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弘是一位水墨艺术顽强的实践者,从事水墨画学习研究创作三十几个春秋,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思潮中长大。 他曾经带着助理走访了547个边关古堡,临摹写生两千多幅水墨画稿,他的水墨艺术也是在这不停地行走中得以延伸和扩展,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面貌。 张明弘:1971年生于山东省济南章丘市。现任教于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水墨研究所会员,长城学会研究员,渤海大学山水研究所副所长,渤海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章丘国画院院长。 张明弘-寻根·长城 项目于2014年6月自明长城最东端的辽宁丹东虎山出发,行程已七万多公里,现于2018年8月22日抵达了甘肃嘉峪关市,结束了明长城北线的考察,完成了整个行程计划的三分之二。走进长城历史,考察长城现状,梳理长城文化,践行长城精神。团队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陕西、宁夏、甘肃九个省市,沿着长城在外持续行走四年有余。访问了280余个古村落,收集图片和视频资料超过8000G,剪辑独立纪录片22个。 张明弘-寻根长城 微信公众号开通三年来粉丝达4万余人;《北京城市信报》《北京晚报》《南方周末》《中国书画报》《永康日报》对项目进行过专版报道;乐途旅游网年浏览量60万人次;在中共北京市委党校、CC讲坛、青岛观照艺术空间、长城小站进行了专题讲座;与八达岭古长城、腾讯新闻合作进行长城文化直播在线人数逾10万人;我们以摄像、文字、绘画、纪录片等方式记录着长城沿线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来感受不一样的中国长城文化。 绘画于画家张明弘而言,是个人情感的外化及本能灵性的流露,他在挥笔施墨间将个人内在情感及意蕴抒于纸上,画中情景及人物均是张明弘深思熟虑后的笔墨落成。比起显眼的视觉特征,更引人深思的是画面中所融括的关于人性和自然的冲突及演变,在特定的画境中,让人感知到画家对宇宙的追问及对生命的体悟。 对外在视觉符号的千锤百炼,归根结底也是为画者内在精神的表达所服务。张明弘对正在消逝的农耕文明感到惋惜,作为画家,他以画笔记录着大山深处火红的日子,他在画里讲故事、讲民俗,《火红的日子》系列画作如此诞生。 张明弘用画笔尽情描绘着大山之美、人情之淳、民风之朴。翻开《火红的日子》系列画卷,大山深处的老屋舍、老方言、老风俗等乡村百态扑面而来,场面鲜活而温暖,质朴而感人。 张明弘自觉担起文化传承之责任,将传统的、民俗的文化基因契入画中,这既是其《火红的日子》系列画作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其思想表达的视觉符号。我们从画中不仅捕获到了视觉美感,而且更能从中了解到过去的风俗人情,张明中笔下的画作不仅是单纯的艺术创作,更是记录乡村历史的重要文化载体。 张明弘认为绘画是“很纯粹的个人心化的情感和本能的不自觉的灵性的流露”,绘画题材技巧,只是艺术家情感的宣泄方式和方法而已,在这里风格不再是追求而是一种自觉的形式,看张明弘的画没有技巧的僵化和题材的限制,张明弘用自己独特感觉触摸着自然和社会,从而形成了其画风的多变和幽远。 张明弘的作品用最简单和最纯化的语言表现技巧,描述着人性和自然的冲突与演化,提示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某种特殊心境、幸福感、厌倦感和悲凉感张明弘不断的对自然和宇宙追问,感悟生命的意义。禅宗思想,老庄哲学及道家思想、深刻影响着他,不断深化他的心灵,作品变得异样的原始、单纯和净化,这样不可避免地要而对一种失去传统线条的缺憾,张明弘认为不勇敢地舍去就不会得到。 真诚的悲怆与勇敢的面对才能超越自己的误区,自己的沧桑与心灵的净化使艺术的生命走向涅盘。作为艺术有其统一性和个别性,而绘画的个别性正是在群体性的压力下成长起来的,张明弘对艺术的真诚和大方的气质,敢于取舍,大胆扬弃,不拘小节,使其艺术的表现更加自在、纯化,这在《涉岵?晚云》、《涉岵?报喜》等作品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我们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看出他不但长于直觉的感悟,也长于理性思维,一个人就是一个完整自足的世界,张明弘以没骨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他对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扬,他有敏锐的直觉和丰富的情感,像一团气一样幻进梦境,所以他和他的绘画作品有着心灵的契合。 |
|
来自: 半山记 > 《扇面参考册页图库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