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4年,云南农民挖到500多斤“金房子”,专家赶来研究了50多年

 疯癫史鉴 2022-08-25 发布于河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上,勤劳善良的中华儿女,创造了无比灿烂的华夏文明。

因为时代的不断变迁,很多东西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依旧能够通过考古研究,还原曾经的历史,感受先人的智慧,领略千百年前的风采。

一、云南农民寻宝,挖到“金房子”,

1964年,几位云南农民挖到了一座“金房子”,总重量高达500多斤。它究竟是何来历?考古专家赶到现场后,以这个“金房子”为核心,对该地区进行研究。

这个研究持续了50多年,时至今日仍有很多还没有得到合理解释的未解之谜。

这个“金房子”出土的位置,是我国云南祥云县刘厂镇大波那村,不少人认为,它是可以跟司母戊鼎相提并论的重器。

对“金房子”进行挖掘的人,叫李万银,他是一个泥水匠,曾在当地的采石场工作过一段时间。

早在1963年的时候,李万银就在那个地区发现了一些东西,当时他因为忙着挣工分,没有仔细研究。

后来,采石场的工作结束了,李万银想起了那个东西,于是找了4个人一起去挖掘。

刚开始时,他们只是对土里的东西有些好奇,想知道地下到底是啥东西,挖了一段时间,他们在地下挖出了一截黑色的木头。

参与挖掘工作的5人团队中,有个姓赵的木匠,他一看这个东西就觉得不一般。仔细研究后,赵木匠发现,这东西很可能是已经绝迹的“乌木”。

这种木材价值很大,很容易就能卖出高价。知道木头的材质后,5人干劲更大了,热火朝天地继续挖。

大家一边挖,一边感慨说,这东西要是削成筷子,肯定是黑漆漆的,都不用上漆了。赵木匠打趣说,做成筷子太浪费了,还不如让我拿去做推刨。

一群人说归说,手里的动作,一点都没放慢。又挖了一段时间,5人惊喜地发现,地底下的木头不止一个。

5人越挖越激动,很快就挖出了四根方木,用工具撬开后,下面是一滩浑浊不堪的水,看不清里面是啥东西。

又挖了一阵,李万银惊讶地发现,他们挖出来的东西,居然是个古墓。

多年以后,李万银回忆那段历史时,还是有些后怕地念叨说:妈呀,倒霉了!唉!相当悲观,那个时候。

李万银用锄头从棺椁里捞东西时,最先捞出来的东西,是“两个圈圈,像镯头”,因为年代过于久远,他拿在手上,稍微用力一捏就碎了。

又打捞了一下,李万银直接捞出了一根大骨头。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个东西,李万银等人才意识到,他们不小心挖到了古墓。

从古至今,人们对死亡一直很忌讳,都不愿意跟墓葬扯上关系。李万银等人平时路过坟地时,都是加快脚步迅速离开,生怕自己走得慢一些,会沾染什么怪东西。

但是这一次,李万银等人却没有逃避。因为已经挖了一大半,李万银等人明知道下面是个墓,还是决定硬着头皮挖下去。

毕竟,他们已经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真要是放弃,之前的努力,可就彻底白费了。

被他们挖出来的东西,是个有些锈迹的“大房子”,隐约透着金属的光泽。

李万银等人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是啥来历,只是本能地觉得,这个东西不一般,于是凑上前去,拿着工具敲击了几下,东西很结实,还响起了金属撞击的声音。

李万银等人挖出的“大房子”,准确来说是个铜棺,这个东西由7块铜板组成,采用的是榫卯结构。

李万银等人想办法将铜棺拆解开,还从别人家里借来了小推车,把铜板都推到了河边,经过清洗后,铜板上的泥泞,逐渐被5人清理干净。

铜板的金属光泽,也因此变得更加明显。看着这些沉甸甸的铜板,李万银5人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那时候,农村百姓还没有文物的概念,村里人知道李万银等人挖到那么多铜板后,觉得他们是发财了,都对他们非常羡慕。

按照当时的物价,一斤铜器送到供销社售卖的话,可以得到一块多人民币。李万银等人挖出的铜棺,总重量是257公斤,相当于500多斤。

真要是卖掉的话,至少可以得到500多块钱。在那个消费水平很低的年代,吃顿比较丰盛的饭菜,只需要几块钱。对大多数人来说,500块钱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李万银5人就算是拿去平分,也能迅速改善家里的生活。

退一步来说,他们就算是不卖铜板,也可以熔炼成铜锅或是铜盆,能放在家里用很多年。

因为没有想好该怎么处理这些铜板,李万银等人商量了一下,把铜板放到了李信昌家里。除了铜棺之外,里面还有一大堆东西,这些器物也被放到了李信昌家里。

二、专家到来,铜棺墓葬引人瞩目

不久之后,村干部知道了李万银等人的事情,不仅派人封锁了挖掘现场,还把这个事情上报到了县里,最后甚至惊动了省领导。

省里的领导认为,李万银等人挖出来的铜棺,很有可能是个古墓,是必须保护的古董文物,立刻安排考古部门的专家去现场核实情况。

专家赶来后,迅速带走了铜板,从铜棺里发现的东西,也被专家带走了。

眼看着即将到手的财富突然飞了,李万银等人的心里都很难受,他们越想越憋屈,甚至找到了村干部抗议。李信昌的老母亲,也因为这事闹起了情绪。村里的公社领导,好说歹说才安抚了几人的情绪。

在这之后,专家把铜棺送到了村大队部进行展览,还专门安排了民兵负责看守工作。

曾在祥云地区当过小学教师的熊树藩先生,多年以后回忆说,那时候,他正在学校上课,听说铜棺的事情后,就过去看了看。

说到这里时,熊树藩先生还忍不住有些两眼发光,满是唏嘘地感慨说:那东西可真不简单,两千年前的东西,居然就那么出土了。

曾负责接收铜棺的文化馆员张晶,说起当年的事情时,也是感慨万千。他回忆说,铜棺展览时,真是太热闹了,各地民众和干部,都跑来参观,有一天甚至都把围杆给挤断了。

可想而知,当年的场景,有多么令人震撼。那么,这个铜棺到底有啥神奇呢,为什么会引来这么多参观者?

除了年代久远之外,这个铜棺确实有很多令人啧啧称奇的地方。组成铜棺的7块铜板,都是单独浇铸成的。

整个铜棺,长2米,宽0.62米,高0.64米,厚1.2厘米,总重量大约是257公斤。

铜棺的外壁两侧,布满了回纹图案,铜棺的外表,铸有鹰、燕、虎、豹、猪、鹤等图案。铜棺的盖子,是两块组合成人字形的盖板,盖在棺上呈屋脊状。棺底四端各有支角,将棺体撑离地面。

文物专家对铜棺进行研究时曾评价说,铜棺的青铜板,使用了很复杂的铸造工艺,上面的纹路图案细致精美,制作图案的匠人,应该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此外,铜棺的墓坑也很讲究,它是一个呈长方形的竖井,用碳化处理过的巨大方木叠架支砌成椁室。

这种方木叠架的缝隙里,用了白泥进行淤塞处理。木椁的底部,还放了不少木炭、石灰。这些东西都是吸湿材料,可以让铜棺长期保持密封状态,能有效防止氧化。

正因如此,铜棺里的很多东西,都保存得相当完整,没有因为岁月的腐蚀,出现太大的破损。

按照专家的说法,云南村民在大波那村挖到的青铜棺,应该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棺椁,它的拼接方式,就算是放在整个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有不少专家甚至认为,大波那青铜棺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铜棺,有着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大波那青铜棺里的陪葬品,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根豹头铜杖,这是象征墓主身份和权力的重要物品。

此外,还有许多造型精致的青铜器。比如生产类的铜锄、铜锛、铜镰等,还有乐器类的铜钟、铜鼓、铜葫芦笙等。

尤其是大波那铜棺墓出土的铜葫芦笙,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出土葫芦笙,它的重见天日,对专家的后续研究,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大波那铜棺墓出土的铜鼓,也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早已扩散到东南亚各国的铜鼓文化,应该是起源于我国的云南,这也是一个足以改变历史认知的重大发现。

在不断挖掘的过程中,考古专家在大波那铜棺墓所在的区域,陆续挖出了大量珍贵文物,并且把它们保护了起来。

三、墓主身份研究,至今仍有未解之谜

既然大波那铜棺墓有那么多陪葬品,它的主人,到底是谁呢?按照古代的规矩,能拥有这么多陪葬品的,基本上都是有权有势的王公贵族。

大波那铜棺出土没多久,云南省博物馆工作队就对外发布了一份报告。在这份报告里,工作队声称,青铜棺诞生的年代,最早不超过西汉中期。

报告公开后,云南省博物馆工作队的结论,得到了一部分学者的认可,但是也遭到了很多批评。

1977年,中科院专门派人对大波那铜棺所在的区域进行取样分析,用碳14法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这个墓葬距今大约是2350年,误差大约是75年。

2007年,北大又采用了更加先进的仪器,对木椁进行碳十四测定,得出的结论是,大波那铜棺墓葬距今大约是2425年,上下误差不超过55年。

从两组数据来看,大波那铜棺墓葬,应该是战国早中期的东西,确实比云南省博物馆工作队预估的西汉中期早了许多。

从墓葬的陪葬规格来看,墓主的身份比较好推测,他应该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王侯。

因为按照战国时代的传统,只有王者级别的贵族,才能在死后拥有如此规格的墓葬。那么,埋葬在大波那村的墓葬,到底是谁建立的呢?

考古学家为此讨论了许久,至今还有很多争议。有学者认为,大波那墓葬的墓主,应该是“昆明人”。也有学者认为,大波那墓葬的主人,应该是滇人文化接近的“靡莫之属”。

有关大波那墓葬的争论,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中,里面有关于“靡莫之属”的记载。

历史上的“靡莫之属”,有着很明显的文化特征,古文中的记载是“魋结,耕田,有邑聚”。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靡莫之属”头发绾在头顶,插一根锥子盘起,依靠农耕维持生活,居住空间相对固定。

司马迁撰写《西南夷列传》时,汉武帝已经基本掌控了云南,朝廷甚至还是这里设立了郡县。因此,司马迁留下的记录,可信度比较高,是很多学者愿意相信的重要证据。

可是从考古现场来看,云南地区不是只有游牧,也不是只有定居,而是两者混合,跟司马迁当初的记录有些不符。因此,大波那墓主的身份,还存在一些争议。

为了彻底弄清楚大波那墓葬的谜题,考古专家对该地区进行了更加全面的挖掘和研究,结果还真有了新的发现。

四、大波那古墓群,挖出蓝色遗骨

1977年,考古专家对大波那村进行挖掘时,在距离铜棺墓葬1.5公里的地方,又发现了一座古墓。

考古专家怀着期待的心情,对古墓进行保护性挖掘后,在古墓中陆续出土了40多件青铜器物。

2008年,考古专家在距离1997年考古遗址仅20米左右的地方,又发现了一个古墓。

考古专家赶到现场时,这个古墓已经有了被盗的痕迹,考古专家赶到现场后,立刻进行保护性挖掘,最终只是找出了土铜杖首、陶器等5件葬品。

接连几次发现古墓,让大波那村多了几分神秘的色彩。2013年,有关部门启动了一个古墓群大面积勘探计划。2014年,考古部门开始行动,对该地区进行大规模挖掘。

这次考古挖掘,范围大约是5万平方米,基本探明了整个西区的范围和遗址分布情况。在这个区域,考古专家陆续发现了很多与铜棺同一时期的墓葬遗址。

部分遗址因为保存环境较为特殊,仍在地底下沉眠,没有被考古专家挖掘出来。

东区的情况,跟西区有些相似。考古专家在东区发现了两个大型墓地,二者相距大约300米,其面积均有7000平方米。

掌握古墓分布位置后,考古专家对其中1000平方米进行挖掘。这次考古挖掘工作进行的很顺利,考古专家很快就挖出了330多件古代器物,有土陶材质的,也有铜器,甚至还有石器。

后来,考古专家发掘了850平方米,这一次考古专家发现的东西更多,先后找到了25座古墓。其中,有6座属于大型古墓,其墓坑长度都在6米以上。

在这些古墓中,考古专家挖出了一具独木棺,这个东西重达2吨,考古专家对它进行挖掘时,动用了大量人力和物力。

此外,还有一个更加诡异的现象,考古专家在这些古墓中,发现了蓝色的遗骨。

最先发现这种遗骨的人,是一名考古队员,他看到这个东西后被吓了一跳,立刻把经验丰富的专家找来调查情况。

专家来到现场后,在同事们的帮助下,进了墓坑,里面坑坑洼洼,到处都是骨头,甚至连下脚的地方都很难找到。

在此之前,考古专家只发现过几块残存的骨头和牙齿,很少发现如此多的遗骨。因此,考古专家看到这些的后很激动。

对考古专家来说,墓中残留的东西越多,代表线索也就越多,他们可以通过墓中残留的线索,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为后续的考古研究打下基础。

考古专家发现的这些遗骨,都沾染着一些蓝色的物质。考古专家认为,这些蓝色物质可能跟遗骨当年的死亡原因有一些关系,于是拿了一些遗骨样本,送去实验室进行分析。

经过鉴定和分析,这些遗骨的主人,去世年龄大概是20到25岁,算是青壮年。其中,大部分是男子,少部分是女子。

遗骨上的蓝色物质,并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而是一种名为磷酸亚铁的矿物质。

考古专家认为,这些遗骨上的颜色,应该是死后加上的,可能是当初的一种丧葬文化。墓坑里之所以有那么多遗骨,可能是因为这是个合葬群。

学术上把这种合葬方式称为二次葬,这些当年为何而死?考古专家的研究,因为线索相对稀少,没有查出事情的真相,所以这也算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未解之谜。

有人猜测说,合葬群里的遗骨,可能跟地位崇高的墓主是族属关系。也有人猜测说,被放入合葬群里的遗骨,可能只是一些被迫殉葬的可怜人。

从最开始挖掘大波那古墓到现在,已经过去了50多年。曾参与考古工作的专家们,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大波那古墓的谜团,依旧没有完全解决。

对大多数考古专家来说,这个地方仍是一个充满谜团的特殊区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

那么,李万银等人当年挖出来的铜棺,后来变成了啥样?之前我们已经提到,这个铜棺价值巨大,是个不容忽视的古董文物。

因为价值极高的缘故,大波那铜棺公开展览后,辗转去了云南省博物馆,还成了馆里的镇馆之宝。

五、铜棺成国宝,大波那村民引以为傲

1984年,大波那铜棺远渡重洋,去了日本和欧洲等地进行巡回展览,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大波那铜棺吸引了无数国际友人,为滇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多数参观大波那铜棺的人,都会被它深深震撼。如今的人,很难想象出来,在科学技术那么落后的战国时期,古人是如何造出铜棺的,上面的精细花纹,又是怎么造出来的?

大波那村的村民李毓相,曾是李万银挖掘小组中的一员。在50多年前,就是他跟李万银等人把大波那铜棺挖了出来。

那时候,李毓相的想法很单纯,只是觉得自己挖出了一个比较值钱的东西。过了很多年,他才逐渐意识到,他们当年挖出的东西是个国宝。

李毓相曾数次庆幸地感慨说,还好村干部当年及时发现,拦住了他们。要是没人管的话,他们说不定真的会把铜棺卖掉,或是熔炼重铸。

每次想到自己差点弄坏了古董文物,李毓相心里都会涌出一些愧疚。李毓相曾唏嘘不已地说道,当年挖出铜棺后,他就再也没有看过铜棺一眼。后来,他一直想去再看看铜棺,结果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能实现心愿。

50多年的岁月变迁,把李毓相变成了一个连走路都需要用拐杖的孱弱老人。他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找机会去一趟博物馆,亲眼看看铜棺。

大波那铜棺的出土,是一个偶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让世人再次见证了曾经的历史,也为我国古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证据。

如今,大波那铜棺仍在省博物馆里躺着,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曾经的历史。

各地的游客,因为对战国文化感兴趣,经常去云南省博物馆参观,近距离观摩大波那铜棺上的细节,感受千百年历史带来的厚重感。

祥云县大波那村的百姓,也一直觉得,闻名全国的大波那铜棺,是值得他们骄傲和铭记的历史代表。每次谈起大波那铜棺的事情,村民们都会显得格外激动。

有些人说到兴起时,甚至还会拿出自己在几十年前拍摄的铜棺参观照片,让大家看看当年的场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古专家肯定能在祥云县大波那村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甚至有可能挖出一些可以改变历史认知的特殊宝物。具体会出现什么,还得交给时间去验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