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说] 飞天的故乡一一敦煌

 海阔潮涌 2022-08-23 发布于山东


提到敦煌,人们就立即会想到莫高窟。想到莫高窟自然联想到飞天了。飞天中当然以反弹琵琶的造型最为著名了。

终于可以提笔演绎我的西行记了,想想我自己都难以相信,我真的去了敦煌莫高窟,真的实现了我的西行梦,而且是在我十七岁的那年,我们每人只用了两角钱的门票就随便去各个洞窟参观,甚至6个人攀上大佛手掌玩起扑克来,骑马,走沙漠,爬沙山,顶着戈壁滩的狂风遥望阳关之西,骑着沙漠之舟的驼铃,畅饮日光杯中的葡萄美酒,醉卧在大漠的古代战场上,这在今天绝对是不可思议的。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占据重要位置,没有相对较强大的工业。这在全国县市中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因为敦煌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莫高窟1961年就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一千年前,往来此地的先人万没想到,昔日的交易中转站、文化的交汇处,会成为现代人乐此不彼的旅游胜地。但探其根源却不无道理:世界上没有那一个地方像敦煌石窟那样保存了长达一千多年中绵延不绝的不同时代的艺术品;没有那一个地方像敦煌石窟那样保存了数量如此惊人、内容如此丰富的艺术宝藏。那美仑美奂的壁画、惟妙惟肖的彩雕,无一不令人惊叹。


我们年龄不大,但却是以一种敬畏和兴奋的心情,开始了欣赏莫高窟的旅程。在大人的引领下,大约看了30个窟,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绘画风格,更不可思议的还是在于这些精美的壁画竟是画工们口衔油灯,一笔一笔呈现出来的,亭台楼阁、讲经大佛、经辩故事,比例适当,生动形象。极乐世界的繁华景象,释迦牟尼普渡众生的眼神和手印,菩萨们修得正果后安祥的微笑,睡佛及千姿百态众生的表象,不知当时的人们是怀着怎样一种虔诚的心情,以手中的画笔和泥巴来表现他们对佛的崇拜,就是这种质朴的思想竟延续了千年,感染了我们。大漠的荒凉、石窟的恢弘、神奇的月牙泉至今依然让我回味无穷。                  


鸣沙山、月牙泉是敦煌游不可不看的两处自然景点。爬沙山比爬一般的山累,沙很软,你踩上后要回陷一些,你要三步才能上升到一般山上一步的高度。骆驼只能带人到半山腰,要到沙山顶就不得不爬沙山了。沙山也没有固定的路,沙随着风会不断变化着沙山,但爬沙山唯一不用担心的就是会滚下山了,在沙地里阻力很大。当你爬到山顶,再看周遭的敦煌马上就明白什么叫沙漠绿洲。      

如果说莫高窟是人文景观的观止,那么鸣沙山和月牙泉则是自然景观的极致。月牙泉,堪称是沙漠中的一大奇观。月牙泉的水来自地下,敦煌也是由于地下水而成为绿洲的。但是,令人称奇之处是月牙泉竟然出在沙漠中,而且还是鸣沙山的背面,当时的月牙泉水很多、很深,听说现在己看不到早先的充足的泉水了。按理说,月牙泉应该被沙埋了才对啊。而在这里,月牙泉与沙漠为邻竟然千百年来安然无事。后来曾听专家说,因为是这理特定的地形,形成的环风,使风只会把沙吹上四周的鸣沙山而不会吹向月牙泉。这是巧合还是这里确是风水宝地,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千百年来,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到了这里,才真正彻悟什么叫天造地设,什么叫矛盾和谐。作家三毛曾在诗中写到:“沙在风中低低倾诉昔日的故事,耳畔又传来驼铃声声,那一袭红衣的新娘无奈的泪珠,化成沙漠中的一汪清泉牙泉。"


提到敦煌的吃,我只记得敦煌李广杏好吃的不得了,也许是那个少吃年代留下的记忆太深了,至今我不还念念不忘李广杏的酸甜滋味。敦煌李广杏为甘肃三大名杏之一,它引自新疆和田一带,经过长期自然驯化和人工培养,在敦煌形成了一个特殊品种。相传此品种是西汉飞将军李广兵伐大宛后,由新疆引种而来,故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李广杏大如李子,外皮淡黄,光泽鲜亮,皮薄肉厚,纤维较少,汁多味美,香气浓郁;李广杏含有酸、糖、钙、磷、铁、维生素等物质,营养丰富,果肉除鲜食外,可制成罐头、杏干、杏脯、杏酱、杏酒等。杏仁还是制糕点、冷食、糖果的重要原料;李广杏树耐寒、抗旱,因此,李广杏树能够得以在气候干燥的敦煌绿洲茁壮成长。每年阳春三月,敦煌村野到处弥漫着浓郁的杏香,真有“入村无处不花枝,远近高低路不知”的意境。

敦煌,一个名字里就透着神秘与厚重的神奇古城,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诗意气息的美妙之地,也是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