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延伟中医外治糖尿病足经验 李世征,吕延伟 1.辨证外治 善用围药《徐灵胎医书·医学源流论·围药论》:“外科治法,最重外治,而外治之中,尤重围药。”吾师认为糖尿病足应用箍围药虽多不能令其消散,但其箍集围聚,移深居浅之功效不可小觑,常可缩短病程。尤其对于阴寒瘀血证的干性坏疽早期,病情有发展之势,外用熏洗、油膏均易加重缺血与感染,文献报道多为无菌换药保持干燥分界。吕师认为此徒失时机,常选用化瘀止痛散(血竭、苏木、冰片、细辛等),75%酒精调敷于坏死边缘皮肤,可防坏疽发展,促其分界,减轻疼痛。对于湿热毒盛证,则选用油调膏超红肿范围外敷,以箍聚邪毒,消肿止痛。 2.引邪外出 祛腐生新《外科大成》:“腐不尽不可以言生肌,骤用生肌反增溃烂。”《灵枢·痈疽》:“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骨伤,骨伤则髓消。”糖尿病足多由湿热瘀毒化腐成疽,局部邪存是其难愈的关键。邪分为有形之脓腐,无形之瘀毒,脓腐不祛,瘀毒不解,新肉难生。吾师认为“引邪外出,祛腐生新”是疮疡病外治原则。 及时敞开脓腔、祛除坏死肌腱与骨质,给邪出路已成为专家共识,而对于难以一次祛尽之腐坏,多用蚕食清创之法,外敷中药油膏加掺药,祛腐生新。在疮周无红肿期吾师常选用一效膏,有腐肉者可掺九一丹、八二丹以引邪外出,提脓祛腐;无腐肉时可掺生肌散以引新外长,煨脓长肉。 另外,吾师提出“有脓宜破,已破应畅,久不愈者疑有余毒。”意为糖尿病足有脓应及时切开,注意引流通畅,给邪出路。《疡科心得集》中说:“凡开刀刀口不嫌阔大,以取脓易尽亦妙。”主张足部深切口为“梯形”引流,避免了线形切口容易闭合,不利引流的缺点。久不愈合而又非严重缺血的疮面,注意观察是否伴有局部肿胀、疼痛、肉芽色暗水肿、分泌物灰绿臭秽,此种情况常提示余毒残留,多为深部死骨、坏死肌腱、关节腔感染、窦道形成,应积极检查,扩创祛腐。 3.阳疽宜早破 阴疽宜晚切对于切开排脓的时机,现代医学认为脓肿形成,出现波动感,应立即切开;同时强调在感染尚未形成脓肿和局限化以前,一般不宜早期切开,以免感染扩散。中医学同样主张适时排脓。《外科精义》认为:“夫痈疽既作,毒热聚攻,蚀其膏膜,肌肉腐烂,若不针烙,毒气无从而解,脓瘀无从而泄;过时不烙,反攻其内,内既消败。欲望其生,岂可得乎!”而《外科正宗》也认为:“脓未熟而遽针,则气血泄而脓反难成。”所以正如《外科精义》所述:“……然忌太早,亦忌稍迟。”但实际工作中,对于糖尿病足湿热毒盛证(阳疽),多表现为深部肌腱的变性感染,初期常无皮肤坏死及明显波动感,穿刺亦可能未见脓,如等待肿势局限,波动明显,表皮脱落,有可能丧失保肢时机。 吾师认为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可于局部肿痛明显,或溃口附近早期切开,探查深部肌腱。而对于阴寒瘀血证(阴疽),多数学者认为分界清楚即应清创,吾师认为只要局部肿胀不重,疼痛可忍,应待皮温回升,静息痛消失,坏疽凹陷,分泌物增多,可见新生肉芽时清创,可减少损伤,增加愈合机率。另阴寒瘀血证早期坏疽蔓延不清,周边肿重,可考虑近坏死处,小切口引流减压,以泄邪毒,以防肿胀致微循环障碍,加重局部缺血坏死。 4.清法宜溻洗 补法宜熏蒸《外科真诠·脱疽》:“脱疽之生,止四余之末,气血不能周到。”即所谓“发于四末,药物难达”,中药熏洗治疗可补口服辨证用药之不足,直达病所,并可达到外用药不能到达之空隙。借助热力与药力双重作用取得疗效,热能松弛肌筋、疏松腠理、活血通络,药物在热能作用下通过皮肤、腧穴等输络全身发挥药效。同时药物直接作用于疮面发挥祛湿解毒抑菌、温经活血改善微循环之功效。 近年来,熏蒸仪器的出现,使不少医院重蒸,轻洗。吾师多年经验认为虽药物可辨证选用,但溻洗更适于脓腐渗出较多,气味秽臭,周围红肿之湿热毒盛证,其解毒祛湿之效更佳;有窦道者可改用灌注,灵活运用。蒸气浴则适用于皮肤黑痂或坏疽干瘪或溃面腐肉已尽,新肉难生之气血虚弱证,其化瘀生新疗效较好,带外罩熏蒸可增强疗效。临证吾师自拟清脉康(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马齿苋,赤芍,黄柏,苦参,皂刺,甘草等)煎汤溻洗,以清热解毒、利湿透脓;通脉康(穿山甲,红花,桂枝,防风,艾叶,花椒,秦艽,独活,丝瓜络,透骨草等)煎汤蒸气浴以温经通络。 |
|
来自: 新用户4968691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