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方——白虎汤,典型医案

 谷山居士 2022-08-24 发布于上海

图片

3头痛——刘含堂医案

郑某某,男,46岁,商人。2001年5月12日初诊。3年前自觉头部前额疼痛,经本市某医院作头颅部X线拍片检查;提示额窦有慢性炎症改变。几年来,多以西药治疗,疗效不显著。现症:前额疼点固定,按之痛甚,每遇冷空气则疼痛顿减,口渴喜凉饮,易于汗出,舌暗红,苔薄黄,脉滑。诊为头痛,辨证为阳明经热兼血瘀。治宜清透阳明经热活血化瘀。用白虎汤加味,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水煎服。服5剂,前额疼明显减轻,继以前药又服15剂,前额疼及其他所有症状均消失。追访年余未复发。《经方治病经验录》

论:脉滑为内热,口渴喜凉饮,此是肺燥津伤。易于汗出,此是内热外蒸。白虎汤,泻肺胃之热燥也。

4癫痫——刘景琪医案

张某,男,52岁,工人,1978年10月19日初诊癫痫已八年。由于受惊和生气后引起,大发作每年数次,小发作每天十余次,八年来不能参加车间劳动,一直服苯妥英钠。服中药已达二千余剂。几乎每半年换一名中医大夫,已更换十余名,始终未能控制发作。大发作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不省人事,每次约四小时方能苏醒,醒后全身无力,需四、五日方能复原。小发作每次持续一、二分钟,发作时嗳气,鼻唇抽动,咽部干,喘促而气急,嘴歪,口唇发紫,失去知觉。近来胃脘憋闷,饭后腹胀,头昏,大便有时干燥。苔薄白、脉上关上滑。印象:心下痞。辨证:脾胃升降失调。治则:辛开苦降,祛风止痉。处方:

枳实9克黄连须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本枣3个地风30克年健30克钩藤30克防风21克。服六剂。

二诊:服药后心悸、胸闷消失,发作次数略减少。近来自觉胃中发热,口渴喜冷饮。苔黄白,脉两关滑而有力。证属阳明燥热,治宜清热润燥。处方:

石膏45克知母18克炙甘草12克粳米18克地风30克年健30克防风21克钩藤30克

服六剂,小发作完全停止。又服十五剂临床治愈。疗后追访四年半无复发。

成人痫证多因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致气机逆乱,脏腑失调,痰浊阻滞而成。本例过去八年,多以清泻肝胆、涤痰熄风、滋补肝肾、补脾健胃而治,方中则多配伍祛风止痉之全虫、蜈蚣、僵蚕之类,并配伍涤痰祛饮之天麻、南星等,但未能控制。作者认为该息者属七情失调,气机逆乱,损伤肝脾,郁久化热,故以白虎汤除烦清热,并以地风、年健、钩藤熄风镇痉,而收全功。《经方验》

论:砍倒高梁显出狼,此一诊之后显出“虎”。脉滑有力,此为内热,找到了白虎汤主症,所以就治愈。前面十几名医生,肯定是用过各种方法,各种息风止痉药,而病根还是白虎证。

阳盛则狂,阴盛而癫,这种癫证,不是阳狂,用白虎汤,也不是阴盛,这种癫证,如何理解?如果燥热内侵,阴客外散,还是阴阳不交的厥逆。但此是由生气或受惊引起,真难看懂。

5癫证——刘景祺医案

武某某,男,51岁,1982年2月6日初诊。8年前因受精神刺激,意识障碍,郁闷少言。半年前因生气加重,不知大小便,终日不语,百问不答,若痴若呆,喜冷饮,失眠。曾服中西药无效,并用电休克治疗亦无效,且越来越重。舌苔黄白,脉滑有力。辨证:肝气郁滞,脾气不升,痰蒙心神,阳明燥除。治则:清热润燥,通窍安神。处方:石膏60克,知母18克,甘草12克,粳米18克,石菖蒲12克,夜交藤30克,炒枣仁30克。

30剂,意识清楚,大小便能自理,并能做一般家务劳动。

又服15剂,恢复工作。《经方验》《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6流行脑炎——刘志明医案

俞某,男,6岁,1956年7月30日入院。主诉7月27日突然头痛发热,继而发高热,谵妄,烦躁不安,抽搐,神志不清。曾在西医诊疗所注射青霉素,复方奎宁治疗。体检:体温40,脉搏128次/分,呼吸40次/分,神志半昏迷,谵妄,烦躁不安,颈项强直,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膝反射消失,腹壁、提睾反射皆消失,巴宾斯基征,克尼格征皆阳性。

化验室检查:脊髓液:细胞数16.5×10/升,中性粒细胞0.08,淋巴细胞0.92,蛋白(一),糖定量50毫克以上,氯化物780毫克%,血象:白细胞28.4×10/升,中性粒细胞0.78,淋巴细胞0.22。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中医治疗经过:7月30日:患儿发热头痛,烦躁谵妄已三日,昨日有神志不清,四肢惊厥,今日又狂躁不安,高呼大叫,周身灼热(体温40),小便利,大便秘结,脉沉数,苔白。诊为暑温偏热,治宜辛凉重剂,佐以安宫牛黄丸。处方:石膏120克,知母9克,甘草9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水600毫升煎成200毫升,另以安宫牛黄丸1丸,溶于药水内,分5次加温鼻饲,2小时1次,服1剂。

7月31日:病情略见好转,体温39.4,狂躁稍安,惊厥减少,小便利,大便仍未解,脉、苔如昨,以原方续服1剂,煎服法同前。

8月1日:体温降到38,惊厥已止,能自进饮食,有时仍谵妄不识人,入院已3日未大便,脉沉数有力,苔白。为暑邪稽于阳明,里气仍实。宜用釜底抽薪法。处方:石膏、玄参各9克,甘草4.5克,大黄9克,玄明粉4.5克,连翘12克,忍冬藤15克,莲子心9克,紫雪丹1.2克(第1次兑服)。煎法如前。2小时1次,加温服。服1剂。

8月2日:体温37.5,大便已解,神志较清,3日体温正常,5日神志完全清醒,症状消失,9日停药,10日痊愈出院。

8月2日至8日的中药即前方增减(增养阴药),共服中药10剂,石膏用量达720克。西医配合治疗:用鲁米那0.05克肌注1次,水化氯醛灌肠1次。(刘志明,治疗37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初步报告。中医杂志,1958,4:251)

按:本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据其临床表现乃暑热毒邪内陷心包,气血两爆所致。故一者用白虎汤速清暑热,一者用安官牛黄丸开窍安神。由于辨证用药都很惬当,故能使病情迅速好转,仅服药10剂,遂痊愈出院。《经方临证集要》

论:突然头痛发热,继而发高热,谵妄,烦躁不安,抽搐,神志不清。此为伤寒表实,而病刚痉,大青龙汤证。三日之后,表里俱热。小便利者,此病仍在表。苔白者,表闭肺郁,气不化津,填于心窍也,仍是大青龙汤证。白虎汤合牛黄丸,都是清热剂,表不解热复起。

11面目肿痛——姚芳蔚医案

陈某,男,42岁,1942年6月15日初诊。双目胞睑发赤肿胀,面部红肿疙瘩,泪涌目闭,睛痛头痛,形寒壮热,口干烦渴,烦躁不安,病名火胀大头,势重防变,舌赤苔黄,脉象洪数;症由血热,肌膝为风邪所乘,风热相搏、内热怫郁,故而郁滞较甚。处方:

知母9克,生石膏45克(先煎),玄参9克,生甘草3克,川黄连3克,连翘9克,牛蒡子9克,升麻3克,鲜竹叶50片。

二诊:内热怫郁,热毒上攻,双目暴赤肿痛,面颐亦肿,前予清热解毒3剂,红肿消退,痛除,目已能张,惟肤热,口干尚甚,热象留恋,当再予清降。以白虎汤加鲜竹叶。上方服3剂而愈。(姚芳蔚。白虎汤加减在眼科上的应用。上海中医杂志,1964,4:23)

按:足阳明之脉络于目,患者胃有蕴热,复感风邪,风热犯目则胞睑肘赤,泪涌目闭。方中白虎汤清透阳明,升麻、连翘消风散热,3剂肿消痛止继续调理而愈。《经方临证集要》

图片

12肉攀睛——姚芳蔚医案

汪某,女,16岁,1956年7月16日初诊,左目红肿,睛翳自下而上,直复瞳子,故而视物不明,舌赤脉洪,口干烦渴,病由阳明胃热,治以清胃泻热。处方:

鲜生地黄30克,知母9克,生石膏30克(先煎),生薏苡仁24克,生甘草3克。

二诊:口渴频烦,知其胃热,前予清胃方6剂,口渴缓解,眼红亦退,惟感干涩;此热甚伤津,水不上润,治以增液,原方加玄参、麦冬,6剂眼内炎症退去。(姚芳蔚.白虎汤加减在眼科上的应用.上海中医杂志,1964,4:23)

按:本例睛翳自下而上,直复瞳子,医者根据赤脉从下上者,阳明病的理论,结合临床见证,断为胃热上攻,主以白虎汤加味,眼内炎症很快消失。本文报道,凡外障如火胀大头,天行赤眼,陷翳,银星玉粒,涌波翳等症见暴赤肿痛,苔黄燥,脉浮数或洪大有力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施治。《经方临证集要》

21麻疹——刘志明医案

患儿张某,男性,1岁。痘疹初露,黯红带紫,咳嗽喘促,高热无汗,目赤面红,咽声哑,烦躁昏闷,体温40.1,便结尿黄,舌绛红,苔黄燥,指纹紫色,脉象滑数,此肺胃火盛,亟宜清热解毒,宣肺透疹。

乃投白虎汤去粳米,加葛根、紫草、升麻、桔梗等品,石膏用至100克。

翌日热减至38.6,疹点透出,疹色红活,喘嗽减半、烦昏亦减。乃去知母、升麻、葛根,加贝母、竹茹、桑白皮,牛蒡子之属,石膏减为75克,连服2剂,热退疹透而痊。(刘志明,治疗37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初步报告.中医杂志,1958,4:251)《经方临证集要》

论:滑数内热,用白虎汤,痘疹初露,此表未解,加葛根解表。

22小儿高热——何足道医案

千年白虎出山,患儿免遭不测

1985年7月24日,患儿李某某因发热原因待查住本院儿科。患儿入院前2天开始发热,汗多,口渴喜饮,烦躁不寐,腹泻。入院时体温38.2,腹稍饱胀。入院西医诊断:发热原因待查?上感。1营养不良。中度贫血。佝偻病。入院后经抗炎(注射青霉素)、对症及支持疗法,症状不见好转。7月25日上午经冰敷降温,体温反升至39不降,且腹胀如鼓,症状加剧,当天下午发出病危通知并动员转院。其父担心转院途中发生意外,遂转请中医会诊。父诉患儿日夜不宁、不肯吃食已3日,今起无汗,微咳,渴喜凉饮,尿黄量少,大便三日一行,质软。察患儿啼哭不休、声高气促,身灼热,前额尤甚,腹胀如鼓,按压时患儿自以小手推拒;指纹色红,正当气关,关脉洪数。其父疑其子为阳明腑实证,提议用三承气急下存阴。余辨阳明经证凡三备:大热、烦渴、脉洪,唯无汗相悖。考患儿原本汗多,无汗乃冰敷所致。大便虽三日一行但质软,且连日吮食甚少,并无燥屎可言。腹胀拒按且日见增大,乃多饮、频频输液,复加汗闭、尿少而水无出路,水湿内停之故。遂诊为阳明经证挟暑湿内郁,治以清解阳明大热兼宣散暑温,方取白虎汤加减:

石膏30克,知母5克,炙甘草5克,苡米20克,香薷5克,藿香5克。1帖,煎2次合为一处,当日下午频频灌下。嘱停用西药并停止冰敷,改温水洗浴促微汗。

次日父告:服药3小时后体温下降,口渴缓解,已进食稀粥,入夜小儿安然入睡,要求续服中药。察患儿静卧已不啼哭,身虽热已不灼手,腹胀已消,按之不拒,指纹色红,撤向风关,关脉稍数。遂处原方石膏减半,余照旧,1帖。

翌日晨来诊,察脉静身凉,腹平软,揉之泰然,指纹色淡,于风关隐约可见。处竹叶石膏汤2付以善其后。药尽痊愈出院。《当代医家论经方》

图片

43消渴——姜佐景医案

郁某,女,三岁,患消渴,每夜须大饮十余次,每次且两大杯,不与则吵闹为休,小便之多也如之,大便不行,脉数,别无所苦。时方炎夏,受治于西医,逐日用灌肠法,大便方下,否则不下。医诫勿与多饮,此乃事实上所绝不可能者。累治多日,讫无一效。余诊之,曰;此白虎证也。方;生石膏四钱,知母二钱,生草钱半,粳米一撮,加味生津止渴之品,西洋参,花粉,茅根之属,五剂而愈。

顾余热未除,孩又不肯服药,遂止服。越五日,旧恙复发,仍与原方加减,边服十五日,方告全愈,口不渴,而二便如常。先后计服克膏达半斤之谱。

按:见大便不通,即用灌肠法,是为西医的对症疗法,却不能解决其口渴。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与精髓,不头痛医头,脚疼医脚,治病求本,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学整体医学的优势。《曹颖甫经典医案赏析》《经方实验录》《经方直解》《名医经方验案》

论:《金匮》卷十一,消渴六,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即对应本案。

44狂食——闫云科医案

解某,男,8岁,自幼扁桃体反复发炎。热盛则风动,手足搐搦,牙关紧闭。后又患过敏性紫癜,故常辍学,父母甚忧之。一日携儿就诊,云胃纳甚狂,放学归家,若饿虎扑食,饭后须臾,便肌肠辘辘,食量胜于大人,是以体重远超同龄儿。也曾试图限食减肥,然孩子哭,老人怨,未能行之。患儿腰粗圆,腹便便,满月脸,唇若朱,舌边红,苔薄黄。思饮欲冷,大便日一行。诊得脉象,沉滑略数,触知腹壁厚实无压痛。由是观之,此胃热也。盖小儿纯阳之体,最易化热动火,加之生活条件优越,巧克力,火腿肠等高热量食品从未有缺,以至胃热益盛,消欲善饥,胃火上熏咽喉,是以扁桃体发炎化脓;内热盛则逼血妄行,故而肌衄紫斑。清胃之方,一白虎,二承气,何者为宜?其腹不痛不胀,大便调,也无燥实满坚之象,显然承气不宜,拟;

石膏60克,知母15克,甘草6克,粳米30克,嘱远离肥甘食品

2剂后,饥饿感明显减轻。服过5剂,已无狂食之象。《临证实验录》《经方100首》《经方讲习录》

论:过敏性紫癜,此是外感病。如虎狂食者,此是胃热消食而善饥也。胃为阳明,阳盛燥热,则善消而善饥也。《金匮》卷十一,消渴三,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饮,大便必坚,小便即数。思饮欲冷,脉滑数者,里有热也。白虎汤,清肺胃之热也。

太阳三十七,胃阳素盛之人,阴虚火旺,一被感伤,经热内蒸,津液消烁,则成阳明下证。而胃火未盛,肺津先伤,是以一见渴证,先以白虎凉金泻热,滋水涤烦。膈热肃清,则不至入胃,而致烦热亡阴之害矣。

白虎证即将来之大承气证,而里热未实,从前之大青龙证,而表寒已解者也。表寒已解,故不用麻黄,里热未实,故不用硝、黄。

附:手足搐搦(nuò)症是一种代谢失调所致的综合征,以腕、踝关节剧烈屈曲、肌肉痉挛为特征,可伴喉痉挛、惊厥。病因主要为细胞外液中离子化钙的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血镁过低、血钠过高亦可引起手足搐搦症。

65热入血室——张锡纯医案

石膏解:又有伏气,下陷于奇经诸脉中久而化热,其热也不能外发为温,有时随奇经之脉上升者,在妇人又有热入血室而子宫溃烂者。录两案以证之(下条):

安某,年二十余,时觉有热,起自下焦,上冲脑部,其脑部为热冲激,头巅似有肿胀,时作眩晕,心中也时觉发热,大便干燥,小便黄涩。经医调治年余无效。求其处医士李亦泉来函问之,言其脉象洪实,饮食照常,身体亦不软弱。知其伏有外感热邪,因其身体不弱,俾日用生石膏细末四两,煮水当茶饮之,若觉凉时即停服,后二十人,其人忽来奉,言遵示服石膏六七斤,上冲之热见轻,而大便微溏,因停药不服,诊其脉仍然有力,问其心中仍然发热,大便自停药后即不溏矣。为开白虎加人参汤,方中生石膏重用三两,以生怀山药代粳米,连服六七剂,上冲之热大减,因出院还家。嘱其至家,按原方服五六剂,病当除根矣。

论:从此案理解,什么是伏邪?此伏气者,就是外感伤寒,郁其内热,此内热不清,又不能外透,内热不彻除者,即为伏邪,即是伏气之义。此伏热不清,会病高热,下痢,伤阴,子宫炎。生石膏者,皆能清之。此治年余无效,是没读仲圣,没理解内热。痢为虚证,反脉洪而见无力,此洪伏热,脉象洪实者,此为阳盛之脉。白虎汤,重用石膏,泻阳热燥盛,即是彻除伏热也。

张锡纯用药法,张弛有度,这个病例,先当茶饮,以自身感觉为度。石膏解第一个病例,七岁孺子,先用两许,分三次饮,后石膏加量,又昼夜服用。还有开两方,交替服用,都是渐渐加量之义。

阳明四十八: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可以下之(抵当汤下之).....。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师解此为血分伤深,必将协合外热而便脓血也。张锡纯解,热陷于奇经诸脉中,就是血分伤深之义。妇人有血室病与带下病,故见子宫溃烂症。

66子宫溃烂——张锡纯医案

张夫人,年三十余,十年前,恒觉少腹切疼,英女医谓系子宫炎症,用药数次无效。继乃谓此病如欲除根,须用手术剖割,将生炎之处其腐烂者去净,然后敷药能除。病人惧而辞之,后至奉,又延东医治疗,用坐药兼内服药,数年稍愈,至壬戊夏令,病浸增剧,时时疼痛,间下脓血。癸亥正初,延愚诊治。其脉弦而有力,尺脉尤甚。自言其疼处觉热,以凉手熨之稍愈。上焦也时觉烦燥。恍悟此证,当系曾受外感,热入血室医者不知,治以小柴胡汤加石膏,外感虽解,而血室之热未清。或伏气下陷于血室,阻塞气化,久而生热,以致子宫生炎,浸至溃烂,脓血下注。为疏方;金银花,乳香,没药,甘草以解其毒,天花粉,知母,玄参以清其热,复本小柴胡汤之义,少加柴胡提其下陷之热上出,诸药煎汤,送服三七细末二钱,以化腐生新。连服三剂,病似稍轻,其热仍不少退,因思此证,原系外感稽留之热,非石膏不能解也遂于原方中加生石膏一两,后渐加至二两,连服数剂,热退强半,疼也大减。遂去石膏,服数剂渐将凉药减少,复少加健胃之品,共服药三十剂全愈。后在天津治冯氏妇此证,亦用此方。中有柴胡,即觉脓血不下行,后减去柴胡,为之治愈。

论;脉弦有力,血伤则弦,力为有热,而非虚脉。伏热不泄,即为邪热,血分伤深,即生炎溃烂也。以清热解毒药,加小柴胡提陷,加石膏泄内郁之伏热。不知伏热之理,此病难治,畏用石膏,其它清热解毒解,不能透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