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怕孩子想不开,都不敢教训孩子了?No,这样做,孩子主动认错、改错,还对你感激不尽

 给儿童的心理学 2022-08-24 发布于浙江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每每有孩子想不开轻生的新闻,总有人要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打不得骂不得。


爹娘们似乎只能提心吊胆地捧着、惯着,生怕说了什么不该说的刺激到孩子。或者一出事儿,就自我催眠:“健康就好,开心就好,活着就好。”仿佛只要管教孩子,就是不让孩子健康、不让孩子开心,要把孩子逼上绝路。

显然,父母做不到完全放任,也不该完全放任,正如园丁不可能什么都不做,就收获梦想中的花园。

但教训人,怎么可能你好我好大家好?教训孩子,还让孩子开开心心接受,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实并不是。

用好了这一招,你都不用多说啥,孩子就能主动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还对你感激不尽。

前几天,女儿一见我眼睛就红了,钻我怀里哭得伤心,说心里很难受。原来是语文每周一练只得了3星(满分20星)。她的同学们都说,回家妈妈一定会把你打成红屁股。

女儿说才不会,妈妈只会让我把题目都讲一遍,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正确的是什么。

我问女儿:“那你更喜欢红屁股,还是喜欢讲一遍?”

“讲一遍。”说完还幸福地望着我表白:“世界上的孩子都想要这样的妈妈,可是上天只把这个礼物给了我。

在父母眼里,孩子考砸、惹麻烦是让人生气、烦躁的事情,但对孩子来说,这正是他们经历的挫折

人在面对逆境时,一般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溯源思维,一种是反应思维。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是影响教训效果的关键点

所谓溯源思维,就是找出一件事的原因、责任人。牛奶撒了,“这是谁干的?!”这么问就是溯源思维。

而反应思维则聚焦于接下来怎么做,如何应对现在的问题,解决刚才的麻烦。孩子把牛奶打翻在桌子上,告诉他们:“拿抹布来擦干净”。这就是反应思维。

人人都喜欢问题被解决,但总不知不觉陷入溯源思维。

露营回来的路上,发现俩娃的水杯落在营地了。队友一开口便是:“我早说了不要带,大夏天谁还喝热水。”言下之意,就是怪我当初要给俩娃带水杯。

要顺着他的话说下去,难免吵起来,反应思维则能避免这些无谓的冲突。我说:“下次带不带水杯是另一个问题,我们先得想想现在怎么办?”

儿子说:“爸爸不会忘带东西,因为他根本就不管。”我知道这是儿子为我站队,但还是对他说:“爸爸管不管和你没照看好自己的水杯是两回事,先说你打算怎么办?”

反应思维会引导孩子如何应对逆境,进行持续的主动学习,自我更新。

溯源思维固着于过去,容易让人相互指责。反应思维着眼于未来,促成彼此之间包容合作

溯源思维让人感觉自己被指责、被埋怨,很容易条件反射地开启自我保护模式,哪怕我们知道自己错了,也常常无理抢三分地为自己辩护。

如果父母习惯于用“溯源思维”教训孩子,孩子也会习惯于抵触和对抗。更重要地,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不仅会将孩子塑造成不同的人,还会持续影响他们的学业和职业表现

《逆商》的作者和这个概念的提出者保罗·史托兹测量了近百万人的逆商,为几百个组织提供了相关的培训和咨询。他发现,面对逆境时,主要有这么三种人: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

放弃者是困难来临时,掉头就跑的人。扎营者是接受了挑战,但到达目的地后,安于现状的人。而攀登者爬到某个峰顶后,会继续前进,寻找更高的山峰。

这三种人中抗挫折能力最强,逆商最高的是攀登者。他们在企业中担任领导的比例也最高。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逆商和他在职场的收入、销售业绩有正向关系。在不同行业中,高逆商和低逆商的销售人员之间的业绩差异可能在90%到320%之间或者更多。

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放弃者,任何组织,也都渴望吸纳攀登者。孩子如何才能成长为一名攀登者,而不是放弃者?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说:“那些具有破坏性反应模式的人在坏事件发生时,他们极有可能会说'这会持续下去的,会毁了我的一切,这是我的错’。”

而那些认为同样的挫折所带来的影响是有限的和短暂的人,更有可能积极、乐观地应对挑战。反应思维会让人专注于解决方案,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追责,也不是找借口,而是保持冷静,专注于解决当下发生的事。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些模式是习得的,可以永久地重塑和强化。

也就是说,父母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教训孩子”,不以“谁对谁错”、“谁好谁坏”的思路问责,而是塑造孩子“我应该怎么做?”“现在最该做什么?”的思维,让他们敢于担责,学会担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