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前 这些“洋货”曾进入株洲

 八顾 2022-08-24 发布于上海

□ 朱 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洋货倾销国内,使中国民族手工业在市场竞争中屡屡败北。当时株洲市场放眼都是洋纱、洋布、洋火、洋油等外国产品。正是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输入,刺激和迫使中国有识之士急于发展自己的近代工业。虽历经数代人努力,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贫弱的工业基础和来自外国经济入侵的强势压力,中国近代工业仍在蹒跚中前行,至新中国建立前,许多工业门类仍毫无建树。

20世纪80年代,开放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各地的朋友,也迎来了各式各样的外国商品,这些外国商品在改革开放初期,一直保持强劲势头,占据相当大的中国市场,其霸主地位不可一世。聪明勤劳的中国人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用短短的40年时间,实现了中国制造走在前列、领先世界的宏伟目标。今天,中国的产品不仅主导了国内市场,甚至走遍了全球,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清同治元年至光绪三十年(1862—1904),汉口、岳阳、长沙相继开埠后,俄、美、英、德的“洋货”大量输入,绸缎、杂粮、棉花、食盐、洋纱、煤油、染料、纸张、木料、药品、砂糖、火柴、五金等为大宗,其次为油漆、肥皂、鱼虾、豆豉、牛皮纸、书籍、文具等商品。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日本和英国的商人沿袭惯例,按照《内港行轮章程》,开辟湘潭为寄货港口。光绪三十一年(1905),湘潭、常德开放为寄货港,英美烟草公司、美商美孚石油公司、英商亚细亚石油公司、德商德孚分公司、美商德士古煤油公司、德商爱礼司洋行、南易洋行、旭日洋行等深入湘潭、株洲等地设立经理处或分销处。光绪三十二年(1906),日本大量浅水船开进湘潭,并取得在湘潭航运独占地位,大量“洋纱”“洋布”运进湘潭、株洲。

五四运动中,攸县兴起抵制日货运动,爱国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到各商店检查、没收并烧毁日货。1920年以后,日本、英国的商人在株洲各商店出售阴丹士林布、细羽绩、大细缎、花直贡等洋货。因日货花色多,价格低于英货,不久就取代了英货位置。1925年、1926年,攸县、茶陵县连续开展抵制日货的运动。攸县大多数商人自动抵制日货的购进。茶陵县城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并到各家商店清缴日货,把清缴出来的鸦片和各种洋货堆积在城墙上烧毁。这次运动虽然使日货的倾销受到限制,但英、美、德货倾销有增无减。

1926年,美孚洋行、德士古洋行、英美烟草公司、美孚石油公司、亚细亚石油公司、德孚分公司、德士古煤油公司等在株洲、醴陵、攸县设立分支机构,建立经销处20余个。苏联石油公司也在攸县设立经销店——光华商店,经营煤油。1935年,英国的德号洋行组织鼓乐队来株洲镇宣传阴丹士林布,采取赊销的办法,大肆倾销,使得国产的青布遭到排挤,生产销售急剧下降,青布作坊逐渐倒闭。

到株洲解放前夕,进口的面粉、食糖、罐头、玻璃、雨衣、尼龙袜、香水、口红、打火机、手电筒、圆珠笔、香烟、巧克力等“洋货”充斥市场。可以说株洲各大中型商铺销售的货物80%以上均为洋货。

难怪解放多年后,不少株洲人口中还保留着洋油、洋火、洋碱(肥皂)、洋伞、洋灰(水泥)、洋铁皮等称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