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忍不住看Pad,该怎么办?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这个来自一位妈妈的完整问题是:
“我女儿说她控制不了自己看Pad,希望有人监视她做作业,要不就安装个监控,我该怎么办?”
从这个问题里,你get到了哪些信息?如果是你的孩子,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将应对问题的核心思路提炼出来,这个脉络可以作为你处理任何问题的参考。

01充分地倾听

超过90%的父母都是败在这一步,我们太急于解决问题,在还没有完全理解孩子真实感受,没搞清楚真正问题的时候,就马上给出建议、指导,甚至指令。
有位妈妈因孩子顶撞老师被约谈,回家之后当然是对孩子一通教育:告诉孩子顶撞老师是不对的,应该和老师道歉,要尊重老师,说话要注意场合
妈妈说的对吗?太对了。
但对孩子有效吗?并没有。孩子一直在哭,妈妈也明白自己一定是没get到孩子的点。
父母常苦恼搞不懂孩子,其实这个苦恼背后的根源是父母的自恋和执念。我们总以为,靠自己就应该对孩子了若指掌,孩子应该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以前的父母常说:“你一撅屁股,我就知道你拉什么屎”。
放下这些自以为是,我们就卸下了那些莫名其妙的烦恼。不懂孩子怎么办?去问,去听。
心理学中有一个治疗流派叫叙事治疗,同一件事,每个人的讲述方式都是不同的。因为过往经历不同,性格秉性不同,感受到的现实也就不同。内心的世界没有客观,只有对客观的感受和体验。
无论从外界了解到的信息是什么,都要放下预判,听孩子再完整地讲一讲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讲述的过程会帮孩子重新回顾事情的经过,反思自己的表现,宣泄当时的情绪。
但是当父母急于给孩子教训的时候,孩子会马上升起维护自我的意识,哪怕心里知道有不对的地方,也要无理抢三分。
倾听二字听来很容易,做到却很难。如何让自己有效倾听呢?带着问题去听。在没有搞清楚以下两个问题之前,告诉自己不要开口。
1、搞清楚一种情绪
情绪有很多,必须要搞清楚的情绪是什么?答案是——恐惧。可以说,恐惧是所有人类行为最根本的动因
有些恐惧很表浅,早晨女儿跟我说她不想上学,继续让她讲下去,原来是因为今天要测验。
在开头的问题中,孩子的恐惧是什么?为什么她那么强烈地想要别人的监督,甚至主动想让妈妈装个摄像头。我们可以说,这是源于集体观念中“玩物丧志”的恐惧,孩子担心这样影响自己的成绩。
但更根本的,是对失控的恐惧。一个人如果感觉对自己对失去了控制,就会引发强烈的焦虑。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通过实验发现,这种无能为力的失控感,是悲观的根源,甚至可以引发神经症等心理障碍。
可控,意味着安全,可控,意味着自我感觉良好。我能主宰我的生活,我能掌控我自己,才会让一个人发自内心的乐观、自信。
但没法控制住自己看Pad这件事,正在挑战孩子对自己的掌控感。
2、搞明白真正的问题
所以,现在真正的问题是装不装摄像头的问题吗?是如何让孩子自律的问题吗?
No首要的问题是澄清误解,重建孩子对自己的掌控感。

02找资源

从客观情况看,这个孩子肯定不会从早到晚都在看Pad,除了上学,完成作业,上各种兴趣班,她真正看Pad的时间其实不会太多。
只是那些她觉得不应该看Pad,却看了的情况让她自责,比如只是查资料,却忍不住多看了几个小视频,明明是想学英语,却手滑玩了几把游戏。
这种由情境诱发的行为,在成人身上也很普遍。解决的办法不是责怪自己,让自己感觉很差,而是找到那些例外的情况,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是没有这么做的?

关注资源,白色部分变多,黑色部分自然就少了

在昨天的演讲中,我跟现场观众说了教育的一条核心原则,就是去做那些让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的事,这会形成一个滚雪球的正向循环。
这位妈妈可以指出孩子绝大部分自律的表现,让孩子重新看见自己能管住自己的时候,建立她的信心,这才是她克服困难的内在力量。
我们要找到孩子自身的资源。这里的资源,是指孩子身上的优秀品质,具备的能力等。这个女孩,我们能从她身上找到什么资源?
1、对自己有要求
2、尝试提出解决现状的办法
3、有问题及时和妈妈交流
……

03共同协商

现实中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父母固守权威,要求孩子必须听自己的。一种是父母过度放手,误以为完全让孩子做主才是尊重孩子。
沟通既不是你听我的,也不是我听你的,而是彼此协商,对结果共同负责。
在充分倾听,澄清孩子的观念,找出他们的资源之后,我们需要和孩子确认,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有什么需要父母协助的地方。
如果我是这位妈妈,我会跟女儿说:“妈妈能感觉到,你很担心看多Pad影响学习,Pad也没那么可怕,有时候我们学习需要这个工具。你可以记录一下用Pad的时间,每次多久,用来做什么了。”
这样做,是强化孩子面对这些电子设备时,“为我所用”的态度,让孩子觉得“我能控制它,而不是它在控制我。”
然后我们可以一起分析,哪些情境下,孩子能管理好自己,多去重复这些做法就可以了。
我们也可以转换视角,让孩子从观察者的角度思考:“很多孩子也有你这样的困恼,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呢?你猜他们会怎么做?”人总是很擅长解决别人的问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协商的目的在于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问题的信心,而不是甩锅给父母,让他们监控自己,全权由父母替自己解决问题。
纵然父母已经有了应对这个问题的策略,也要让孩子感觉他们自己参与了决策的过程。我在告诉孩子要怎么做之后,都会加一句:“你觉得呢?这样可以吗?”
当然,这个事情还可能存在其它的版本。小姑娘希望有个人监督自己,可能是向妈妈发出求关注、求陪伴的信号,她为自己设置了一个“我管不了自己”的局,这样就能让妈妈多陪在自己身边,以缓解自己孤单的感觉。
至于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答案当然还是要从第一个步骤“充分地倾听”当中去寻找。
不要着急给答案,因为,孩子更在意的,是我们有没有真正明白他们的问题;孩子更渴望的,是他们自己找到答案的喜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