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容:自号“躄堂”称“三绝”

 茂林之家 2022-08-23 发布于湖南

周容(1619-1692),字鄮山,一字茂三,又作茂山,号躄堂;明末清初鄞县(今宁波)人。周容是明代诸生,负才名,有侠气。

周容画像

现在的宁波城里有一条兰亭路,这个名字是不是很有诗情画意?马上会联想到兰亭诗会以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里走出的名人也极具这份气质。就在兰亭路附近的的七里垫,留下了关于这个七里店名人的故事,他也正是自带了这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他就是曾经居住于这兰亭路侧七里垫的“布衣诗人”周容。

周容世代居住在七里垫村。七里垫周氏,是当时众人皆知的书香门第。周容的曾祖父周尚文,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著有《松石集》;祖父周一骢,国子监太学生;父周召,潜心理学,著述丰盈,门下有许多名士。周容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年少时就善于写诗作画。明朝灭亡后,周容遵从父命,抛弃了贡生的名分,从此以“布衣诗人”自居。周容虽说远离了科场,但在中国文学史上,绝对是个值得一书的人物,他不仅有高尚的人格情操和气节,还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

周容草书七言立轴

周容于诗文书画用工皆勤,时人谓之“画胜于文,诗胜于画,书胜于诗”。著有《春涵堂集》。《清画家诗史》《国朝画征录》《师经堂集》《昭代尺牍小传》《桐阴论画》等载有他的事迹。

明朝灭亡后,刚正不阿的文人气节,使他不愿意屈服于清廷,一度在东钱湖畔的青雷寺剃度为僧,但后来又因父母尚在,须尽孝道而又返俗归里。回家后的他一边照顾父母,一边低调地过着隐居生活,所以被称为“布衣诗人”。

周容年轻时曾受御史戴殿臣的赏识,清军入关,戴殿臣回到家乡避乱,在天童山庄不幸被海寇劫取,索要赎金。周容闻讯,为报知遇之恩,代戴做了人质,无奈戴家资产早在抗清起义时已用作军饷,没钱将周赎出,结果海寇就迁怒于周容,将他的腿打折了。这也是周容自号“躄堂”的由来。不过从此事,我们也不难看出,周容不但有文人的气节,也有侠义的精神。

周容行书七言诗轴

康熙十七年,同乡的状元史大成召周入京,希望周容能够出仕,为国家效力。史大成是清代浙江第一位状元,字及超,号立庵。顺治十二年状元,授修撰。康熙间官至礼部左侍郎,曾充会试同考官、殿试读卷官。他当年住在离七里垫不远的张斌桥畔,性格敦厚,天性至孝,遂与周容颇为投缘,周容抹不开好友的面子,只能先应邀入京,再做打算。

在当时的清廷,朝臣们也都久仰周容才名。康熙十八年(1679),为了笼络他,特别举行了“博学鸿词科”,简称“词科”,也称“鸿词”或“鸿博”,是在科举制度之外笼络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但已经铁了心不食新朝俸禄的周容以死力辞,朝臣们最终也只好作罢。

次年周容因心力憔悴客死于京城客栈,享年61岁。对国忠,对亲孝,对友义,按照旧时的标准,这样的周容真的可以算是君子的典范。

《渡者之言》配图

他所著的《渡者之言》《芋老人传》和《鹅笼夫人传》等,至今仍收录在一些中小学的教材里。其中的《渡者之言》记录了他带书童挑着两捆书从小港渡江去蛟川县城的经历,颇有“欲速不达”的哲理。文曰: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翻译成白话文,说的是:在庚寅年的冬天,他从小港出发,打算到蛟川城去,命令书童用夹书的木板捆着书跟从。当时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云雾环绕着山林。远望离城大约两里路,于是问渡船的船夫:“还可以赶得上南门开吗?”船夫仔细地看着书童,回答说:“慢慢地走,可以进入;快步行走,城门会关闭。”他恼恨船夫,以为他在戏弄自己。于是仍快步赶路,走到了一半的时候,书童跌倒了,捆书的绳子断开了,书散落一地,书童哭哭啼啼的,来不及马上起身。等我整理好书籍捆好书时,可是这时南门已经关门落闩了。他才恍然大悟,觉得船夫说的话很有道理。天下间因为急躁而导致失败,一直到晚上也没有地方睡觉的人,真的像这样啊,真是像这样啊!

《宁波历代文化名人故事汇编》编撰组:桂维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