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孜别克族是中亚地区最大的民族,全球约有3000万人。 而乌孜别克语也是使用人数第二多的突厥语分支(第一是土耳其语)。 但这样一个庞大的民族在二十世纪之前甚至还都不存在。 他们的世居之地也先后被波斯人、希腊人、突厥人、蒙古人、阿拉伯人、契丹人,甚至还有我大唐人所占据。 但这些人来了又走,最后还留在决赛圈里的赢家确是…… 我们今天民族史的主角,乌孜别克族。 ![]() 汉武帝时期的张掖郡下面有一个县叫昭武县,也就是今天甘肃省张掖市的临泽县。 (“张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武帝太初元年开。 …… 昭武,莽曰渠武。”——《汉书》·地理志下 班固(东汉 )) ![]() 起初这个地方是月氏人的地盘(防杠:读yue不读rou,做过好几期读音的视频了),后来匈奴人打来了,他们就被迫远迁,翻过了帕米尔高原来到了中亚地区,陆续建立了九个小国。 (“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然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其国。支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 安国…王姓昭武…… 钹汗国…王姓昭武…… 米国…王姓昭武…… 史国…王姓昭武…… 何国…王姓昭武…… 乌那曷国…王姓昭武…… 穆国…王姓昭武…… 漕国…王姓昭武……”——《隋书》·卷八十三 魏征(唐)) 这就是“昭武九姓”。 唐朝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很可能就都来自这昭武九姓的其中两个。 昭武九姓还有一个我们更熟悉的名字,粟特人。 而这些粟特人,就是有记录以来,最早生活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地区的人。 ![]() 不过他们可不是乌孜别克族的直系祖先。 事实上粟特人并没有形成过统一的帝国,又因为站在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上,自然也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粟特人先后被波斯人(阿契美尼德王朝、萨珊王朝)、希腊人(亚历山大大帝)、嚈yàn哒dā人(可能是匈人、月氏人或车师人)、突厥人、唐朝,以及阿拉伯人(大食)所征服。 ![]()
被喀喇汗国征服后,粟特地区开始了突厥化。 粟特人的文化和宗教都已经名存实亡,语言也从印欧语系的粟特语变成了突厥语系下的某种突厥语。 ![]() 大约在公元1134年,辽国重臣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政权征服了这里,河中地区再一次短暂的接触到了中原文化。 直到蒙古帝国崛起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雏形才正式出现了。 ![]() 1219年-1221年成吉思汗发动了第一次西征,河中地区的西辽和花拉子模灭亡。 残酷的屠城让河中地区原住人口大幅锐减。 成吉思汗死后,这里被其子孙所建立的察合台汗国与钦察汗国(金帐汗国)瓜分。 今天的乌兹别克语就脱胎于察合台语。 ![]() 而钦察汗国则在月即别汗时期完成了伊斯兰化,东欧地区的蒙古人也彻底突厥化了。 此时的“乌兹别克”概念正式出现,月即别汗(《元史》中叫法)也被称作乌兹别克汗。 到了1428年,成吉思汗长子术赤一脉的阿布海儿建立了乌兹别克汗国(阿布海儿汗国)。 阿布海儿死后,他的孙子昔班尼赶走了蒙古人的另一个分支帖木儿帝国在中亚的统治,建立了布哈拉汗国,将“乌兹别克人”带到了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 ![]() 所以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地区的人可能包括几个部分,既有最早的如粟特人在内的中亚原住民,也有如突厥、蒙古这样的后来征服者,还有昔班尼带来的钦察汗国分支“乌兹别克人”。 至于族名,其实“乌兹别克”这个名字直到近代,仍然很少被作为族名使用,一般该族的人都更习惯称呼地名,比如撒马尔罕人、费尔干纳人、布哈拉人等等。 直到1934年,在“新疆王”盛世才的主持下,才正式确定了“乌孜别克”这个族名。 ![]() 最后说个小细节。 如果称呼国内同胞,要用孜孜不倦的孜,如果是称呼国外就要用兹事体大的兹。 参考文献: 《国内乌孜别克族研究概述》 熊坤新/张少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