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思想中的三个方面

 春夏秋花开花落 2022-08-24 发布于辽宁

德、礼、刑


图片

在《论语》里面,孔子讲得最多的是仁。而在另一本记录孔子思想的重要书籍《孔子家语》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思想中的其他方面,由此我们可以见识更丰富、更立体的孔子思想。

《孔子家语》是一本通过孔子家族流传下来的先秦典籍,它第一次公布于世是在三国时期。在清朝这个考据学盛行的时代,怀疑《孔子家语》是曹魏经学家王肃伪造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成了一种主流观点。但西元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中出土了一些竹简,到了西元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又发现了一批简牍,它们的内容都和《孔子家语》有关。这些证据都表明,《孔子家语》并不是王肃伪造的,在西汉初期就已经有了类似的文本在流传了。

既然我们不必怀疑《孔子家语》的真实性,那么它记载了哪些孔子思想呢?我们就来看一看。

01

图片


在《孔子家语》中,孔子思想的第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德。这个德和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的德相差并不大。很多人知道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但孔子的思想里面受老子影响的地方,容易被大家忽视。实际上孔子和老子并不是只有一面之缘,而是有多次交流。

孔子三十多岁的时候,南宫敬叔跟着孔子学习,孔子对他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他不仅明白礼乐的源头,还懂道德,可以做我的老师,我想去拜访他。”南宫敬叔就请求鲁国国君资助孔子,和孔子一起到周朝首都拜访,向老子请教。后来孔子前前后后多次前往周朝首都拜访,有一次他在周朝祖先后稷的庙中参观,看到一个金人,嘴巴上打了三个封条,背上刻了一些字。这段文字在《孔子家语》里面有全文记录: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所行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或之,我独不徙;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于此?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

仔细阅读这段铭文,大概意思是说,要言语行为谨慎,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强梁者不得其死,君子要能够守雌居下,如同江海容纳百川,君子高贵而能居人之下,就能远离伤害。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孔子读到这些言语,感触很深,让弟子们要记住这些话。这些思想,我们都能够在《道德经》里面找到,简直是浓缩版的《道德经》,肯定也是老子写作《道德经》的资源之一。那么《金人铭》的作者是谁呢?就是“黄老思想”中的“黄”——黄帝。孔子之所以认同这些观点,应该也和他跟随老子学习的经历有关吧。

孔子在《孔子家语·执辔篇》中说,五帝三王顺从天道,以德治国,不用刑法,而天下太平,不出门而教化风行于天下。孔子在《孔子家语》中还多次说,富贵而不骄,能处人之下,就能避免灾祸。处人之下,就像大地一样,万物在上面生长,而自己却不炫耀功劳。孔子读《易经》的损、益两卦后评论说,自我减损的必然会有收获,自我增加的必然会被天道减损。以上的这些思想,和老子在《道德经》中“德”的思想非常接近,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孔子思想中的“德”的方面,只是孔子把重点放在了礼上面罢了。

02

图片


我们再谈谈孔子思想中第二个重要的方面,礼。大家肯定知道,孔子重视礼,这几乎是他的招牌思想主张了。孔子从小就对礼仪有兴趣,年轻的时候就达到了很高的造诣。我们先从一个小故事说起,话说鲁国有个官员叫孟僖子,有一次他陪同鲁昭公到楚国访问,经过郑国的时候,孟僖子不懂怎么按照礼仪来让两国君主见面,到了楚国的时候,又不懂怎么用礼仪来处理外交事务。这真的是太尴尬了,孟僖子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孟僖子对自己不懂礼仪感到非常羞耻,回来以后马上开始恶补礼仪课。等他生病快去世的时候,他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托付给家臣,说:“礼仪好比是人的躯干一样,没有礼仪,人就难以在世上立足。我听说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懂圣王之学,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学习礼仪啊。”于是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仪,这时候孔子才三十岁左右。以上这个故事说的是礼仪的外交和社交功能,实际上礼仪最重要的是礼仪中包含的精神,礼仪最终是为了达到孔子所说的“仁”。《孔子家语》里面有很大的篇幅记载了孔子对礼仪的论述,在《孔子家语·礼运篇》中,孔子认为,人有七情六欲,容易产生争夺。要达到社会和谐,就必须遵循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君臣之间的各种本分。为了抑制疏导情欲,让人遵守本分,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这些都要通过礼仪来实现。

03

图片


我们再谈谈孔子思想中第三个重要的方面,刑。这也是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方面。孔子认为刑罚源于人们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必须先用礼仪来疏导人们的欲望,克制不住的,再使用刑罚。如果不从源头上用礼仪防止人们陷入刑罚,这就好比是为人民挖了个陷阱一样。由此可见,孔子并不主张取消刑罚。这是孔子在思想层面对刑罚的论述。而在实践层面,根据《孔子家语》的记载,孔子在担任大司寇期间也用过刑罚。孔子在刑罚方面的思想是不能忽视的,为什么后来韩非子学习荀子却成了法家呢?理清了这个思想传承源流,就能解除很多迷惑了。

通过《孔子家语》我们可以看到比《论语》更丰富立体的孔子思想。我们常说道家、儒家、法家,三家同源一体,孔子作为先秦中国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很明确地体现了这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