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视频,心里很堵,太难受了。可能这孩子和自己儿子年龄接近,更容易感同身受吧。 这种堵除了对一个逝去生命的惋惜,更是源于对这个男孩儿设身处地的感应。在视频中,看不到这个孩子为自己辩驳,看不到被扇耳光,被卡喉咙,被戳脑门之后的反抗,哪怕是条件反射式的闪躲,没有,统统没有。 事情原委大家都知道了,14 岁的初三男生因在学校玩扑克牌,被班主任请家长来学校配合管教。经过妈妈一番“管教”之后,跳楼身亡。 可以假想,孩子也许不是第一次被叫家长,家长也不是第一次对孩子失望,愤怒,动手。不然,不会在孩子的身上看不到一丁点儿的反抗和错愕。这样的妈,孩子也失望透了。 声讨妈妈和老师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这样的事儿不是第一次发生,肯定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此前,就有家长因向老师证明自己管教孩子,在微信群直播扇孩子巴掌。 在家长咨询中,因老师告状而来的不在少数,老师的责备,仿佛就是点燃火药桶的导火索。不管平时多佛的家长,被老师约谈的时候,神经都得那么紧一紧。 一个刚上一年级的男孩儿妈妈,总体还算温柔耐心,但一被老师说孩子坐不住,人设马上要崩,劈头盖脸就想给孩子来一顿。 我跟她说:“家长,要学会做孩子的过滤器。” 孩子有错,我们要用脑子思考究竟是什么错?怎么改?而不是像一个被教训的小孩一样,第一反应就是推卸责任:“不是我干的,是他干的”。这些当面教子其实就是做给别人看,做给老师看的,潜台词就是:“老师你看,我已经狠狠教训他们了啊,不要怪我,不是我的错。” 这类悲剧的根源在于,家长内心住着一个充满恐惧的小孩儿,却掌握着给孩子制造恐惧的权力。他们怕被否定,怕孩子没出息,怕自己没面子,怕生活沉重,怕老无所依……内心有多恐惧,出手就有多凶狠。 但家长不是老师的打手。况且,老师的本意也并非“借刀杀人”。 01 看见情绪 被老师召见,首先要做的就是处理自己内心的惶恐,不管这种惶恐是因为你瞬间将自己退行到了一个被成人责备的小孩儿,还是一个曾经被老师教训的学生,告诉自己:我现在是个成年人,要理性妥善地处理这一次危机,我的目标是:让孩子进步,让老师满意。 02 找人宣泄 在面见老师的路上,迅速打电话找个人宣泄一下,把你对孩子的生气,对老师的意见统统都倒出来,这会大大降低你在这件事当中的情绪张力。根据完型治疗的原理,你内心未完成的心愿(未尽事宜)会是一种很强的动力,想说的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种动力驱使你总会找机会说出来,或者在某些时候忍不住,但对着不相干的人说也同样具有释放驱力的作用。所以,你可以找伴侣、闺蜜、朋友吐槽一下,这样就不会在老师面前说出那些情绪性太强,事后让自己后悔的话了。 比如在这件事中,家长接到电话的第一感受可能是这样的:学校,不应该是老师的主战场吗?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一有问题就叫家长了? 在教室里打扑克有多大的错?扑克算什么不良嗜好吗?小学生的课堂上,扑克不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数学教具吗?打扑克不是可以锻炼大脑吗? 经过这番宣泄,你会发现自己镇定了许多,大脑也开始重新运转了,这会提高你处理这件事的效果和水准。 你不会一见到孩子就拳脚相加,因为已经梳理清楚了应对的策略,打扑克本身没问题,只是不应该在教室里,在老师不允许的时候打扑克。孩子犯了一个每个成年人都可能犯的错,在不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地点,做了不合适的事。 如果老师只是打电话告状,在接完电话之后,记得也要进行这一波操作,找个人先聊一下这件事,而不是毫无遮挡地将所有情绪都扔到孩子身上去。 03 全面了解 处理任何涉及多方关系的问题时,一个基本原则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无论你的预判是什么,都要给孩子一个陈述经过的机会。这样做会增强孩子对这件事的重视,也是帮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回家之后观察孩子的反应,等着孩子自己主动说。如果孩子不讲,尽量用平静的语气说:老师今天找我了,我想听你讲下事情的经过。 有时候老师反映的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的问题,我会选择和孩子沟通的时机,在他们正好出现相同问题的时候谈论这件事。也会有意过滤信息,将问题转变为努力的目标,比如老师说最近上课有点爱走神。我会说:上课举手回答问题是一个维持注意力的好方法,因为你不仅要专心听老师说了什么,还要专心思考怎么回答老师的问题。 04 孩子自己反思 要求孩子反思,写书面稿。客观地谈论自己的过错,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平等的讨论,这才是我们应该给孩子示范的应对方式。我相信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会承担责任,主动纠正错误,也没有一个父母希望孩子总是被别人暴力教训。在比尔·盖茨推荐的畅销书《准备》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行字:“我们必须让孩子做好准备,不能让运气或环境决定他们的未来。”我们所有的教育,都应该以适应未来真实的生活为指针。像一个受到尊重的成年人一样处理问题,就是孩子应该做的准备之一。 05 再次与老师沟通 选择关键点,向老师反馈你的处理结果和孩子的反思。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请教老师问题。对于存在的不足,老师肯定有自己的经验和期待,借此机会让老师充分地表达,也是在消解老师的未尽事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