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桦林撷英【第18期】

 杏坛归客 2022-08-22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图片

留言处期待您的妙笔投稿,

将会是白桦林最美的风景。


图片

温馨提示:

每月的6号21号晚8点截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绝句鉴赏:金一戈

泊湖治理后一瞥

蔡长宁

一镜涵空浪泼蓝,青蛙拦路旧曾谙。

游人不识春多少,抓把清风味带甘。

这是一首抒写环境得到了很好治理的小诗。首句绘湖水澄澈之状,“泼”字颇具动感。次句进而拓展,“青蛙拦路”书写其环境的改善,过去曾见过的景象又出现了。转句“不识”即不知,“春”这里应是虚化的意义,谓美也。结句非常亮眼,我们把后两句联系起来看,游人不知道这里的美有多少,抓一把风来嗅嗅,都带甜味呢。“抓把清风”本不符合生活常理,正是这一违背生活常理的动作,由不可能而为之,从细节处来表现此地的美随处都是,风带甜味是嗅觉与味觉的通感,写风的清新、舒爽。风都这么美好,其它就可想而知了,是谓“无理而妙”。

“写情到真处好,到痴处亦好,痴者,思虑发于⽆端也,情深者往往因⽆端之事作有关之想也。”(贺裳)

莲湖向晚

五味子

垂丝老柳挽轻舟,潋滟波光漾画楼。

最喜熏风嬉菡萏,满湖晃动小拳头。

傍晚的莲湖怎一个“美”字了得!小诗如一幅工笔画:老柳飘拂,轻舟荡漾;水波闪动,华楼相映。暖风和荷花嬉戏,那还未盛开的满湖花苞啊,随风摇动。

诗的意境、章法有它独特的地方。“老柳”挽“轻舟”,一“老”一“轻”,既是写景,也是写情,暗含诗者对自由、美好、活力的眷念与向往。“画楼”的出现,则是巧妙点出抒情主人公所在位置。三四句用递进的手法作特写,极富情趣:“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将湖中风吹花苞之形以比拟手法赋予相互嬉戏、逗乐之情态,表达对莲湖荷花的喜爱,是意新语工的佳作。

野趣

詹锦云

金银绽放白而黄,苑内初闻栀子香。

隔壁牵牛心亦动,花开一朵越篱墙。

:金银系指金银花。

“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此言告诉我们描摹景物要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诗中以白描手法写景,选取了金银花、栀子花、牵牛花作描写对象,有详有略,重点放在对牵牛花的描写上。描写角度也各不相同:前两者从视觉(色彩)到嗅觉(气味),作静态描写;后者作动态描写,赋予牵牛花以人的情态,似乎也不失时机来凑热闹,紧扣了标题的“趣”字,三四句是体现作者的诗心之处。小诗清新、淡雅,灵动。

夜钓

逸云

星耀苍穹月挂西,斜坡乱石草虫啼。

渔翁静坐三更半,只等游鱼咬饵泥。

前两句自上而下作环境描写,首句星月是静态描写,次句斜坡乱石中听草虫啼鸣,以动衬静,环境是静谧的。

读到三四句,不禁哑然失笑,这个渔翁这么晚还在垂钓,瘾真大。细心的你会发现,“静坐”“只等”透出了哪些信息呢?本就没有钓到鱼,甚至说根本并不在乎钓没钓到,那半夜三更坐在那儿干嘛呢?是他在享受夜色,静待希望呢,还是为了消除寂寞呢?总之留给读者难以确定的想象空间。

夏日访友书见

梅文清

篱边柳下享风柔,醉枕蝉声做梦游。

最是顽皮斑驳影,踩身踏脸上光头。

诗中所写应是在朋友处消闲时的所见所感。“篱边”“柳下”“风柔”,“蝉声”“醉枕”“梦游”,刻画了一幅恬静、和乐的景象,可视为“面”上描写。

三四句集中笔力从“点”上刻画,形象生动。“斑驳影”,指阳光透过树枝、树叶疏疏落落的样子,由身到脸到头,细腻地表现出光影移动的过程;再辅之以动作“踩”“踏”“上”,将光影赋予人的情态,同时紧扣了“顽皮”二字。诗者以戏谑的口吻,生动地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律诗鉴赏:环湖

瞎子阿炳

悠闲老甘

二泉映月每闻惊,应谢盲人未躺平。

身世离奇浑不觉,形骸放荡怎堪名。

虽收大浪淘沙曲,却失梅花三弄声。

幸得机缘存古调,南胡一把胜公卿。

阿炳堪称我国民间音乐奇才,但一生充满坎坷,幼年丧母,未及成年丧父,后因眼疾双目失明,有过沉沦,但沉沦之后更多的是对不公命运的抗争。本诗以简短的八句对阿炳的一生进行了评价,饱含了作者对阿炳的同情和敬仰之情。

首联以其成名作《二泉映月》发端,这首曲子时而低缓时而起伏时而恬静时而激荡,使闻者不能自已,这应是诗人“惊”之所在吧。该曲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这为全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定下了基调。二句基于阿炳留下了音乐瑰宝而心存感谢,感谢阿炳在逆境之下没有一味沉沦,回应前句,并为二三联的描写设伏。

二联,身世离奇句,言阿炳幼年丧母被寄养,后稍长入观学道,称父为师而不知师即父也。“形骸放荡怎堪名”言阿炳交游不慎误入烟花之地以至染病更声名扫地。

三联两句描写阿炳在沉沦觉醒之后的生活。阿炳离道观之后生活坎坷艰辛,但终究没有屈服,以极大的热情热爱生活与音乐,并与不幸勇敢抗争。“虽收大浪”句意指阿炳留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作品。“却失梅花三弄”句,应是指阿炳个人的婚姻生活,据说后来其被一寡妇照料并与之一同生活。

尾联,“幸得机缘存古调”既是实写阿炳的作品被收录,但我想诗人更想表达的是阿炳的总体人格精神有幸能够被后人知晓,从结句“南胡一把胜公卿”便可知道。抗战时期,阿炳曾创作过大量抗日宣传作品,其人不仅为自己的命运抗争,还一直为民族命运抗争,说其“胜公卿”一点也不为过。

诗人以如椽大笔,把阿炳一生的际遇尽可能地展现给读者,并抒发了自己情感,实属不易。

游销烟遗址怀林公

海岸线

受命危时不顾身,旌旗猎猎暗征尘。

一腔热血平南海,半夜寒躯顶北辰。

铁骨于今堪御敌,名声自古岂由人。

我来遗址销烟渺,喜见峥嵘草木春。

首联一句交待人物和事由(指林则徐赴广州销烟,虽未明言,题中已作交待),二句景语,意为猎猎旌旗被蒙上了征尘,暗示了林则徐受命时所面临的危险,当时林虽为钦差,但内受“弛烟派”和满清贵族的阻挠,外受洋行商人的危胁利诱,一个“暗”字突显了形势的险峻。

二联从正面描写林则徐禁烟的决心和意志,平去南海(泛指广州一带)的烟患。“半夜寒躯顶北辰”,意为当时西方经济入侵的黑暗时刻,林公犹如北斗为大清摆脱鸦片的危害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三联从后人的角度去议论评价林则徐的民族气节和功绩。上句意为,英雄永葆本色,无论时代环境如何,都能为国捐躯,下句意为,一个人声誉是由其历史功绩决定的。这一联也是诗人站在历史的角度给予林则徐以高度的肯定。

尾联收束全诗,上句点题,结句宕开写景,其意深远,使人不禁忆起当年销烟时烟雾弥漫的景象,以激起人们对林公的敬仰之情。

此诗贵在能以简炼的笔墨从不同角度描写林则徐的形象和历史功绩,收放自如。

无题

张永楼

衰身寥落已成余,半向空庭独行徐。

步月伤愁推旧梦,望贤缩手只残书。

千诗结册佐春酒,五亩都荫赖涧渠。

曲枕时听窗外雨,心同陶令买山居。

此诗名曰“无题”,实乃有题不必标而已。诗中刻画了一个年已衰弱诗者的形象和心态,满纸沧桑令人唏嘘。

首联刻画形象并伴有心理描写,身衰体弱心境寂寥,一半时间都独自一人在庭院漫步,自感已成多余之人,颇有自古圣贤多寂寞之感。

颔联,承二句“空庭独行”,描写空庭月下之所思,进一步心理刻画。“伤愁”之愁承一句而来,人老怀旧是难免的,“推旧梦”,此处“推”字下得维妙维肖,以通感手法,欲将纷沓而来往事推开。下句,承上句,既然不想让往事扰乱心情,就读书解闷吧,然而还是没有心情,只能让未读完的书弃之一边。此皆“身衰寥落”而致。

颈联,笔锋突转,诗人不再沉溺于伤愁之中,自己还有诗稿佐酒,还有涧渠清水,几亩农田,足可以隐于三径。这应该是诗人伤愁之后的开悟吧。

尾联,顺颈联之意而下,进一步写心情的转变,曲肱依窗听雨,心舒意适,一扫之前伤愁之绪,与陶令归隐又什么不同呢?

本诗结构隐于起承转合之中,围绕首句“身衰寥落”之意,逐一展开,给读者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诗意迭宕起伏,味厚耐品。(诗作者应是诗林高人,吾妄加评议,有误读之处还望海涵。)

步韵兼贺南望山人华诞

温蒂

望月先祈寿北辰,遥相唱和往来频。

才高自得诗家味,心净无关世上尘。

行旅实难同读易,幽居但可各修真。

有缘且去南山下,坐石听泉好养神。

此诗步韵兼贺友人诞辰。

首联,趁贺诞辰之机,表达诗人的心愿。祈求友人福寿绵延,能够一直同自己和诗吟唱。显示了二人之间的友谊。

二联从对方着笔,言友人诗才出众,心性安逸与世无争,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联从双方着笔,言二人天南地北不能共同研习诗文,但能够各自独处修身,有心犀相通之感。

尾联进一步表达了美好的愿望,提升首联之意。

此诗可贵之处在于,一是虽名曰贺诞辰,但并没有局限于“贺”字,能够借贺诞辰一事生发开来,叙写二人的友谊和心愿。二是意脉流畅。三是注重呼应手法,如尾联的“南山”、“坐石听泉”分别与首联的“北辰”、“遥相唱和”相呼应。有“北辰”之寿才可期有“南山”之逢,有“遥相唱和”的铺垫,才可能有“坐石听泉”之事,这样全诗浑然一体。笔法值得借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词曲鉴赏:金一戈

散天花·山楼夜雨

全凤群

疏雨欺窗点滴愁,长宵何与度?对茶瓯。
低眉藏却眼波流,朦胧灯影下,弄帘钩。
无奈生涯作楚囚,京华烟梦里,万般休。
而今不再觅封侯,世情偏远处,小山楼。

词作抒写了疏雨孤灯下,独自品茶,倚楼弄帘钩的情景,展现了一个孤独女子的落寞而又甘于淡泊的情怀。

词作情感诚挚,流动自然。第一个意群,由打窗的雨而引起愁绪,第二句道出愁的缘由,“何与度”即与谁度,只与茶相伴,凸显孤独之情。第二个意群,进一步抒写其百无聊奈的情景,灯影下,低眉弄帘钩,眼波流,内心的惆怅于人物的动作里得到了彰扬。第三个意群重在抒情,一生处境窘迫,所有的过往都成了梦,不在重来。第四个意群,放下求取功名之心,远离尘世,偏居一隅,抒写当下的生活和志趣。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毛诗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