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
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
陈增爱
1970年以前,淋巴瘤不到脑内肿瘤的1%,随着艾滋
病的流行,移植病人的增加,免疫功能受损,淋巴瘤
发病率大大增加。一些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也
易发生淋巴瘤。
脑原发性淋巴瘤(PCNSL)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之外体
内各处均无淋巴瘤而只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
否则属继发性淋巴瘤
继发性与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相似,常伴
随脑膜侵犯,原发性脑膜受累较少见。
脑内既无淋巴循环,又无淋巴组织聚集
在脑原发性淋巴瘤的发生上目前有两种看法:
– 一种认为在某些致病因素所致的感染和炎症过程中,非肿瘤
的反应性淋巴细胞聚集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后转变为肿瘤细
胞。
– 另一种认为淋巴结或结外的B淋巴细胞被激活而增生,继而
转变为肿瘤细胞,随血液转移、聚集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后
在某一部位形成肿瘤。
占颅内肿瘤的2%,占颅内原发肿瘤的7-15%,2%的艾滋病病人
伴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不经治疗淋巴瘤患者可以存活1-3月。经治疗,非艾滋病平均
存活时间为18月,艾滋病病人为2.6个月。
高发年龄为40-60。
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与肿瘤的位置有关。包括局限性神经症功
能损害,先天性发育异常,或者癫痫。
由于恶性淋巴瘤对放疗、化疗敏感,因此术前影像诊断具有重要
临床意义。
98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非Hodgkin氏B细胞肿瘤。T细胞罕
见;
90 %在幕上,局限性多于浸润性。20 %~25 %为多发病变
肿瘤多位于皮层下或者室管膜下白质,以及纹状体。胼胝体常常
受累,累及双侧半球时呈现蝴蝶征。
镜下病理:以血管为中心,环绕、浸润血管及血管周围间隙。
继发性淋巴瘤可以通过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在脑实质内部,病变
不规则,顺着血管周围间隙延伸。常累及脊髓。
艾滋病和其它免疫损害性疾病淋巴瘤常为多发结节,伴中心坏死。
影像表现
部位:多位于丘脑、基底核、胼胝体、侧脑室旁白质
区,为单发或多发的实性肿块,很少有出血、坏死或
钙化,偶见有囊变。
CT表现:
– 典型:局灶性结节状等或略低密度影(细胞密度增大),边界不清,
少量的血管源性水肿。
– 增强常见 中度均匀强化;
– 少见 环状强化
– 罕见 不强化(浸润性,与白质脑病相仿。
在艾滋病病人等免疫功能损害情况下,由于病变中心
坏死,增强表现为环状强化,为厚环且存在结节。
淋巴瘤不发生钙化,除非病人曾经进行放疗。
极少发生瘤内出血。
有时候可以看见明显强化,增厚的室管膜。
其它免疫损害性疾病,例如弓形体病,隐球菌病,转移,
脓肿也可以出现与淋巴瘤相类似的环状强化。临床资
料对于诊断非常重要。
MRI是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显示为1个或者多个边界
不清的肿块,位于脑实质深部。
典型表现为T1WI上等或者稍高,T2WI表现为等到稍
高的结节或者肿块;增强病变均匀明显强化。
免疫损害病人可见环状强化。
周围无或者很少血管源性水肿。
定位:
– 淋巴瘤常常位于脑表面或近中线部位(血管入脑的部位);主要位于
深部脑白质、胼胝体、基底节及丘脑,累及软脑膜和室管膜者并不少
见, 但仅发生于脑室内者罕见。
定性:
– 增强扫描见淋巴瘤多为 “握拳”样增强或“团块”样增强;“尖角
征”和 “缺口征”
– 肿瘤的占位程度与肿瘤大小不成比例,与胶质母细胞瘤和转移瘤比
相对较轻;
– 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淋巴瘤时,肿瘤内囊变坏死少见。
病变可以越过中线,呈现蝴蝶征,累及双侧大脑半球。
30%的病人可以累及柔脑膜(继发性淋巴瘤,脑膜受
累)
有强化的血管周围间隙的受累(需与结节病和结核鉴
别)
累及胼胝体 (需与胶质瘤和转移瘤鉴别)
可见室管膜强化 (肺癌乳腺癌的转移,间变性胶质瘤
鉴别)。
“握拳”
样
“缺口征”
原发性淋巴瘤。强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