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渊-李世民:李世民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政变道路的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主要观点

刘文静之死是冤案,但李渊是借刘文静的人头给李世民敲警钟。

1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诛杀兄弟李建成、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渊交权。

同年,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后传位,自称太上皇。

李世民登基为帝,是为唐太宗。

唐朝开国是非常顺遂的,李渊坐镇中央,三个儿子辅佐父亲统一天下。

但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埋下了一个隐患,次子李世民的军功盖世无双,风头压过了太子李建成,储位之争也随即展开。

一场惨烈的政变就此酿成,改变了唐帝国第一次皇位传承的走向。

李世民虽然是靠政变夺权,登上帝位,私德有亏。

但他励精图治,开启贞观之治,把唐帝国带向鼎盛,文治武功,千古一帝。

我们还得从头讲起,从李氏兄弟少年时期开始。


2

唐高祖李渊的原配夫人是窦氏

窦氏父亲是窦毅,母亲是北周的襄阳公主,所以窦氏是周文帝宇文泰的外孙女,是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

我们之前讲到过窦氏,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很聪明,能劝和舅舅舅妈。

 

这种故事未必可信,但窦氏从小很受周武帝宠爱是真实的。

窦氏嫁给李渊后,生四子一女,按长幼顺序分别是:李建成、平阳公主、李世民、李元霸(早夭)、李元吉。

但窦氏在李渊起兵之前,就去世了。

同时李渊还有若干妾氏。

除了窦氏所生四个儿子,还有一个弟弟李智云,万氏所生。

另外李渊还有不少女儿,不赘。

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之时,只有李世民跟在父亲李渊身边,参与太原起义的谋划。

李建成作为长子,反而在老家照看着一家老小。

至于为何如此安排,应该是隋朝廷对于李渊的一种监视和控制的手段。

李渊虽然是隋炀帝表哥,但当时的基本面是天下大乱,皇帝对谁都无法真正信任。

所以为防止李渊带兵造反,强行把他的子女们留在老家,便于分隔和监控

李渊也早有异谋,所以上任伊始,就一边谋划起兵造反,让李世民在太原结交豪杰,一方面也让李建成在河东结交豪杰。

太原起兵之前,李渊特意让李建成带着李元吉,秘密潜回太原,共同起兵。

但这次逃亡,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并没有带着异母弟李智云,直接遗弃了。

遗弃李智云的行为,史书说因为李智云年幼不方便一起逃跑。

但李智云比李元吉只小一岁,根本谈不上不方便。

不知道是否含有嫡庶斗争的因素。

太原起兵之后,李元吉年少所以留守太原,李渊带着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向关中进攻。

此时平阳公主的丈夫柴绍也得到消息,从长安溜走,投奔李渊。

平阳公主被留在了长安,自生自灭

虽然史书说是平阳公主自己主动要求,两个人逃跑容易被发现。

这个理由其实也挺牵强的。

但平阳公主是个奇女子,她回到李氏庄园,变卖产业,招募队伍,居然拉起一支数万人的队伍。

收编了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利等义军,屡次击退隋朝军队的讨伐,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

等李渊带着两个儿子,大军攻入关中之后,惊喜的发现女儿居然打下一大片地盘,手里拥有数万人马。

在李建成、李世民兄弟攻克长安的战斗中,平阳公主也挑选精兵,和丈夫柴绍一起,参与了攻城战役,立下战功。

到李渊夺取关中为止,四个嫡出子女,除了李元吉年幼,李建成、李世民、平阳公主都立有功勋。

一时间父慈子孝,携手并肩的态势令人羡慕。


3

共患难容易,同富贵难。

打下一片根据地之后,兄弟之间开始产生裂痕。

第一个导火索是唐高祖李渊接受禅让,登上帝位。

之后很快,李渊就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立皇太子之举,等于宣告了继承人,兄弟之间开始分野。

李建成比李世民大九岁,以嫡长子立为太子,非常合理。

李世民此时还未取得特别的战功,因此也没有道理不服从父亲的安排。

其实李世民此时已有争夺储位之心,他跟房玄龄关于杜如晦的去留问题讨论,言语中就反射出不甘心做一个藩王的心态。

只不过当时其战功不显,势力不彰,所以暂时隐忍。

登基为帝之后,李渊就不再亲自参加一线作战了,所有军事行动全部交给手下去完成。

此时李渊的安排,是让李建成作为储君,多参与政事,另外两个儿子多参与军事。

李源最初的设想,当然是李建成登基为帝,李世民、李元吉作为贤臣良将,辅佐兄长开创辉煌。

只能说,李渊你真的好天真。

两个接受军事任务的儿子,李元吉年轻,所以领兵打仗的任务,更多的就落在李世民头上。

好巧不巧,李世民是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

第一仗,挂帅出征薛举、薛仁杲父子,大获全胜,俘虏薛仁杲,平定了西方强敌。

李渊封李世民为太尉,关东兵马都受他节制。

李世民也开始广收人心,很多归附之人都愿意以死相报。

就在此时,出了一个小插曲,算是拉开了储位争夺的序幕。

李渊太原起兵的两位功臣,裴寂和刘文静,此时开始对立。

刘文静与李世民关系好。

裴寂则受到李渊的宠信。

在李世民坐镇长春宫的时候,李渊忽然发难,因为一次小事变,杀了刘文静。

虽然秦王李世民,李纲、萧瑀等人力保刘文静,但李渊不为所动。

刘文静死当然是一个冤案,但这次事件是李渊第一次正面敲打李世民。

除了表面裴寂与刘文静不和的原因外,水面之下必然还隐含着更深层的动机

这次事件中,李渊不讲情面,不顾劝谏,甚至不顾曾赐给刘文静两支“免死铁券”。

李源的狠辣,可以看出,李渊似乎已察觉李世民产生了争储之心,借刘文静人头敲打李世民。

刘文静事件背后有无太子李建成的影子,目前还看不出来。

之后李渊对于李世民似乎就有了戒备,当刘武周发兵攻陷晋阳,李元吉仓皇逃回长安之后,李渊就没有首先派出李世民征讨,而是派裴寂出兵讨伐刘武周。

可惜裴寂水平太烂,一败再败。

无奈之下,又得启用李世民。

过程不详述,李世民又获得全胜。

这一战,李世民还收降了第一猛将尉迟敬德。

接着,李世民又率军攻击洛阳的王世充,一石二鸟,一战把王世充和窦建德全部俘虏。

堪称不世之功。

李世民的军功和威望也达到鼎盛,李渊都不知道怎么奖赏李世民了,只能自创了一个天策上将的头衔。

从这时开始,李世民成为李渊、李建成之下的第三把交椅,直接威胁太子之位。

双方矛盾即将激化。

我们下篇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