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敬瑭对契丹自称儿皇帝(石敬瑭—石重贵)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主要观点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从此使汉民族失去了长城屏障。

1

石敬瑭向契丹俯首称臣,主动割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燕云十六州。

汉民族从此失去了长城屏障。

耶律德光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燕云十六州,大喜过望。

其实在两年以前,耶律德光已经得知了后唐内部动荡的情报,虎狼之心,蠢蠢欲动。

石敬瑭的主动归附,大大加速了契丹南侵的步伐。

公元936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后晋皇帝,亲率骑兵大军五万,救援(入侵)太原,攻伐后唐。

有了契丹大军的支持,后唐不堪一击。

李从珂携玉玺自焚而亡,后唐灭亡。

石敬瑭定都开封,并按约定献上了幽云十六州。




2

后晋高祖石敬瑭,夺位虽然猥琐,但在他统治中原的六七年间,也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治道。

抚藩镇,修武备,务农桑等。

应该说石敬瑭不算脑子特别愚蠢的皇帝,能力还是有。

石敬瑭统治这几年,中原也出现了短暂的安定局面。

他的主要罪恶还是在与契丹的关系上。

石敬瑭得到中原后,仍然对于契丹百依百顺。

每年按时上供三十万匹布帛,礼节上严谨地称儿皇帝,对于契丹使节毕恭毕敬。

要说遵守契约精神,石敬瑭真算是一个典范。

但国与国之间,历来利益为先,合约只是权宜之际。

石敬瑭这时反倒“一诺千金”,真是贻笑大方。

后晋很多节度使,都耻于向契丹胡族称臣,纷纷起兵反抗,如范廷光、安重荣等。

石敬瑭死了心跟定了契丹,遇到反叛就发兵镇压,还将叛乱者的头颅献与契丹卖好。

就在皇帝这种一味卑躬屈膝的耻辱之下,各藩镇按下葫芦浮起瓢,要不拥兵自重,要不干脆起兵反叛。

在内忧外患之下,石敬瑭忧郁成疾,公元942年去世,享年五十一岁。


3

石敬瑭一共有七个儿子,但前六个儿子都已不在人世,不是夭折,就是在乱世中被杀。

石敬瑭病重时,只有幼子石重睿尚在世。

不过石重睿只是个五岁的小娃娃。

石敬瑭在病榻前,召入宰相冯道,让石重睿叩拜冯道,并把娃娃塞进冯道怀里,以明托孤之意。

但石敬瑭去世后,冯道等重臣没有遵循先皇遗训,而是改立了他的养子石重贵继位,是为后晋出帝。

以当时后晋面临的内忧外困,一个五岁的小皇帝,显然是难以为继的。

所以宰相冯道、禁军首领景延广等人,联合拥立石重贵,是符合国家利益的。

当然宫廷政变,不可能完全出于公心,必然有私人利益驱动。

以景延广为代表的禁军势力,早与养子石重贵相勾结。

即使冯道想遵循先皇遗训,恐怕也得被掌握兵权的石重贵推翻。

冯道又是天字第一号审时度势之人,自然不会为了忠君的虚名而与禁军撕破脸。

石重贵时年二十九岁,他是石敬瑭的侄子兼养子,一直跟随石敬瑭征战。

从年龄、威望上说,石重贵自然远胜五岁的小娃娃,因此得到文武两方面的支持也就不足为奇。

这里面恐怕也有大家对于石敬瑭屈身事贼的不满因素,所以也没有人愿为石敬瑭血脉尽愚忠。

石重贵上位后,一改对于契丹的恭顺态度,对耶律德光只称孙而不称臣,试图把国事家事分开,作为一种试探。

耶律德光当然不傻,立刻挥兵南下,后晋与契丹靠屈辱换来的和平局面被打破,战端又起。

石重贵也不是什么将才,但在民心所向的情况下,两次挫败契丹大规模的入侵。

这说明当时中原与胡族的实力对比,其实并不落于下风,只要中原政权能有效组织起兵力,完全可以抵抗胡族的入侵。

石重贵尚能两次挫败契丹进攻,也反衬出当年石敬瑭主动下跪的不堪。

但除了这两次抵挡契丹,值得点赞之外,石重贵的私德乃至治政,就乏善可陈,甚至堪称昏聩了。

醉生梦死,歌舞升平,大建宫室,搜刮民膏,任用奸佞。

昏聩的政局,自然挡不住国势蒸蒸日上的契丹。

所以契丹第三次大举南侵,石重贵与后晋的末日就到来了。

石重贵派杜重威为主将,北上抗敌,结果杜重威在滹沱河之战中临阵倒戈,投降契丹。

另外一名降将张彦泽作为契丹军前锋,直扑京师汴梁。

晋出帝已无法组织抵抗,欲纵火自焚未果,遂被张彦泽所俘虏。

石重贵帝位被废,之后作为俘虏,辗转被迁往黄龙府、辽阳、建州等地居住,日子过得十分屈辱。

在建州过了二十八年自耕自足的日子后,石重贵客死他乡,倒还算是得以善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