醒了王导,获得了好评。 B.顾和晓以利害,以理劝谏皇帝。成帝因乳母周氏有保护养育的功劳,想赐其名号,顾和则认为恩泽过重,不合法规,不能作为典范准则,成帝最终作罢。 C.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所以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表坚辞。 D.顾和为人刚正,不愿迎合权贵。他认为江夏公为庶母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规制,就毅然上奏,向皇帝陈述自己的观点,要求皇帝下诏予以纠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 (2)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二、 1.【答案】 A “问”是动词,宾语是“和”,即顾和,后面是问的内容,所以应在“和”后断开,排除B项;“风闻”即“传言”,做“采听”的宾语,动宾后断开,排除D项;“初”即“当初”,表时间的副词做状语,一般单独成句,排除C项。 2.【答案】D “夺服,在文中指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与'夺情’意义相近”理解错误。文中的“夺服”指责令“除去丧服”,而“夺情”是为国之需要,而夺去尽孝之情,二者意思不同。 3.【答案】C “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理解错误。原文中顾和的话只是托词,他的真实意图是想服丧满期。 4.【答案】(1)你资质优异出众,机警有锋芒,不仅是东南地区的俊才,实在是天下的俊杰。 (2)顾和迁任尚书仆射,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皇帝下诏书告知他,特别允许他晚上去早上回来,他受到优厚的待遇达到这样的程度。 解析 (1)锋:比喻说话或文章的锋芒。美、俊:形容词用作名词,俊才,俊杰。 (2)固:坚决。敕喻:以敕书晓谕。听:允许。 [参考译文] 顾和,字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顾和两岁时父亲去世,童年就很有德操,同族的叔父顾荣很器重他。王导主政扬州时,征召顾和为从事。顾和曾去见王导,王导正困倦,说话间就睡着了。顾和想把他弄醒,于是对同座的人说:“从前常听同族里的叔父元公说过王公协同辅佐中宗、保全江南的事。王公身体有小不适,令人焦虑。”王导醒了,对顾和说:“你资质优异出众,机警有锋芒,不仅是东南地区的俊才,实在是天下的俊杰。”于是顾和就出名了。不久王导派八部从事到衙署去,顾和作为使者下去巡察回来,与其他部从事一同参见,诸从事都议论二千石官长的得失,只有顾和不说话。王导问顾和:“你听到了什么?”顾和回答说:“明公作为辅佐皇帝的大臣,为什么要收集传言,把严苛作为处理政务的原则呢?”王导赞叹表扬了顾和。当初,晋朝中兴,国都东迁,旧的典章制度有许多缺失,晋成帝的冕上的旒用翡翠珊瑚以及杂珠等装饰。顾和奏道:“旧冕有十二旒,都用玉珠,现在用杂珠等,不合于礼。如果不能用玉,可以用白璇珠。”于是晋成帝才下令让太常去改。在此之前,晋成帝因保姆周氏有保护养育的功劳,想赐给她名号,朝廷内外都遵旨。只有顾和上疏认为“周氏保佑圣身,她的功劳没被遗忘,宅第供给等都与亲属相当,给予的恩泽已经过于隆厚了。如果赐给名号,史籍中没有明文记载,只有汉灵帝封乳母赵娆为平氏君,但这是末代帝王的私恩,不是古代的好法规。再说君王的举止必须记载下来,作为典范准则。记下来而不效法,后代看什么呢?”晋成帝听从了他的意见。顾和迁任尚书仆射,以母亲年老为由坚决推辞,皇帝下诏书告知他,特别允许他晚上去早上回来,他受到优厚的待遇达到这样的程度。不久,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以孝闻名。练祭过后,卫将军褚裒上疏推荐顾和,起任为尚书令。顾和对亲近之人说:“古代有人脱去丧服去服从君命,大概是因为才干足以处理时务,所以不得不体恤国家顺从大义。我在平常日子里尚且不如别人,何况现在心中混乱,我用什么来对事情有万分之一的补益呢?”皇帝又下诏书,顾和十余次上表疏,于是不出任职务,服丧期满,然后才去处理职事。当时江夏公卫崇为庶母服丧三年,顾和就上奏道:“礼是用来规范事体促成教化的,所有当君王的无不崇尚正礼昭明根本。江夏公卫崇本来是远一层的亲属,却在守孝时行重礼,违反礼度,放纵私情。如不纠正,就无法治理事物。可令太常让他除去丧服。”诏书同意。永和七年,因病重辞职。当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6分) 论梁元帝读书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①,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②、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③之区区者乎? 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浮屠氏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下此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下此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 故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慧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注] ①影迹:这里指史实、典故或金石文献。②六博投琼:古赌博游戏。③取青妃白:比喻卖弄文字技巧。 轮扁论读书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①则甘而不固②,疾则苦而不入③,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节选自《庄子·天道》,有删改) [注] ①徐:宽松。②甘而不固:松动而不牢固,指轮孔太大车辐条松动。③苦而不入:滞涩而难以进入。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而晨览夕披 披:翻阅 B.耽酒渔色也 耽:沉溺 C.察其微言 微:微小 D.轮扁斫轮于堂下 斫:砍削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书何负于帝哉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帝之自取灭亡 哀吾生之须臾 C.以夸博记者 斧斤以时入山林 D.释椎凿而上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 ) A.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慧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B.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慧/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C.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慧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D.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慧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王夫之反对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3分) ( ) ①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 ②得于心而正之以书 ③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 ④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 ⑤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 ⑥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夫之针对梁元帝一生沉迷书籍,危亡时尽行焚书,身死国灭却不知醒悟之事,进行了反思,表达了自己在读书方面的见解。 B.梁元帝把江陵的沦陷归咎于自己读书多,因此他将古今图书十四万卷焚烧,用实际行动以显示他痛改前非的决心和意志。 C.作者认为梁元帝不知道读书的目的,舍本逐末,片面追求形式,沉溺于书籍而置国事于不顾,导致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 D.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前者是史论,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思想性强;后者是寓言故事,看似平常,实则有趣味,有深意,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4分) (2)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4分) 7.以上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的方法,分别持什么样的看法?请用自己的话表述。(3分) 三、 1.【答案】C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着重指导学生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体现把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素养,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价值观念。微:精微。 2.【答案】B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能在语言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A项,介词,引出对象,对/介词,比。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按照。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递进。 3.【答案】B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志定而学乃益”中间不能断开;“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做“未闻”的宾语,两者中间不能断开;“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慧”作为并列成分,中间分别要断开;“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是对称结构,“而”表并列,所以“而”前要断开。 4.【答案】A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旨在提升批判性、独创性思维品质。②说的是“读书而有心得,又能以书导正”是作者赞同的做法;④说的是“明白人生的大道理,来确立修己治人的根本”,是作者赞同的做法。 5.【答案】B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根据原文中元帝的回答“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可知,他是在抱怨读书导致自己失败,所以“用实际行动以显示他痛改前非的决心和意志”错。 6.【答案】(1)一旦人心有沉迷依赖的事物,那么圣贤的训典,就足够使人在咬文嚼字中禁锢自己的志气。 (2)我不能让我的儿子明白,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因此我都七十岁了还在做车轮。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翻译句子要注意以下关键点:(1)一,一旦;倚,沉迷依赖;则,那么;锢,禁锢。(2)喻,使……明白;受之于臣,介宾结构后置;是以,因此、所以。 7.【答案】第一篇:明白人生的大道理,来确立修己治人的根本(或:确定人生的志向再去读书);观察精微的言论,来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并付诸实用。(2分,如果只抄原文,给1分) 第二篇:“读书要与实践相联系”或“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书本,要有自己的体悟、辩证接受”。(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体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首先明确题干中要回答的是“读书的方法”,在原文中找到具体区域,然后进行概括。第一篇文章中用问句“夫读书将以何为哉”问怎么读书,然后回答了“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所以只需用语言概括这一句即可。第二篇文章,看似平常,实则有趣味,有深意。轮扁借做轮子来论证读书,要亲身实践和体验才有效,要看到文章背后的深意。 [参考译文] 论梁元帝读书 江陵沦陷,元帝烧掉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焚书),他回答说:“我读书万卷,还落得今天的下场,所以把书烧了。”没有不憎恨元帝不悔恨自己治国不仁,而归罪于读书的人。有人说:“书哪里对不起元帝呢?”这不是懂得读书的人所说的言论。元帝自取灭亡,固然不是读书的缘故,但也未尝不是读书所导致的。拿元帝所著述的文章来看,他的文章搜寻华丽辞句,收集史料典故,用来夸耀自己博闻强记,认为自己若没有读破万卷书,就不会有今日的成就。在那时,他的父亲被叛贼挟持,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而元帝早晚苦读,乐此不疲,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一旦人心有沉迷依赖的事物,那么圣贤的训典,就足够使人在咬文嚼字中禁锢自己的志气,得到了小知识而忘了大道理,被文章典故迷惑而遗漏了隐微却又寓含精义的言论,这种读书法读经典只会把人读得更为不明事理,何况那些除经典学说之外的书籍,就是在卖弄小小的文字技巧呢? 有人说:“读先圣先儒的书,不能和读那些雕虫小技之类的书相提并论,怎么读也不失为君子。”先圣先儒的书籍,难道像佛教的言论那样,只要每天书写诵读就会有功德吗?读先圣先儒的书、考察他们的事迹、分析他们的字句,就自命为君子,也难怪从事“良知”之说的学者,会群起而斥责了。 那么应该怎么读书呢?明白人生的大道理,来确立修己治人的根本;观察精微的言论,来达到精通事理、心领神会的地步,而将之付诸实用。善于读书而有心得,又能以书导正的人很少;等而下之,如太子李弘读《春秋》而不忍心读完的很少;等而下之,如穆姜读《易》却能自我反省而知道惭愧的人也很少了。 所以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心志坚定学问才能精进,没听过胸无大志而以学为志的。以求学游移心志,异常邪恶的学说,粗俗的传说,放荡散漫的小聪明,大的方面会腐蚀人心,小的方面浪费时间,元帝所作所为至死都不觉悟啊!哪里能不归罪于涉猎的万卷书籍呢?一般的学者,却效法其卑陋,怎么可以不加以警惕呢? 轮扁论读书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子、凿子,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您所读的是什么人的言论?”桓公说:“是圣人之言。”轮扁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能随便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说不出道理就要处死你。”轮扁说:“我是用我从事的工作来观察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眼)做得过于宽松,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手中做出的活儿,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这种火候嘴里说不出来,但是有个规律存在其中。我不能让我的儿子明白,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因此我都七十岁了还在做车轮。古代的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