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的钢琴音乐,不仅带来全新的风格,也可说是完全改变了在钢琴上表现音乐的语言。或许,作曲家未曾在另一个体裁中,取得他对钢琴音乐那么大的影响。 昨天是德彪西诞辰160周年,今日略谈几位巨匠钢琴家演奏的德彪西。 01. 吉赛金,奠定许多人的德彪西印象 立体声时代之前,最具代表性的德彪西钢琴作品演绎者,是德国钢琴家吉赛金(Walter Gieseking)。 有着典型的“德国式”身材,身高两米,体形丰硕的巨人,演奏德彪西的作品时,却仿佛将双手化作羽毛,在键盘上“扫”出匪夷所思的色彩变化。 音响的细腻层次与组合,踏板的烟霭氤氲,他通过大量的录音树立标准,已过了七十多年,依旧无人可以超越。并不夸张地说,不止一代人关于德彪西钢琴作品的观念,就是由这些演奏奠定的。 02. 米凯兰杰利,冷色调的完美与出神入化 米凯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与吉赛金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两位德彪西演绎者,他们对于彼此,都非常敬重,因为确实知道对方是干什么的。 如果说,吉赛金的德彪西让人想起印象派绘画中,充满暖意的光影斑驳,那么米凯兰杰利,就常常是在一派冷色调中,展现非尘世的音响奇观。 踏板的氲染,如合同音符的清晰、精度并行不悖?色彩在清冷中的无尽变幻,乐句均匀度的白璧无瑕,果真是血肉之体应该追求的吗? 在米凯兰杰利的高峰阶段,他确实完成了这些超人的业绩。演奏真正感人之处,你不妨自己体会。 03. 里赫特,完美、折中而又自我 俄国一脉的钢琴家演奏法派音乐其实不算多,虽然也会弹那些名作,但整体而言,这仅是他们曲目中较小的一块。里赫特却非常热爱法国作品,更是德彪西在俄国最有力的推广者之一。 涅高兹说,听里赫特的独奏会,感觉仿佛更换了好几位钢琴家,因他围绕音乐,化“自己”为他人。里赫特的德彪西有时给我的印象就是如此。钢琴家以趋向完美的技巧,为原作寻求理想解答,而非树立一个特别的“里赫特演奏德彪西”的风格。 米凯兰杰利与吉赛金表现德彪西,或许有某种概括性的标签,里赫特则未必。不过听听他在《版画集》第一首,《塔》的开头,让音符如同渐渐消融轮廓般连在一起的控制力与品味,也确实不用什么概括。 并且,里赫特毕竟是里赫特,某些时刻会弹出完全内省,沉入艺术之自我,却绝不放纵的神奇演绎,譬如表现《贝加莫组曲》中的名作,《月光》: 03. 阿劳,德彪西音响世界的再审视 提到阿劳这位钢琴家,人们往往不会首先想起德彪西的音乐。随着年纪的增加,阿劳的演奏风格越来越深邃有力,也更多同德奥经典联系在一起。某些重要的钢琴家却很推崇阿劳的德彪西,认为这些演奏让人重新审视德彪西音响世界的立体感。 德彪西对于钢琴写作的重塑,确实不仅限于色彩,而在于音色、质感、层次综合构成的“新世界”。否则,也遑论一种新的音乐语言的诞生。不少人误解阿劳的演奏“慢”且“无趣”,就在于错失了他对不同作品多层面的音响世界,那种重新审视,坦然呈现演绎者具有高度智慧之观点的伟绩。 听听以上阿劳演奏的《月光》,会发现对比里赫特的诠释,恰恰最能显明如何把握时间与色彩,这些构成音乐“空间”的基础,是巨匠级别的钢琴家真正的着眼点,也是他们音乐表现的差异所在。同时,认为阿劳在发音中欠缺层次变化,不过是人云亦云。 05. 鲁宾斯坦,活色生香,充满魅力的德彪西 年轻时的鲁宾斯坦 在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走向成熟的年代,德彪西的作品还是不折不扣的新音乐,钢琴家也特别研究过这些作品。 就录音的数量而言,德彪西在鲁宾斯坦庞大的唱片目中,占比并不大。可我们从那样的演奏中,确实听到了同作曲家身处一时一地——置身于同一个文化氛围的演奏大师之声。 那种自由度,是明显的体现,而钢琴家运用他瑰丽的发音,也绝非一成不变。无论我们多么熟悉他在浪漫派作品中的音响造型,大宗师无论表现德彪西,还是广义的法派杰作,都会让我们耳目一新。 毕竟,鲁宾斯坦总能弹出最让人听得饶有兴味的演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