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黄梅】长江流域第一龙:焦墩卵石摆塑龙

 曹锦军围炉 2022-08-24 发布于湖北

投稿邮箱

     让文物“活”起来, 2022年7月1日,黄梅县博物馆新馆试开馆运行,为长江流域的千年古县——黄梅县全域旅游又添一处新景点和打卡地。
    黄梅县博物馆是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国有博物馆。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了馆名。新馆位于黄梅县滨河新区文化艺术活动中心西侧,建筑层高22米,共三层,建筑面积7465平方米。馆藏文物1万余件(套),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印证黄梅历史文化发展的各类实物,其中新石器时代的“焦墩卵石摆塑龙”见证了华夏文明之肇兴。

    走进黄梅县博物馆新馆,三楼为黄梅古代历史文化展《黄梅渊源》,那“焦墩卵石摆塑龙”一入眼帘,就深深吸引了我。
    长江流域的湖北黄梅万年文明史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不妨穿越时空看一看:在那旧石器时代,黄梅是处在一片泽国之中。从黄梅很多的地名就可以窥之一二,如蔡山的江心寺现在是在平原,而在唐代就是在长江中,停前的水码是在北部山区,但在古代也是在水边。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如在黄梅县濯港镇就有“长江流域第一龙”的焦墩遗址。那是距今六千年前古代先民在红烧土上用色彩各异、大小不一的鹅卵石精心摆塑而成的石龙。

  
    据黄梅县博物馆讲解员介绍,1993年6月底,为配合合(肥)九(江)铁路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对铁路经过的黄梅新石器时期的焦墩遗址进行首次发掘。
    焦墩卵石摆塑龙,头南足北、面西尾东, 呈正东西方向造型。全长445厘米,通高226厘米。龙头上昂, 龙颈上曲, 龙身向东垂直延伸, 至尾部形成一个三叉状的尾鳍向上回卷。龙腹下伸出三足, 前面一足可见呈行走状弯曲, 后二足仅作示喻性凸起。龙背隆起二处鳍状饰。龙嘴大张, 吐出椭圆形龙舌,龙须自上唇缘伸出, 向后弯曲形成一冠状饰,独角后指。这是长江流域发现的时代最早、形体最大、形制最成熟的龙形图案。
    龙是什么?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为什么黄梅会在六千年前出现有这样的鹅卵石摆塑龙?
    事实说明这里很早就有着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是古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方。我揣测:摆塑龙所在的地方应是这一区域古人类举行祭祀的地方,类似现在的文化活动广场。
    新石器时代的黄梅人们都干些什么呢?
   设置陷阱捕猎、编织渔网捕鱼、利用晒、煮法制盐、烧制陶器、种植五谷、圈养畜牧……人们开始使用燧石、鹿角和骨头所制成的各种工具生产以求生存。
   男耕女织也许就那个时代开始,男的狩猎、捕鱼、打仗,种植五谷。女的则编织渔网和在烧制陶器时晒泥、洗泥、搬运罐坯进窑,那一个个承载生活内涵的陶器就是女人们一个个爱心的杰作。

   
    那用卵石在地上一个个有规则的摆塑而成龙的图腾,是远古先人眼中“神物”,是精神向导,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那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你让星星点灯,月亮作伴,风儿吟唱,一群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别具匠心地用鹅卵石摆成了“长江流域第一龙” 的“焦墩卵石摆塑龙”,将华夏文明史向前推进一千年。
     蓦然回首的一刹那, 我仿佛看见“焦墩卵石摆塑龙”在向我点头,向我打开它尘封多年的故事……

   作者:曹锦军,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曹锦军围炉》微信平台总编、黄冈市地名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第六届长江读书节“十佳领读者”、第三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宣传服务大使、中国摄影家协会2020年新媒体专题研修班学员,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会员。擅长微视频、专题片拍摄、制作、解说词撰写。著有《北纬三十度上的黄梅》《烟雨浸润滨江城》,主编有《穿越时空赏黄梅》《大美黄梅》等书。文字作品发表百万字,散见于《学习强国》《文旅中国》《长江文艺》《长江丛刊》《湖北日报》《文旅湖北》《荆楚群文》《黄冈日报》《鄂东晚报》《黄石周刊》等。摄影作品多次在省级比赛得奖或入展。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