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刘国均:重 游 方 山

 当代文摘 2022-08-23 发布于河南




重 游 方 山



文/刘国均(四川宜宾)



本刊特邀专栏作品



时至今日,从四川老家来浙江温岭已经22个年头了,22年来,因为工作的原因也去过很多地方游玩,包括大溪的方山也去过多次,但每一次都是与朋友或同事去,真正一家三口单独去游玩还没有过,似乎少了些亲情的感觉在里面。自从儿子去年大学毕业来大溪就业后,我们就约过好几次说一起去爬爬方山,但是去年因我车祸受伤一直没有实现,今天刚好是周末,脚也基本康复了,儿子又提出了这个建议,我们也就都达成了统一意见,决定明天一起去。
为了照顾方山周边的当地人或外地人能经常到方山游玩,方山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早上6点前和下午6点后去方山不要门票,中途当地人凭身份证也是免票的。现在这种季节,温岭这里4点不到就天亮了,所以我们决定5点从住房出发,六点前肯定能赶到。
第二天5点,闹铃响了,我们一骨碌爬起来,草草洗漱了一下,在门口最早的早餐店买了点早餐就开车上路了,路程不远,从牧屿到方山,正常情况下也就半小时路程,但没想到这么早去方山的车真多,有些是去游玩的,有些是每天早上去山上锻炼的,车开得很慢,只得慢慢地跟着往前挪,当我们到方山脚下的时候只差十分钟就要到六点了,儿子和老婆一路小跑进了售票点,我一瘸一拐的跟在后面,费了好大的劲才赶在六点前一分钟进了售票点,这个时候售票的人都已经整装待岗了,就差一分钟,否则四十块的门票就没了,好险。
进了售票处,从山下仰望,方正恢宏,壁立如城,像一个坚固的古城堡,巍峨壮观,奇峰罗列,瀑流飞泻,气象万千,“方山”实属名如其形。据悉,方山海拔462米,四周被50—100米高的绝壁围限,形成一个千亩高山平原。地质为典型的复活破火山口构造,山体由流纹质火山岩地貌和沟谷溪瀑两部分组成。是堪称中生代晚期亚欧大陆边缘复活型火山形成与演化模式的典型范例。它记录了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过程,享有“古火山立体模型”的美誉。也因其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棱角鲜明,单纯由中生代火山岩构成等特点而独树一帜。难怪晋代王羲之在《游四郡记》中有方山“临海南界有方城山,绝献壁立如城”这样的感叹。


进了景区,我们的第一站是两宜亭,亭前有个又大又深的水坑,因为天气干旱,很久没有下雨,所以原本的水潭完全不见一滴水。抬头仰望高高的山顶,瀑布留痕清晰可见。没有看到瀑布好是遗憾。没走多少路,回头眺望方山顶的南端,很像一头大象垂着鼻子,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一座像柱子的山峰,肯定是埋怨这根柱子挡住了它的去路。
绕过宜亭向东约100米,就到了峭斗洞,峭斗洞因形似斗而得名,洞内相传为王羲之挥就《游四郡记》之处。岩壁刻有“危崖散梅雨,峭壁迎秋辉”,描写的就是方山的秋景和洞前的梅雨瀑。梅雨瀑为著名的方山三大奇不雅之一,水由方山顶冲沟形成,在高耸的峭斗嶂上,如万斛银珠倾泻而下,落差达百米。因为瀑布三面被峭壁包抄,容易聚风,暴风吹来,将梅雨瀑倒卷上扬倒空中,形成坠而又升,如织如帘的梅雨升空奇不雅。然而近年来,由于方山山顶修筑了水库,梅雨瀑已难得一见。
在梅雨瀑的旁边是白龙瀑,在梅雨瀑与白龙瀑之间,峭斗洞前端是具有浓烈书卷气息的方岩书院,方岩书院是一座仿古建筑,很有特色,里面有好几个展厅,有图文、实物、模型和三尊历史文化名人铜像,介绍大溪当地的历史变迁、历代名人和风土人情。据说方岩书院旧址在桃夏会缌庵(谢氏祖墓庵)前(今大溪镇毛竹下村杜家山),于明成化九年(1473)由谢省(官至湖南宝庆知府)致仕(退休)归里后始建,明弘治二年(1489)由谢铎续建完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方岩书院是为纪念谢铎于2008年建成开馆的,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10平方米,系仿明清建筑,总投资700多万元,由北京大学古建筑设计院设计。书院门前挂李鸿章所书楹联“每怀古人自知不足,既生斯世岂能无情”(原件现存于温岭市档案馆),内设有陈列馆、研究会所等, 陈列馆又分为美丽家园、东瓯古国馆、大溪圣贤馆等部分,其中圣贤馆是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重要展馆,里面陈列王居安、谢铎、赵大佑等先贤的生平事迹、诗词、文章、书法作品等,并运用图片、实物模型及影音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地进行展示。在这个书院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尊历史文化名人铜像,分别是晋代的王羲之、明代国子监祭酒谢铎(温岭人习惯尊称为谢祭酒)和旅行家徐霞客。相传,“书圣”王羲之曾到方山,作《游四郡记》,并留下洗墨池遗迹。谢铎在方山峭斗洞读书,并在其父及叔父创立的方岩书屋读过书。徐霞客则在《徐霞客游记》中记录了大溪山水。王羲之、谢铎、徐霞客三尊铜像分别置立在峭斗洞前、方岩书院正门前和方岩书院东侧,其中谢铎雕像取材于谢铎峭斗洞读书遇狐女的民间传说,雕像后面的石墙上雕刻着相关的传说浮雕。在这座落在悬壁之上的方岩书院眺望方山全景,四面千仞绝壁,遥遥向山顶望去,只见平平的山地之上伫立着的白色宝塔,在裸露的红色绝壁衬托下,尤显神圣。


沿着⽯阶⼀路向上,奇峰、危崖层出不穷,经过南北斗洞、观音堂和天恩塔,不一会儿就到了文笔峰。文笔峰,顾名思义就是座山峰,就像一支笔矗立在那儿。文笔的形成有许多种传说,相传王羲之一口气写完《游四郡记》,心中高兴,手一挥,就把毛笔扔到这里了。另一种说法是这个文笔峰是一位仙人从旁边的岩石里拔出来的,因为旁边的岩石刚好凹进去一块,凹痕同文笔峰完全一样。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朝的周义山在方山修道,收养了一对童男童女,师兄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意越来越深,后来周义山带了师兄去天台山求道,师兄临走的时候就插了这支笔作为定情信物。关于这些传说我们现在也只能听听了。
看过文笔峰,前面就到了仙天门,又叫西天门,明朝谢省有两句诗这样描写它:“擎天立一柱,绝地看孤梯”。说明以前登方山顶十分困难,只能靠搭梯攀爬。登入仙天门,就看到石壁上刻有“梦圆”两个字,落款“长沙百岁翁李金鳌”,由此可见李金鳌先生写“梦圆”两个字的时候已经一百岁高龄了。登入仙天门看远近山野层叠绿黛,陶醉山色风光的赏心悦目,恰如闲庭信步。心中不免感叹“屹立天门对日眠,霜毫几度拂轻烟。诗心不共年光老,饱蘸银河写大千”。

一边感叹一边沿着石阶向上爬,这一段石阶因依山而建相对较陡,加之脚疼还没痊愈,所以完全跟不上他娘俩的脚步,只有边走边休息,爬了差不多二十分钟才到山顶。到了山顶,映入眼帘的是云霄寺。自古名山寺多,方山也不例外,除了模样有些出入,其他的似乎都是一样的,庙宇、红丝带这些都有。寺院依山就势,四进院落布局,主轴线上依次为大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楼、地藏殿。两侧二层配房为藏经楼和法堂、禅房、大门两侧为斋堂。据说,云霄寺是方山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有殿堂楼阁50多间。云霄寺的旧址在方山顶南面的羊角洞上,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因为山高风急,多次遭受风灾毁坏,毁了再建,建了又毁,后来移到今天的位置。云霄寺名字取得非常直观,在平顶之上盖的寺庙,自然与天更近。平顶上空的云,确实给人触手可及的幻觉。

在云霄寺的对面是多宝塔,塔有七级,底下三层的外面有游廓,用立柱支撑。塔有八面,四面雕刻着金色的佛像,另外四面开窗口,塔内有梯可以登高。登上宝塔,往下望去,方山的方圆百里景观尽收眼底。山下是井然有序的村落,远处可见东海一角。越往塔顶视野越开阔,一股“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油然而生。
登罢多宝塔,我们就往山顶“平台景”出发,到了云霄寺实际就已经到了方山的山顶,所以我们到平台景的路还算平坦,根本不费劲。没多一会儿,我们就到了一处“空中平原”,放眼望去,雾气腾腾,面积有700多亩,山顶平坦开阔,为典型的流纹岩地貌,总体向西北倾斜,由于自然风化,在平台上形成了各种缓丘、凹地、浅潭。据说方山“平台景”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的火山平台。山顶气候与山下迥异,风异常急速,方山又处在台风多发的温岭,气候较为恶劣,加之土层稀薄,高大的乔木难以生长,因此放眼望去,皆是不及腰身的草地和蕨类植物为主,也有松树,主要为马尾松,但都体形矮小,千头万绪,俨然天然盆景。此方山松也为方山三大奇不雅之一,数十年树龄却仍然不足两米。方山三大奇不雅另一奇发生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清晨,这日可见到日月同辉的奇景:太阳和月亮同时在东海洋面上升起,蔚为壮不雅。在平常日子方山山顶也是不雅日出、赏晚霞的绝佳去处,并且由于方山为于东海沿岸,靠近乐清弯,雨水充足,特别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常常能看到云海,真正领略风云变幻的仙境之感。
 


见到如此美景,她娘俩是各种拍照和拍视频,玩得不亦乐乎,游耍了一个多小时,我们便向两处“水景”出发,一处名为天河,另一处分上下,取名为“天湖”。这二湖一河是方山沟谷溪的最为典型的代表,特别是位于方山平台东北、冬瓜岩南侧的天河,为北西向的峡谷,长约300米、宽约30米,水深时可达25米,两侧悬崖直立,河谷如刀削般平直,神似天上悬河。在方山平台东侧,另有一金鸡岩景区,为火山岩阶梯状造形地貌,其代表的嶂崖叠翠如画:东壁嶂和龙王嶂。前者为方山东侧悬崖总体景不雅。在高度400多米的山顶,悬崖高达50多米,南北延伸约1000多米,巍峨高大。悬崖腰带清晰,产生许多裂隙洞和变幻莫测的造型景不雅。后者龙王嶂位于东壁嶂下,是坚硬的火山岩层因崩塌作用而产生城墙状延伸的悬崖嶂壁,崖高20至40米,延伸也长达1000米,仿佛是一个岩石的天然长卷,令人叹为不雅止。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时间已到了中午11点,肚子开始饿了,太阳也照得人睁不开眼,我们便准备从鹊桥折回下山了。鹊桥横跨于两岸之间,站在鹊桥上,俯览脚下峡⾕间的⼀弯碧⽔,听着⼀旁⽟⼥瀑的流⽔,伴随着微微摇晃着的桥⾝,仿佛真的跃⼊银河仙境,⾛在⽜郎与织⼥短暂相聚的鹊桥之上,脚底下的“天河”也俨然成了⼩三峡,更凸显了磅礴之势。
下山的路虽然好走,但是当顶的太阳就像一个烤箱,烤得人真的受不了,所以看了鹊桥之后就直接折回从原路返回了。其实心里还是多有不舍,还有瑶池、大象岩、白龙潭等很多景点没有去,不过也不灰心,因为距离很近,后面还可以安排时间再去。

下了方山,再回过头来看看,感觉方山真高真美。⽅⼭的美,美在⽅⼭那⼀望⽆际的⽅⼭顶。少去了会当凌绝顶,⼀览众⼭⼩的雄⼼壮志,多的是⼀份如仙如佛的逍遥⾃在。⽅⼭顶上⼟薄泥少,松林千年长不⼤,虬枝苍⽼,如⼊盆景花园;脚下多是⽯板路,杂草夹⽣两边,是⼀种荒凉,更是⼀种⽆牵⽆挂的洒脱。方山的美,美在那一种独特的流纹质火山岩地貌,崖墙景、栈道景、裂隙景、柱峰景、平台景和象石景,简直是巧夺天工,独树一帜。方山的美,还美在那悠久的传统文化底蕴,有着众多的佛教寺院和道教胜迹,佛道教兼容,香火旺盛。
方山的美实在是太多了,下次有时间,我会再去。


本刊原创首发

—2022—

❀ 作者风采简介 ❀

☆☆刘国均,书名刘根,大专文化。香港诗人联盟会员,生于1974年,四川宜宾高县人。原就职于高县大窝中学,现在浙江台州工作,职业经理人,2008年全国总工会优秀荣誉获得者,2018年“比投世界最强作家排行榜”第十名,在文艺界有“国文千钧”之称。在金江网、百度、搜狐等发表近100篇散文、散文诗和古典诗词等;为《中国当代文摘》《中外文艺》《最美作家》《香港诗人联盟》《诗海寻梦》等专栏作家,并有多篇作品在刊物上发表。深圳今日头条曾两次专刊出版《刘国均真情挚爱专辑》,2022年4月出版个人专集《百草集》。



 

投稿作者请加主编微信 rocola2010 以确认投稿是否成功

《当代文摘》编辑部

主编:黄山松 吴顺珍

微信:rocola20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