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启臻|如果有一天真实存在的村落景观消失了,那我们的精神将“无家可归”(连载60)

 政博 2022-08-22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图片

什么是村落文化


中国村落是中华民族先民由采集与渔猎的游弋生存生活方式,进化到农耕文明定居生存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是各民族在历史演变中,由“聚族而居”这一基本族群聚居模式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单元,是中国农村广阔地域和历史渐变中一种实际存在的、历史最为悠久的时空坐落中。先祖选定一块风水宝地,便在这块土地上世代繁行生息,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村落文化。中国的村落文化不仅表现在山水风情自成一体,院落、村落、田园相得益彰,形成独特村落景观,更主要的表现在村落所具有的信仰、习俗以及村落形成的品质和性格。

对究竟什么是村落文化,人们却有着十分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乡村文化是相对于都市文化而言的,没有都市文化就没有乡村文化。实际上乡村文化源远流长,乡村文化比城市历史要悠久得多。也有学者用农民的生活环境对其行为的影响解释村落文化,认为村落中的一套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就是“村落文化”。

事实上,村落文化是一种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能反映村落制度和传统的文化形态。村落文化包罗万象,从大的方面看有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业文化,有规范人们行为的生活方式,有民间信仰,也包括民间艺术,与地方语言、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共同构成村落发展的人文环境。

我选择了三个代表性文化类型:村落景观作为物化文化的代表,孝文化作为道德信仰文化的典型,选择风土人情代表生活方式,旨在认识乡村文化与村落的关系,揭示乡村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不可替代的价值。

图片

贵州省榕江县乐乡村冬景

图片

村落景观文化


村落景观文化是自然与人类长期相互作用的共同作品,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的,集中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综合体。村落景观文化类型众多, 历史文化信息丰富,被称为乡土文化的“活化石”,是村落文化的集中体现。以特色民居、村落形态、乡村的山水林田路为底色的村落景观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传统农业劳动工具、农业机械,传统农产品加工工具、各种农产品的贮存方式、农事作业活动、特殊的耕作传统和种植模式、广袤的农田、梯田、特色的农作物等,都是村落景观的要素。近些年各地热衷于举办各类农业节日,有以花为主题的,有以农产品为主题的。还有各类以农事活动为主题的节日,如采茶节。开耕节等。由于这些节日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观光旅游的新增长点,越来越受到城乡居民的喜爱。村落景观文化为现代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安徽省绩溪县荆州乡

图片

村落景观是田园综合体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的俞孔坚教授曾经提出了“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即足下的文化是最真实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越是平常的东西就越具有特色,因为这是历史和自然过程演变积淀的结果,是人跟土地日常生活而形成的文化。他说:“譬如说我家村头的那棵大樟树,这樟树是自然的,却被赋予了好多故事、好多精神,我就把它当作一个地标一一但这棵大樟树被砍掉了。 每个村庄都有一棵风水树,这就是每个村的地标,它指引人在大地、空间和社会上有一种归属感,有一种认同感。我最喜欢青藏高原茫茫荒原中突然看见的一片巾幡, 巾幡底下是玛尼堆。这个地标是人民建的,是乡土的,它在形成过程中包含了所有人的一种文化认同,这个地标是真的有价值的。是人跟土地的精神联系,是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说,村头的那棵风水树和青藏高原上的玛尼堆,那是最好的地标。”村落最观作为一种风土与文化传承的场所而存在。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度里,村落景观所附着的风土色彩和蕴含的文化氛围,是任何城市景观都无法替代的。在现实世界里,村落景观已经与农民形成了一种契合关系,除了为当地居民提供正常的生计场所之外,还成为一种心灵上的寄托。当农民们置身于乡土自然中时,看着这些村落景观,就会切身感受到自然循环的力量、四季的变化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而对于城市人来讲,这些以金黄色和绿色为主调的村落最观也成为他们人生情趣和文化感性的一种源泉,他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到乡村中来寻找乐趣,体验劳动的历程,感受生命的美好,放松心灵,充实自己。随着地区、气候、自然资源和条件等不同,村落呈现的最观也不同。同样是村落民居,华北地区将其建成宽敞明亮、方圆规矩的四合院,而江南地区却呈现小桥流水、楼台庭院的景象;云南太理傣族将其建成防潮防虫的吊脚楼,而黄土高原上的村民却因地制宜建造了冬暖复凉的窑洞。各个地域村落的建筑风格都与当地的自然风情和文化习俗紧密相连,其选址、格局、外观、形式和风格无不体现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种和谐又不乏变化,使得村落在景观上富有勃勃生机,甚至具有诗情画意,村落在景观中的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古村落被认为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有着独特自然最观和人文景观,以及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

图片贵州省榕江县大利侗寨石板街

图片

古村落景观的价值


古村落的建造,无论从选址、布局、建筑形式、凤水观念都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强调人不能离开自然环境生存,而是适应、择优利用自然环境。古民居的建造体现了“天人合一” 的理念,分析其村落布局的特点。提高人们对古村价值的认识、保护和利用意识,从而使古村落的景观价值、建筑遗产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得到更广泛的美注,为乡村振兴应该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提供依据。

古村落古民居的景观价值研究,对当代中国乡村规划以及城镇建设有着多方面的意义。首先,这些村落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尊重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应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强调人性即是天道,追求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而达到天人协调和谐的理想境界。其次,尊重自然,因地制宜营造村落。许多古村落高度重视并尊重村落自然生态环境的内在机理和自然规律,以珍惜土地、重山水、保林木、巧用自然能源为原则,村落选址大都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背山面水,随坡就势。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景观设计往往无视自然规律,把充满诗情画意的河流,变成了水泥渠道。曾经的水草丛生、白鹭低飞、鱼游浅底,如今改造成光洁的水泥护岸,已成寸草不生,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水一土一植物一生物之间形成的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江书瑭在《浅谈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和保护》中说道:“建筑应当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人们的意识观念相适应,人类发展的灵魂是文化,而建筑本身又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的体现,它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地方性建筑风格。”发现和揭示村落景观的价值,就不会按照城市建设的思路去改造乡村,也不会把古村落从新农村的版图中单独出来,而应该将农村的山水、耕地、植被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与当地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生活和谐发展为一体。

图片贵州省榕江县干烈村举行牛腿琴歌节的侗族同胞

图片

村落景观文化的营造


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方,人们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栖居在土地上, 形成了乡村特有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田园风光。村落景观的价值来源于亘古不变的审美。它构筑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以近乎原生态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对于美的理解,解释了最初的也是最深刻的美学原理。随着人们干预能力的不断增强,村落景观的自然性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为干扰,在现阶段保持村落的纯自然状态可能是困难的,但干预或建设乡村必须尊重乡村自身的规律。综合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和谐乡村建设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建设和谐乡村,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

第一,村落景观要以大尺度、多种风格展现如画的田园风景 

田园,不仅仅是耕种的庄稼地,还是一种奇妙的农业景观。 村民在农业景观的营造中,充分尊重和利用自然条件,随着地貌的变化,农田肌理的排列处理也就不尽相同。在北方的乡村,因为地势平坦开阔,其田地景观一般整齐有序, 大面积农作物覆盖农田,农田肌理在空间上大范围地连续,一望无际的稻田、麦田、大豆和高梁,令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而南方的村落,特别是岭南地区的农田因山地较多而表现出层次感,由于山体的阻断导致农田肌理连续性不强,却创造了丰富的层次感.农业景观的营造特点为“元素的连续性、融合性、层次感”。在以“线条”“斑块”和“色彩”组成一个“纯粹形式”的农业景观中,农民的日常生活融人以纵横的阡陌、蜿蜓的河流为“线条”,以层叠的田地,起伏的田野为斑块”,以金黄的油菜花、绿油的麦苗为“色彩”,加上点缀田野的碧绿挺拔的树林和散落的村庄,构成了一个自然面然的美丽景观,乡村生产、生活原生态的呈现,展示了巨大的形式美和表现美,这是一种田园枚歌式的风景。

2

第二,村落的营建要以“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进行总体布局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古村落的基础上,认为村落首先是血缘宗法的纽带空间,在聚落空间构成、建筑布局、营造规格、建筑装饰等方面都反映出宗法伦理观念和礼制等级的思想,宗祠、寺庙、祖堂等成为村落的公共建筑物。其次,村落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空间。村落民居的营建一方面考虑环境的物质功利价值,方便人们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另一方面还照顾到环境的精神审美价值,满足人们寄情于环境、祈福于环境的精神需要,赋予环境空间极其丰富的人文含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对自然的模拟、与自然山水的契合。如在村落选址时,或是选在临河沿路,或是依山傍水,小桥曲径,阡陌纵横,荷塘溪池,家禽成群,宅前屋后林木成荫。追求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自然宜人的公共空间环境,整体有机的建筑群体空间组合、巡礼有序的房屋建筑秩序,等等,整个物质环境都深深扎根于本土的地理环境和文化银用。这种审美充满了地域感、民俗感、场所感和秩序感,是人地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高度和谐的产物。

3

第三,村落景观展示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有机融合的场景 

“一组房子、一个院子、一块园子、一片林子,共构一个群落”,这就是典型的乡村人居环境,它着重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秩序,完全不同于以“功能分区”和“景观同质”为表征的现代都市环竟。村落的这些功能是真实存在的,是人类生存的需求,绝没有布置的味道,它原生态地展示了乡村人居生态和农业生产的场景,这与“趋同化”但又“标新立异”的都市景观,有着本质的区别。

4

第四,营造不仅要表现其美学价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其人文价值 

首先,村落景观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村落将山水融人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田园生活。于是,中国古典诗人始终把山水田园当成自己最佳的审美对象和最终的精神归所,诗人在山水清音、草木荣枯中领悟自然法则和人生真谛,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因此获得了与人类对应的生机和生命意识。当我们离开乡村,离开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来到喧嚣繁杂的都市、争名夺利的职场之后,就开始对田园生活充满了怀念与向往。乡村景观在我们脑海里一幕幕重现,隔着时空传递给我们一种恬静、一种淡泊, 一种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给我们的心灵以抚慰。这就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如果有一天真实存在的村落景观消失了,那我们的精神将“无家可归”。其次,村落景观是一- 种文化体现。村落景观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是经过人类改造后形成的景观。村落景观中的文化理念主要表现在村落的选址中所体现出的风水理论,民居院落布局中宗族礼制、儒家文化的体现,祠堂、庙宇等构建中的宗教信仰,以及整个村落布局中内“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村落景观中充满了浓事的生活气息,人们在这里生产生活,展现了几千年来人类所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是一幅民俗风情的长卷。在诗情画意的田园中,人们日出面作,日落而息;农闲时走村串户,联络感情,聊聊家常:过年时贴春联,放鞭炮、祭祖聊天。这些民风民情随着时间被记录在了村落中,以村落景观的形式展现着自己。离开了他们形成的场所,没有了充斥在空气里、建筑里的历史气息,也就没有了底蕴,只能沦落为一种枯慢形式

图片

作者朱启臻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先后任北京农业大学人文教研室主任、社会学系主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农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片

文章来源/把根留住:基于乡村价值的乡村振兴》

图片/ 编辑 |龙跃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