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自 沈泓 所著《钱币里的中国》 顺治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公元1644年,福临在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顺治,成为清世祖。顺治在位一共18年,在北京设铸钱局铸钱,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钱局,并铸“顺治通宝”。为了稳定经济,顺治朝前后进行了5次改制,最终取得成功,确立了清代的货币体系。随着5次改制而产生的五种形式的顺治通宝闻名于世,这就是在钱币界享有盛誉的“顺治五式”。 这五式的面文“顺治通宝”皆楷书,区别在钱背,按照背文可分为五种:光背式、纪局单字式、纪局单字加一厘式、纪局满文式、纪局满汉文式。 顺治三式:一厘钱 又名顺治“一厘”式,是继顺治一式、二式之后铸造的第三类顺治钱形式。“一厘”二字取折银一厘之意(一千厘准银一两),可直接与官银兑换,故称其为计银一厘式。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各省、镇钱局停铸单字记局钱,开铸顺治背一厘钱。顺治背一厘钱每文重一钱二分五厘,较背单字钱制作精好,背文由穿右一本省记局汉字与穿左“一厘”组成。 据史料记载,顺治一厘式共有19局开铸,分别有:户一厘、工一厘、蓟一厘、宣一厘、云一厘(密云局)、东一厘、临一厘、原一厘、阳一厘、陕一厘、同一厘、河一厘、浙一厘、宁一厘、昌一厘、江一厘、福一厘、云一厘(云南省局)、荆一厘。除荆一厘和云一厘(密云局)未见实物外,其余各局铸币均不难见到。各局版式基本固定,变化不大,这说明清代铸币体系正进一步趋于完善与统一,同时也说明到了顺治中、后期清政府的中央集权逐步加深,南方的割据势力进一步被削弱了。 顺治四式:纪局满文宝泉宝源钱 一厘钱行用后,不久即下令罢铸,据《清史稿》述:“专任宝泉、宝源精造,一钱四分重,钱幕用满文。”满文宝泉宝源钱有小平、折二两种,今见以小平为最多,折二宝泉铸工好,被钱币界称之为“近古罕比”,极为珍罕。满文钱面文为“顺治通宝”汉文,背文则用新满文,穿左右满文为“宝泉”或“宝源”,规定每钱重一钱二分,顺治十四年停外省铸钱,仅在北京铸行。 顺治五式:纪局满汉文钱 满汉文钱面文“顺治通宝”汉文,背文纪局名改为穿左为满文钱局名,穿右为汉文钱局名。顺治十七年,户部商议决定重开各省钱局,除宝泉、宝源两局所铸制钱仍为满文钱局外,其他各省钱局所铸钱背文都为满汉文钱,共有12局:临、宁、原、宣、同、江、东、河、蓟、昌、浙、陕。此种钱式制作较好,铸量最多,存世也较多。除同、宁、蓟、昌、东、江、河、临、宣、原、浙、陕为常见外,其余均比较少见。 除上述五种钱外,还有一些其他版式,如钱背星纹、“东”一厘穿上下河较少见的部颁样钱、折十钱及内廷大钱,这些钱已经是“日少一日,几将绝迹”了。顺治通宝满文宝泉式,背文变化只是小异,其面文多数为小通或大通两大类版别。在大通版别重,四式顺治钱重发现有“川”下带点的特殊版别钱,其背文变化不多,有顺字川部下方三个离川小方点、三个接川小圆点、从左至右不同大小的接川小点,收藏家和专家对此众说纷纭,成为钱币之谜。有专家分析,顺治钱多方位的星点变化,只围绕一个主体展开,在不失此类钱文整体结构和书风的前提下,增加不同的星或点,殆为同一时期同一匠人同一工艺,为了区分炉别炉次,便于入库和发行,有意在雕刻母钱时,先后做出的不同记号,俗称录记。 顺治钱奠定了清代钱币基础,为嗣后各代所沿袭。顺治的制钱制度,尤其是宝泉、宝源式,满、汉文式,更成为以后清代钱币的不二法式,影响极为深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