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翻看基金管理人二季度规模数据,财通资管的表现让笔者大吃一惊。 尽管经历了疫情封控的“至暗时刻”,财通资管二季度管理规模继续保持上升趋势。Wind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公司资产管理总规模2726亿元,较一季度逆势增加了200多亿元,已经连续7个季度实现环比增长,再创历史新高。 其中,公司公募管理规模达1422亿元,非货公募规模为1242亿元、较年初增幅为26%,基金行业排名在去年底基础上跃升9位至第32名,在券商资管行业排名第2。在非货规模“千亿军团”的40家基金管理人中,财通资管上半年规模增速第一且排名上升最快。 2014年财通资管成为财通证券的独立子公司,2015年底获准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次年发行首只公募基金——积极收益债券基金,正式进军公募行业;短短6年多时间,公司公募管理规模从0到1400多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竞争异常激烈、头部效应愈发明显的公募赛道,财通资管为何能够异军突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哪? 01 战友般的信任:将后背交给彼此守护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画面:两名全副武装的特种兵,在进入陌生环境时,总会采取背靠背的方式协同作战,一人负责前方“敌情”侦查,一人负责后方警戒,既克服了视觉盲区,又确保了彼此安全。这种把后背交给战友守护的信任,不仅出现在战场上,也贯穿于财通资管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在与公司管理层的沟通中,大家不约而同的提到,团队的务实、肯干、稳定,特别是管理层的信任和稳定,是公司从弱变强、不断超越的法宝,也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作为财通资管这支队伍的灵魂人物,现任董事长马晓立的视野和格局是这家公司腾飞的基础。 2012年,怀揣转型买方与服务家乡企业的初衷,马晓立毅然地离开了奋斗多年的中信证券,拒绝了多家机构的邀请,回到浙江加入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财通证券资产管理部(财通资管前身)。在此之前,他曾连续6年获得交通运输行业“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一名(2005~2010),风头正劲之时选择转型,开始了在资管领域的探索。 在加入财通证券之前,他对未来资管业务的发展已经有了初步设想,并向管理层提了三个条件:第一,财通资管未来采取“类事业部制”运作,人财物充分授权,权责利清晰;第二,待时机成熟,资产管理部独立成子公司,独立运作;第三,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实施员工持股等长期激励措施。 换句话说,他希望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汇聚一群志同道合的优秀人才,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团队,开启在资产管理行业的创业之旅。当时市场上券商业务创新氛围浓厚,券商创新大会召开、“一法两则”修订等利好频现,马晓立预感到,券商资管行业将迎来创新发展的大时代。 得益于母公司的充分信任和放权,马晓立随即开始了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提出强化权益投资、布局固收业务、积极探索创新业务、加强市场营销、推进合规风控建设“五大举措”,并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专业人士加盟,现任总经理钱慧、副总经理周志远、首席营销顾问刘芸、总经理助理兼权益投资总监姜永明等近十人高管团队逐渐成形,公司发展渐入佳境。 而彼此信任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充分授权。正如马晓立当初的设想,财通资管采取“市场化、专业化、扁平化、人性化”的管理机制。每个条线均由价值观一致、务实进取、品行兼优的各领域资深专家担任核心管理岗,公司会给这些核心管理岗位人员充分授权,在各自领域拥有重大决策权,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并且权责利清晰。 而作为公司一把手,马晓立的主要任务在于“定战略、搭班子、带团队”,确定公司的战略目标,从全市场找到各条线的最佳合伙人,并做好内部协调,保证各条线、各业务板块之间能够高效协同,实现1 1>2的效果。在他看来,优秀团队是公司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是公司保持基业长青的关键。 在总经理钱慧眼中,公司管理层对彼此专业度和人品的高度认可、长期磨合建立起的信任,以及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团队凝聚力与勇气,是公司最深的护城河。 尊重人才,尊重专业,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打造最佳人居资管,是公司管理层最基本的共识之一。 马晓立每年都会组织部分离职的同事们聚一聚,去年就曾举办了两次。在公司管理层看来,那些曾在公司发展历程中做出过贡献的人,无论是否还在公司,都值得感谢和铭记。以人为本不再是一句口号,这种温度和情怀,也是不断吸引有志之士加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依靠人才、充分放权、务实肯干、成果共享,这或许是财通资管迸发出无限活力的文化基因。但是公司发展光有情怀不够,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苦干。 02 巧干 实干:用专业打造安心服务 评价一家机构好坏的核心指标主要有两个:主动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过去几年,财通资管业绩和规模稳步提升,逐渐垒出了声誉和口碑,就得益于这两项能力的提高。 固收投资、权益投资和创新业务,是拉动公司发展的“三驾马车”,业务多元且发展较为均衡,这在券商资管中并不多见。财通资管也是较早自主搭建投研团队的券商资管之一,目前共有300多名员工,其中投研人员超过百位,占比超过1/3。 2012年周志远加盟财通资管后,公司开始了在固收业务上的拓展,在营业部的支持下,固收业务很快实现了零的突破。凭借着早期产品稳定且持续的业绩,公司固收很快在财通证券营业部和外部渠道积累起了一批“铁杆粉丝”。之后虽然产品线不断延伸,从早期聚焦纯债,到目前覆盖货币基金、中短债、固收 、利率债基等全产品线,但固收投资始终以“低波动、稳收益”为纲,把对客户持有体验的不懈追求,转化为严格的纪律和制度来切实执行。 相比较权益投资,固收投资更考验团队作战能力。作为公司传统强项,财通资管固收投研团队已多达50余人,以内培为主、外引为辅,其中很多中坚力量,都是刚毕业就加入公司,在长期合作中积累起很深的信任与默契。 财通资管权益业务起步较早,但真正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则是在2018年底姜永明加入公司之后。权益投研团队坚持以“深度研究,价值投资,绝对收益,长线考核”为投资理念,注重回撤控制,淡化短期业绩排名。投资团队多数出身绝对收益投资,拥有保险、养老金等大资金管理经验,均以深度基本面研究和价值投资为“锚”,拥有相同的话语体系,但风格又各有千秋,近年来凭借突出业绩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财通资管近3年权益公募绝对收益率达136.57%,在可比的131家公募管理人中排名第11。其中,财通资管新能源汽车A上半年逆市实现正收益11.23%,在同类基金排名前十。 另外,财通资管还在积极拓展创新业务,涵盖量化及多资产投资、FOF投资、创新投资、资产证券化等多个模块,同时,在公募REITs、养老FOF等领域也在积极布局。尤其是养老FOF,将是公司未来重点布局的领域,目前已经快速搭建了十多人的投研团队,来自公募基金、券商研究所、保险资管的多位FOF领域资深专家已悉数到岗。 实干出真知,但有时需要提前谋划、借势借力的巧干。这就要求在业务创新时需要看得更远、行动更早,前瞻性地布局未来需求。以中短债基金为例,财通资管并非最早布局,但如今市场占有率较高,或许正得益于对客户的痛点把握得更透彻。 2018年财通资管发行首只“鸿”系中短债基金时,同类产品并不少,但固收团队敏锐地发现,监管部门不再批准货币基金新发,开始鼓励发展净值化产品,于是他们判断未来货币基金、银行理财等产品收益率大概率会下降,从而导致理财资金搬家,而这一变化可能带来中短债基金的庞大配置需求。同时,他们还注意到,市场上的同类产品都是按照债券传统思路去做的,波动相对较大,持有体验欠佳,因此公司从第一只中短债基金开始,就明确了低波动、稳收益的定位,把客户体验放在首位,在严格控制回撤的前提下,力争提供一个相对平稳的收益。 回过头看,很多看上去不那么显眼的细分赛道,在公司勤恳耕耘、灵活巧干之下,最终都获得了不错的回报。除了敢于创新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公司建立起了另一重护城河——“产品力”。 所谓产品力,在基金行业,就是将产品做大的能力,它实质上考验三重能力,缺一不可:一是洞察市场需求和痛点,前瞻性地创设产品的能力;二是做好产品业绩和持有体验的投资管理能力;三是通过市场布局和专业服务,扩大产品规模的市场营销能力。 实际上,财通资管在母公司营业部的天然资源之外,也在同业中较早开始战略布局外部渠道,早在2013年时就与一些国有大行建立了深度合作,深耕银行渠道近10年。另外,近几年公司在互联网渠道和机构客户的开拓上也实现了快速进化,客户来源和属性更加多元。 市场营销团队是公司和客户之间的“润滑剂”,市场和投资从来都是最亲密的“战友”——良好的投资业绩是市场不断拓展渠道和客户的基础,反过来市场又为投资提供充足的弹药,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例如,2019年债市出现“资金荒”,财通资管大市场团队不遗余力地为大固收板块筹措资金,结合银行端客户需求发行了多只产品,助力固收投资平稳度过这一关口;其后产品良好的运作表现,不仅回报了渠道和客户的托付,也帮大市场团队成功打开了更多的销售渠道。 在服务方面,公司主打“安心”二字,强调持续的陪伴式服务,并提出了“三要三不要”原则——要客户视角,不要自说自话;要专业精进,不要随波逐流;要长期共进,不要急功近利。“真诚陪伴,安心服务”逐渐成为公司又一大特色。 在资管行业,业务与规模跑得快的机构很多,但走得稳的相对较少,又快又稳的则少之又少。如果说财通资管全力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是为了让公司驶入快车道,那么将风控合规放在主动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则是为了让公司走得更稳。 03 底线就是生命线:将风险扼杀在摇篮 某种程度上来说,一家资管机构的主动管理能力决定了公司的下限,而风控合规能力决定其上限。敬畏市场,审慎不冒进,是财通资管留给外界的一个直观印象。 作为拥有二十多年证券从业经验的资深人士,马晓立见过太多机构的浮沉故事,所以在加入公司之初,就对风控合规十分重视,在一些业务发展上慎之又慎。 早在公司还是财通证券资产管理部的时候,就已经配备了专业资深的合规人员;资产管理部成为独立子公司后,又进一步扩充了风控合规人才队伍,“主动管理 风险防控”两条腿走路的路线进一步清晰。 过去十年,券商资管行业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化发展的转变,既有政策松绑、鼓励创新带来业务迅猛发展的“高光时刻”,也经历了宏观去杠杆、行业去通道、不少资管机构规模收入双降的“阵痛期”。在行业的跌宕起伏中,财通资管始终恪守底线,坚持做自己。 时任财通资管合规总监兼首席风险官、现任公司总经理的钱慧回忆,在资管新规颁布实施之前,因“法无禁止皆可为”,房地产非标融资、上市公司信用贷等业务在各家券商资管中都比较常见,市场需求大且创收可观,但在风控合规部门的建议之下,财通资管主动放弃了这些业务。公司管理层很清楚,放弃意味着短期可能会被其他公司拉开差距,但长期来看,只要守住初心,把投资者利益放首位,结局不会差。 对财通资管而言,风险是否可控、可预测、可承受,是公司在开展各项业务时最重要的决策依据,不符合监管要求的业务不做,超出公司能力圈的事情不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不挣——只有尽量降低犯错的概率、少走弯路,才能守住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果实。 钱慧坦言,风控合规部门的专业意见之所以能够被公司采纳,得益于公司开明包容的文化,尤其是以马晓立董事长为核心的高管团队对专业的尊重和对长远目标的坚守。风控合规部门反对的业务,只要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公司层面绝对不会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执行。在一些重大战略决策上,公司往往采取民主集中制,不搞“一言堂”。 在公司内部,每一个个体都会得到尊重,专业意见都会被采纳,同事之间都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彼此信任与尊重构成了公司文化的底色。刚加入公司的新员工,在感慨公司的合规氛围之余,也往往能够从被同事认可与尊重中收获喜悦。 在财通资管,合规几乎是刻入每个员工骨子里的基因。由合规部门运营的公众号“合规螺丝钉”,肩负起了帮助每个业务线“避坑”的任务,坚持每周汇总发布行业动态和警示案例进行全员宣导,甚至会将这些鲜活的案例和监管政策、执业法规一起编入每年全员合规考试的题库当中,让每个员工树立起“红线意识”,避免“踩入同一条河流”。 为客户守住风险、守住底线,就是为公司守住生命线。有所为有所不为,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写在最后 在谈论一家公司时,很多人习惯引用飞轮效应来标注公司所处的阶段。 在公司发展初期,“飞轮”是静止的,想要使其转动起来,必须使出更大的力气;而公司发展的过程,其实是推动轮子快速转动并获得加速度的过程,每一圈看似作用不大,但走的每一步都算数;当“飞轮”的转动一旦达到某个临界点,量变引发质变,后面不需要太大的推力,也会维持高速转动。 从10年前马晓立刚加入时的20多人、2只产品、7亿元管理规模,到如今300多人、几百只产品、近3000亿元的总管理规模;从2016年公募业务零的突破,到如今46只产品、1400多亿元公募管理规模,短短几年,财通资管实现了从券商资管到公募的“破圈”,完成了一次蜕变。 越过山丘,或许更好的风景正在等候,但“最值得信赖与尊重的资产管理公司”,才是财通资管更想到达的彼岸。 - end - |
|
来自: 新用户01098774 > 《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