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课手记2:细品老王的三句话

 词语寄居者 2022-08-25 发布于浙江


俭省文字背后的惊心动魄:老王的三句话

胡腾华

《老王》是当代文学家杨绛于1984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作者也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不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整篇文章只有1800字不到,虽简短却十分有力度。

备课时再三读来,慢慢体会到杨绛极度俭省文字背后却有惊心动魄的人生波澜和生命隐忍。现在笔者试着从老王的三句话窥探这背后的时代滋味和人际互动的幽微。

文章中老王只直接说了三句话,分别是:(1)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2)他只说:“我不吃。”(3)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先看第一句,“你还有钱吗?”这是老王在知道杨绛夫妇处境艰难的情况下出于关心而说的。那时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钱钟书“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这种极度控制的文字是作者隐忍不发的表现,完全遮蔽了他们夫妇在文革中遭受的种种不幸和虐待。老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杨绛一定要给钱时,他“哑着嗓子”悄悄问,可见老王深知作者有着文人的风骨,所以有意识地维护她的尊严。作为一个社会最底层的“活命”的小人物,自己饱尝生活的艰辛,无亲人、无家庭、无单位,身体残疾、被人侮辱,这样的人本应得到社会的关怀和照顾,可是却对杨绛一家关心备至,足见他善良的真诚。简单的一句话,彰显出被压迫的小人物的人性光辉。

第二句话,“我不吃。”是在老王给杨绛送来了香油鸡蛋后,面对对方的提问“都给我们吃吗?”的回答。这一句“我不吃”,省略了太多,老王本来应该有许多话要说的,他明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在临终前来感谢杨绛,可是杨绛竟然这么吃惊、一脸“强笑”,要说的那些话就被生生咽了回去。文章留下了“空框结构”,等待读者来填补。那我们就尝试补充出几种可能性。第一种,“我吃不下”,因为老王那时已经病入膏肓,消化功能一定很差,没口味,不想吃。第二种,“我不能吃”,老王想把这最好的东西送给曾帮助自己、给予自己温暖的杨绛,要当做礼物不能吃。第三种,“我不舍得吃”,这最好的香油和鸡蛋是老王积攒许久,用汗水换来的,对他来说弥足珍贵,怎么舍得吃?

如果课堂能引领学生进行这样的填补想象,不仅可以看见老王内心的波澜,也可以体会杨绛文笔的俭省和隐含的张力。

第三句话,“我不是要钱。”那么我们就要问了,“老王到底要什么?”细细想来,老王不要钱,他是来要一个安慰,是来完成临终前的遗愿,是来看望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作为亲人的杨绛先生。我们回覆一下当时的情景,老王一个将死之人,他最后的愿望是什么,他未了的心愿是什么,是表达对作者的感恩。于是,他提着香油鸡蛋来了,他扶着病体来了,他可能想象杨绛会怎样热情接待他,请他进屋,请他喝茶,然后拉拉家常,问问病情,得到这人世间最后的关怀。可是,眼前的现实是什么,是杨绛的“强笑”,是转身进屋拿钱!一霎时,老王明白了,他最后的愿望落空了,徒留一脸落寞,一声长叹!但他说不出来,也绝不轻易表现出来,只好“滞笨”“直僵僵”地离去,回去这一路该是怎样的漫长和煎熬!这样的文字细品,怎能不让人唏嘘感叹,心情怎能平复?

杨绛的文字值得一品再品,如果静下心来,你一定会惊叹于文字背后的风起云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