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的时候,女儿忽然冒出一句:“妈妈,我就是不爱学习怎么办呢?” 我直觉的想法是:“哎呦,不错哦,你还挺有自知之明”。 别人家娃睡前求妈妈说的是:“妈妈,再让我看会儿书吧。”她说的是“妈妈,再让我跳会儿绳吧。” 我马上还想到了一本书《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本打算安抚她一番:“不止是你,全世界小朋友都不喜欢学习。”然后再从脑科学的角度,给她讲讲人不爱学习的原因。 但假如这么一波操作下来,估计她认为自己不爱学习这个根,就扎在心里了。 所以但凡遇到孩子对自己做出评价的时刻,都需要非常慎重的回应。 “你之所以觉得自己不爱学习,是因为你只将写作业,在课堂上听课当成是学习,其实你听故事,观察动物,看视频这些都是学习啊。” 听我这么一说,女儿笑了,那笑容里甚至有了一丝“我学习,我骄傲”的味道。她心里没准想的是:看来我还是挺爱学习的好孩子啊。 我对女儿说的这番话,是心理咨询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咨询技术,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咨询流派,就是认知疗法。 具体到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女儿进行了一次认知重构。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用一句来说就是:我们的烦恼并不是事情本身造成的,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决定的。 以前上课跟学生举过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有次开车靠路边停的时候,一个站在车旁边的男人突然就把他的裤子脱下来了。 “啊~”女生们大惊失色,她们一定猜不到我当时的感受,绝非像她们这般恐慌,而是一丝窃喜:“以往只在《变态心理学》里了解过露阴癖,今天终于在现实中见到了一个,下次讲课的时候有素材了。” 著名的跨界学者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剧变》中提出:一切危机,不管原因是什么,本质上都是人的心理危机。 而心理危机中最容易被处理和改变的,应该非“认知”莫属。 也就是说,改变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看法,重新建构认知,就能完全改变这件事对一个人的影响,坏事变好事,压力变动力,危机变转机。 在和女儿分房之前,爸爸为了抢回自己的房间,总跟女儿说:“妈妈不想和你睡。” 女儿竟听进去了,有天说:“我其实并不确定妈妈是不是真的喜欢我。” 天地良心,老母亲那是用整个生命爱你啊,还要怎么喜欢? 恰巧那两天看了一本《panda math》,最后讲到熊猫和妈妈分开了。女儿对动物很了解,她说:“就是要这样的,熊猫长大了,有脾气了,要是还和妈妈待在一起就会打架受伤。” 我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马上借用这个例子搂着女儿说:“所以,妈妈不跟你睡,并不是因为不喜欢你,是训练你以后离开妈妈啊。” 顿时,女儿眼睛就亮了,“哦,这是野化训练”,这个概念一下就重新建构了她对“妈妈为什么要和自己分开睡?”的理解,不会再担心这是因为妈妈不爱自己。而是和熊猫宝宝一样,进行的野化训练。 有个快高考的女生在咨询中说:“我就是不自信,在还没有做一件事儿的时候,就一直担心自己是不是做不到,怀疑自己能力不够。” 对此她给出的证据是,想在学校的任务之外额外多做一些题,但每天总是完成不了。 我重新建构了她的观念:“你每天给自己加量,其实不是不自信,而是太自信啊!” 然后我站起身,对着她来了两个90度大鞠躬,我说你应该对自己说:“谢谢你这么看得起我。”“谢谢你这么信任我,又给我加量。” 她乐得哈哈大笑,一个不自信的魔咒就被化解了。 有个因女儿早恋,要轻生,沉迷漫画小说来咨询的家长,在了解到孩子的成长历程后,我跟这位家长说:“你应该好好感谢这个男孩儿和漫画,可以说他们是孩子的救命恩人。” 这是亲密依恋极度匮乏的孩子,为自己主动找寻的一个爱的出口。 换个视角看待那些自己眼中曾经的问题,总能让父母们重新感受到对孩子的爱,而不是责怪。 对世界的解释变了,你的感受就变了。 因体育考试违规而被扣光分数的孩子,原本家长和老师担心他们心理承受不了,但在咨询之后,我们一起重新建构了这件事的含义,孩子们甚至觉得这件事对自己的好处会持续到三年之后,五年之后。 他们说,感谢这次经历增加了自己的紧迫感,要不然自己可能对自己不是特别有要求,很容易给自己卸担子。但这个意外会警示自己要一直努力,把这丢掉的20分补回来。 有不少来咨询的家长,总是对孩子抱有很多忧虑,担心孩子太乖被人欺负,担心孩子内向交不到朋友,担心孩子太守规矩没法获得老师的重视…… 我们完全可以重新建构出另一个截然全不同的世界。就像那个我们从小熟悉的故事: 认知重构的能力,是上天送给人类的礼物。 扫码|备注年龄 无法加入请联系管理员:vivilan03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