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中以“参”为名的药材不少,虽然都叫“参”,但它们的来源与功用却大不相同。 有大补元气的“人参、党参”,也有适合孩子的“太子参”,有活血化瘀、清心除烦的丹参,也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苦参。而今天我也想来聊一种“参”,它药性相对平和,更能“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它生长环境与“人参”迥然不同,也因此更善于“滋阴益气”,而且入秋之后,燥邪当令,它的养阴清肺之能,也正是当下季节之中可以用来“未病先防”的良品。没错,它就是“沙参”。 沙参源于两种植物,一种为桔梗科轮叶沙参或沙参的干燥根,其花为紫色,常生长于海拔600~2000m的草地和林地,或岩石裂缝中,习称南沙参,更善于“止咳化痰”;另一种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其花为白,野生于海边沙滩,培植于濒海沙土或沙质土壤,称北沙参,又被称为莱阳参、野香菜根、海沙参等,更善于“滋阴”。而今天,我们就主要来聊聊这味“善补五脏之阴,能润肺止咳,能养胃滋阴”的北沙参。 北 参 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之效。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肺、脾、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之效。 而古人也常常喜欢把这两味“参同学”进行比较。李时珍说,人参质地致密厚实,味道甘苦浓郁,用来补脾胃元气;而相比之下,沙参的质地轻松,味道甘淡,清中有补,更善阴虚夹热之人。 被称为“参”的本草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要拿人参与北沙参做比较呢?其实,这与他们迥然不同的生长环境是分不开的。野生人参生长在气候偏寒,土壤紧实的密林深处,生长缓慢,所以,自身的质地也就更为紧密硬实。而北沙参不同,它生于近海水源充沛之所,疏松而湿润的沙地之中,因此也造就了北沙参,体轻质松的形态和柔润滋补的特点,而这样的北沙参正是补药中所不多见的,徐灵胎曾这样描述北沙参:肺主气,故肺家之药,气胜者为多。但气胜之品必偏于燥,而能滋肺者又腻滞而不清虚,惟沙参为肺家气分中理血药,色白体轻,疏通而不燥,滑泽而不滞,血阻于肺者,非此不能清也。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要如何将北沙参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独当一面 《本草汇言》引林仲先医案:“治一切阴虚火炎,似虚似实,逆气不降,清气不升,为烦,为渴,为胀,为满,不食,用真北沙参五钱水煎服。”张锡纯也说沙参,能够“补益肺气,兼能宣通肺郁”,在他调理咳嗽的诸多医案中都能见到沙参的出现,有三五岁的孩子,也有花甲之年的老者。 可见,从药性峻烈程度而言,北沙参是较为平和的“止咳药”,较弱的孩子和年长的老人都可以应用;从寒热攻补的方向上说,沙参微寒,能够理肺内雍滞之气,清肺中积热,适合于小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咳嗽,现如今此类孩子特别多见,而且特点也很明显,身材相对偏瘦,不爱吃饭,平时以零食为主,脾气较大,舌体偏瘦偏红,舌苔不多。此类孩子就可以用林仲先治咳嗽的办法,15克北沙参熬水,一日内温服。 强强联合 时尚要讲究穿搭,工作要讲究配合,而中药之间也有类似的搭配理论叫做“相须”“相使”或简称“药对”,也就是搭配在一起后可以发挥出更高“效率”的组合,比如我们熟悉的枸杞子配菊花,山药配鸡内金、金银花配连翘等等,只有看到它们中的“一味”出现,很容易就会想起“另一味”。 而北沙参也有这样几组常见的搭配,如生津润燥的“北沙参配玉竹”,滋阴润肺的“北沙参配百合”和滋阴养胃的“北沙参配麦冬”。 润燥 当下正是夏秋交替之季,也是未病先防的好时机,夏季的暑热未退,秋日的燥邪也在悄悄融合。若家人中有阴虚内热的体质之人,此时也应当早做调养,比如沙参玉竹汤或广式的百合沙参汤就是很好的办法。 此类汤品做法也相对简单,一般多取同等剂量的沙参配玉竹或沙参配百合,然后再取适量的瘦肉或鸭肉更好,炖煮汤品,一般炖1.5~2个小时左右,一周一次即可,这是一个润秋燥的好方法。 养胃 北沙参另一大特点是能够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液,适合于经常胃部隐隐不适、容易干呕,运化之力差的症状很明显,比如知道饿但又不爱吃饭,经常口干,大便干,舌苔光剥,舌红少津等,这类孩子或者大人。此类人群可以在日常生活喝一些“北沙参配麦冬”的代茶饮,也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少入一些“冰糖”佐味。 蒋仪在《药镜》中言:“北沙参,生心血……专补肺气,因而益脾与肾”。《医学衷中参西录》言麦冬:“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所以,麦冬与沙参的搭配也是诸多“止咳”“养胃”之方中的经典搭配,比如《温病条辨》中的益胃汤。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了。 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我也更爱秋日,爱它的沉稳,它的收获,它的多姿与多彩,最后,也希望大家在这样收获的季节中能够有所收获。 我们下期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