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父亲

 流响文学社 2022-08-23 发布于广西

▲李正阳题

我的父亲今年已经九十岁了。老人家依然耳聪目明,身体健朗,精神矍铄。


他每天还是用电动摩托车代步,上街或到田间地头。因为他的脚板底长了不少老茧子,走路会有些疼,所以只要出门,走路超过100米的地方,只要能骑车的,他都会骑着他的电动车去。看到他的人都以为他只有六七十多岁呢。
打小时候起,父亲就是我的偶像,他生性乐观,心性开朗,心胸宽广,兴趣爱好也广泛。父亲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是:做人难得糊涂。他虽然写不出“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的诗句,但他却能做到这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他常跟人开玩笑说,他是心里不装事过夜的人,天天晚上都能睡得踏踏实实。
我大舅是一个有点小计较的人,父亲总说他小女人性格,不够大气开朗,活得挺累的。大舅跟父亲亲如兄弟,遇事就找父亲商量或帮忙,有什么心事也是跟父亲絮叨。记得我小的时候,大舅经常晚上来我家找父亲聊家常,有时候一聊就到深夜。父亲是个木匠,白天到别人家做活,辛苦一天,哪总有精神听大舅那些家长里短的话哦。

有时候就坐在那里一边听大舅絮叨一边参瞌睡。大舅看了直感叹:“哎呀,真是有福的人呐,坐倒也能困戳”(家乡话“困戳”就是睡着的意思)。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不关心家长里短,不喜欢八卦,不爱在人背后说三道四。对于大舅的那些无“油盐话”(无聊的,没有什么意义的话)总是似听非听、装聋作哑。

父亲是个记忆力超强的人,学到什么,听到什么,几乎过目(耳)不忘。他虽然前前后后加起来只在学堂读了两年的书,却不仅能写会算,而且吹拉弹唱样样都行。父亲的二胡是拉得很好的,《黄梅小调》《赛马曲》《梁祝》《二泉映月》等等,都是我小时候听父亲在夏日的夜里,坐在老家的弄堂口乘凉的时候常拉的曲子。
有关瞎子阿炳的悲惨遭遇我也是从父亲口里最早得知的。小时候我很喜欢听父亲讲故事,比如岳飞的精忠报国,穆桂英的巾帼不让须眉,诸葛亮三气周瑜等等都是我百听不厌的。其实这些故事也是父亲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有的是从戏文里里看到的。因为父亲会唱戏,年亲时候的他外表俊朗,是我们老家的地方采茶戏剧团里的一个台柱子。

那时,逢年过节地方上都会搭台唱戏,父亲是演小生的,所以几乎每场戏里父亲都是演主角。除了唱戏他还会敲锣打鼓,老家采茶戏,除了锣鼓,快板,就没有别的乐器伴奏。一般开台唱戏时台角有一人既压板打大锣又同时敲鼓。这是个技术活,戏班里除了师傅,就只有我父亲会的。

有时候师傅上后台指导去了,父亲就头上搭着一件衣服(因为穿了戏服化了妆直接出来伴奏不太好吧)出来代替师傅敲锣打鼓地压板伴奏。我从小到现在一直都是个老戏迷,大概也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吧。
在我眼里,父亲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他小时候从师学的是木工的手艺,听奶奶说父亲是他师傅最钟爱的徒弟,他不仅学会了师傅的种种绝活,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还自创了一些新的技艺。在我的老家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他的木工活也是有口皆碑的。
记得我小的时候父亲总有干不完的活,他白天到别人家里去做木工活,晚上回家了还要忙,因为有的人家要得紧的物件不能等父亲上门去做了,就只好把木料送到我家里来,父亲就利用晚上的时间赶做出来。

虽然父亲只学了木工的手艺,但是油漆工、泥瓦工、篾匠的活他也无师自通了。比如给家具打蜡抛光、上色、画花他都会,还有砌火灶、打烟囱、砌围墙、编制箩筐、簸箕、花篮等种种活他也会。乡邻们都说父亲砌的火灶,打的烟囱比有的专业泥瓦工弄得还好用。

因为父亲的勤劳能干,就是在贫穷的七十年代,我们家的生活也还过得去,母亲说,她和父亲这一辈子,最幸运的就是她从来不用为家里的生计担忧。80年代初农村从大集体到承包责任制后,父亲的田地也是种得很好的,年年都有好收成。因为父亲喜欢读书看报,学习农业知识。农作物什么时候有什么病虫害,该怎么预防,他都心中有数。
 
父亲一向极重感情,年轻时跟他一起在村戏班里唱戏的那帮师兄弟,如果谁家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他知道,他都会尽力帮助,出钱出力,从不说二话。听母亲说,前几年父亲还把他以前村剧团的那帮老伙计招拢来,坐在家里唱戏,并把他们唱的戏找人用光碟刻录下来。
没事的时候就邀那帮朋友来家一起聊天听戏,这些年来,他的那些唱戏的朋友陆陆续续地先他而去,每次收到老友去世的消息,父亲都要伤心好久。再听已经仙逝老友从光碟里发出的声音时,父亲就会跟母亲说:“哎,声音还在人不在哦,将不晓得他在下面过的还好不?”

人常说父爱如山,这话一点不假。父亲给我们的爱是极深沉的,他从不把对我们的爱挂在嘴上,总是以他独有的方式爱着我们。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要到学校住读,学校离家大概有五六里地吧,只能周末的时候回家。

刚开始在学校我很不习惯,吃不惯学校的饭菜,又很想家。等周末回家时我和母亲说我不要上学了,父亲知道后狠狠地骂了我一通,说我这么点苦都不能吃,以后还有什么出息,农村伢只有读书考进城大学,将来才会有一个好前程。骂归骂,但自此以后每周三父亲都会去学校看我,顺便给我带去母亲做的好吃的菜。每次看到父亲匆匆离去的背影我不禁热泪盈眶。

如今九十高龄的父亲,依然乐观、勤劳,宽容,对子女的爱依旧深厚,用我们乡亲的一句话说就是:是个载福的嗲得(是个慈祥宽容的老人)。现在家里生活条件好了,父亲不用再为生计奔波。闲暇的时候他会去茶馆里坐坐,喝喝茶,听听戏。

在老家父亲至今还留着他的一亩三分地,种菜,种棉花,他说,自己种的菜没有化肥农药,新鲜好吃又放心;自己种的棉花打的棉絮比买的棉絮盖着暖和、舒适,还有就是他认为人要经常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每当我们逢年过节回老家看望父母的时候,父亲还是会亲自下厨为我们做一顿好吃的。

我知道父亲喜欢看戏,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我就陪他看中央戏曲频道。父亲边看还边给我讲解剧情和人物,就像我小时候一样,也许在他眼里我永远就是个长不大的丫头吧。

作者简介

瞿水珍,女,毕业于湖北商业经济学院,祖籍黄冈市黄梅县濯港镇,定居武汉,从事IT行业。

【链接👇不老蔡山

悠悠故乡情

味蕾深处是故乡

暑假回乡记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副主编:柳景钢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程立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