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窑新探索——即将揭开的千年谜团

 瑞德阁楼 2022-08-28 发布于河南
 

作者:汤育智

【摘要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的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御窑。明代曹昭撰写的《格古要论》卷七“古窑器论”之柴窑条:“出北地。世传盯世宗时烧者,故谓为'柴窰’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①。世宗姓柴,故名。柴窑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底部粗土黄色。然而柴窑只烧制了短短数年便销声匿迹,成为中国古陶瓷千年之谜。

【关键词】柴窑  产地  特征  探讨

一.柴窑产地谜团

明朝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1585-1645年)在《长物志》中记载:“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闻其制: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知然否?”② 他认为柴窑非常贵,世上根本看不见。他描述了听说的样子后,自己又问了自己一句:我也不知道这对不对,反正谁也没见着。所以烧制窑址自古以来就有多个“城市说”之争。陕西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课题组组长周少华认为,关于柴窑产地目前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说郑州出柴窑;二是说耀州出柴窑;三是说湖田出柴窑;四是说越窑“秘色”即柴窑;五是说河南张公巷窑出现的豆青釉柴窑。

1.“耀州窑”影青瓷是柴窑说

2011年12月,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及有关部门,对富平银沟遗址进行为期两年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探查出古窑炉、古井、灰坑、古墓葬等内涵丰富的文化遗存:其中窑炉318座、古井145眼、墓葬112座③。该遗址地表和地下发现大量唐、五代、宋代古陶器、瓷器残片和唐代砖瓦及其窑炉、窑具等大量遗物,足以说明富平银沟遗址是中国陶瓷历史重要窑场之一。又据《格古要论》载,“汝瓷出北地”,对“北地”之说,有专家释为古代陕甘宁一带的“北地郡”,并把耀州窑说成柴窑;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馆长王学武也认为柴窑就是耀州窑,其窑址在陕西耀州及周边地区。

2.“湖田窑”影青瓷是柴窑说

持“景德镇说”的学者认为,景德镇昌江以北就是所谓的“北地”,而且景德镇青白瓷具备了“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征,因此认为青白瓷就是柴窑天青瓷。湖田窑创烧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影青瓷主要产地,有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两种。仿越器的青瓷与唐、五代越窑瓷在胎釉上极为相似;白瓷胎细致密,透光度极好。认为影青瓷符合传说中柴窑的上述特征。

3. 浙江越窑(秘色瓷)是柴窑说

“浙江说”从明清时期就已经提出,有学者认为越窑在五代、北宋初上林湖生产的秘色瓷就是柴窑。笔者认为文献记载描述柴窑器釉面有细媚开片,而越窑秘色瓷并无开片,同时窑釉的透明度、厚度差异很大,也不具备“明如镜”、“薄如纸”,不符合柴窑基本特征。

4. 河北曲阳说

曲阳是宋代定窑的主要产地,唐代开始就有白瓷生产,北宋达到鼎盛;有生产北宋御窑的记载,尊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品种有白定和紫定,素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是诗人苏轼对曲阳定窑的赞誉。定窑釉面乳浊无开片,缺乏柴窑“青如天”、“明如镜”的特征,故予以排除。

5. 河南开封、张公巷、郑州新密、洛阳、郏县说

开封古称“卞京”,素有八朝古都之称。相传北宋官窑窑址在卞京,由于千百年来黄河多次改道,当年的汴梁遗址已淹没在地下6米泥沙之下,故一直没有寻找到北宋官窑,也无相关疑似柴窑瓷片出土,故开封之说缺乏依据。

张公巷窑在汝州市东南部,遗址中心面积约3600平方米;2004年被发掘,该遗址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从窑址上多次挖掘出土的豆青釉瓷器看,以玻璃质感较强的北宋张公巷汝窑为主。但胎面较厚,且为支钉烧制,宋代特征比较明显,没有符合文献记载的柴窑出土。

认定郑州新密说的不乏其人,笔者在2008.10首届郑州柴窑研讨会上获悉,新密市发现了大型古瓷窑遗址 ; 2008.3郑州新密市月台瓷窑遗址被确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为“五代至宋代瓷窑烧制柴窑遗址”。该月台柴窑唐宋瓷窑遗址文献中仅王佐增补曹昭撰写的《格古要论》卷七“古窑器论”之“柴窑”条:“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④此记载仅是曹昭《格古要论》的增补,不能完全代表曹昭本人之观点故不足为凭;如果没有足以证明是疑似柴窑瓷器、瓷片、火照、匣钵、窑炉、窑具等出土,认定依据仍显不足。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烧制青瓷历史悠久,在其窑址曾出土很多西周时期的原始青瓷,质地坚硬,釉面呈青色或黄色。有学者认为柴窑窑址在洛阳新安县北冶镇柴胡沟的山岭溪水边。

2021年3月,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社会文物保护专项基金管委会和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洛阳柴窑研讨会”,会议中展示了很多疑似柴窑的殘器、瓷片、模具、火照、匣钵等,图文并茂;笔者应邀陪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叶文程教授一起参会,参与关于疑似柴窑及窑址问题的讨论。

图片

笔者与叶文程教授

图片

笔者与柴窑学者讨论疑似柴窑特征      

二.柴窑文献记载

前面提到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记载的柴窑条:“出北地。世传盯世宗时烧者,故谓为'柴窰’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此书与《归田集》不同之处是首次提出“柴窑出北地”和“(柴窑)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的新说法等。

明代书画家张应文在《清秘藏》这样记载柴窑特征: “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此必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 ⑤ 说明柴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其排位次序为柴、汝、官、哥、定,除谈论柴窑的釉色和声音外,还新增“明如镜,薄如纸”内容。明万历年间著名学者徐应秋在《玉芝堂谈荟》中亦云:“柴窑之外又有定、汝、哥、官四种。”⑥

康熙年间翰林学士高士奇在他在《归田集》云: “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⑦把柴窑的珍贵和天青釉色描述的惟妙惟肖。

清高宗乾隆皇帝在御制咏汝瓷诗中,一共有四首咏柴窑的诗,其中的《咏柴窑碗》和《咏柴窑如意瓷枕》中可以看出柴窑的一些特征,说明清高宗乾隆皇帝非常欣赏柴窑器物:

《咏柴窑碗》——清 · 乾隆

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足在,铜非箝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

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

《咏柴窑如意瓷枕》——清 · 乾隆

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

图片

(会议展出的疑似柴窑葫芦瓶殘器、“官”、“柴”字款底足及素胎“柴”款)

三.柴窑产自何地
虽然柴窑窑址迄今未确认,但世宗柴荣曾赋诗赞美柴窑御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其中的“雨过天青云破处”,道破柴瓷属青瓷窑系、特点是“天青色”,为寻找柴窑提供了基本特征。“柴窑”一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清秘藏》、《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多论及此窑,但众说纷纭。比较典型的两种见解是:一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之器都叫“柴窑”’,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柴窑”。对其形质,元末收藏家松江人曹昭认为“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张应文则谓:“柴窑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但均属传闻,未见实物;清末民国初有以张应文记载证诸柴窑,仅有景德镇宋影青瓷相符;也许张应文误以宋影青为柴窑而概括之。
经过多年研究及各窑址考察后认为:“景德镇说”中忽略了时代,柴窑为五代产品,而景德镇烧制青白瓷是从宋代开始的。而“浙江说”的越窑秘色瓷(法门寺地宫出土秘色瓷是否为浙江上林湖窑口还是陕西“鼎州窑”仍需进一步考证与“耀州窑说”的耀州窑两窑胎体比较厚实,虽然都呈黄土底足但两个窑釉的透明度也不同,越窑秘色瓷并无开片,耀州窑釉面系大开片,故笔者认为文献记载描述柴窑“薄如纸”和器釉面“细腻开片”与记载的特点不太吻合,也仍然无确凿证据证明越窑、耀州窑就是柴窑的观点,故笔者予以排除是柴窑的研究范围;剩下只有“河南说”了,虽然河南至今没有确认有五代柴窑窑址,但五代、北宋却是京都所在地;况且当时交通不便,没有动车、飞机,只以水上运输为主,朝廷没有理由舍近求远到远方的城市烧制御窑瓷器,故认为柴窑产地在河南应该在情理之中。
河南省郑州新密市有个月台村原名“阳子台”,春秋时期是郑国的弭邑城,当地盛产煤炭、铝石、黏土、石灰岩、玉石和翡翠石,黏土和翡翠石是烧制钧瓷的上乘原料,该地是重要的瓷器产地。2006年郑州市文物部门对登封、新密、禹州进行瓷窑进行专题考古调查,发现该地有一处大规模瓷窑遗址,文化层瓷片大部分为五代至宋代堆积,故被认定为五代至宋瓷窑遗址,也有类似“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青瓷瓷片。
“牡丹甲天下”的洛阳烧制青瓷历史悠久,其窑址曾出土很多西周时期的原始青瓷。从1985年以来,在北魏洛阳城出土了一批北魏为主的青瓷。据清代《景德镇陶录》载:“洛京陶。亦元魏烧造,即今河南洛阳县也。初都云中,后迁都此,故亦曰洛京所陶,皆供御物。”⑨《唐六典》载,“河南府贡瓷器”。⑩有资料记载,从北魏到唐代,洛阳一直从事贡品陶瓷生产。五代承隋唐余绪,洛阳仍为京畿重地,却没发现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的柴窑特征瓷片出土,自此窑址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地属平顶山市北部的郏县,东接襄城县,西邻汝州市,南依宝丰县,北连禹州市,也是后周时候的“北地”,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原煤、砂岩、石英岩、铝矾土、耐火粘土、白云岩、紫砂陶土和制胎、釉所需松石类、朱砂、黄蜡石等矿产,同样基本烧贡瓷的基本条件。

四.柴窑特征和地位
笔者通过整合相关资料与现场考察研究,认为柴窑瓶体具备应以下特征:1. 合模制作(不是注浆胎),传承唐三彩的合模工艺,北宋起汝窑采用支钉支烧工艺;2. 模具瓷土烧制作子母扣榫卯结合,并预留多处气孔,保障器物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充足的氧气保障釉色精美;3.采用黏贴工艺,如贯耳瓶的耳朵单独制作:低温烧制好素胎(800°--900°),再与瓶身粘连整修后上釉二次高温烧制而成(图24);4. 明如镜的釉面有弯道细腻的细纹开片,滋润耀目;5. 釉面玻化程度极高,呈宝石状胎质及玻璃质釉,微观胎釉里似有绿松石、蓝松石、蓝宝石、青金石、朱砂等成分和矿物质结晶体,由于胎釉超薄容易变形故窑温应该不超过1300°高温,且烧煤的可能性极大;6. 烧制工艺采用二次入窑挂釉复烧,即先烧素胎同时印好款式再挂玻璃釉二次烧制;烧制后一些瓷片微观似有胎釉一色(图27),说明胎釉成分有部分相同;7. 采用匣钵垫烧,底足无护胎釉,垫细黄泥沙烧制形成黄泥胎色,也有部分器物采用定窑的覆烧工艺,可见紫口,皆在匣钵内进行;8. 款式以模具模印“官”、“柴”,字面清晰;9. 柴窑器釉面硬如宝石,有润滑的玉质感;10. 胎体与釉面薄如蛋壳(约0.5mm)遇水不沉,器物虽轻却不失压手感,敲击呈“锵锵”金属声形成共振,达到“声如磬”;11.“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以雨过天空形成天青色为主,又有雨过天晴呈现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多彩多姿、琳琅满目的多种釉色,满足柴世宗对未来江山社稷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只有同时具备上述条件方可认为是“疑似柴窑”。

图片(在疑似柴窑窑址现场及采集到的疑似柴窑底足图片)

图片
(在疑似柴窑窑址现场采集到的疑似柴窑火照与底足“官”“柴”字款,模印字面清晰)

图片
(在疑似柴窑窑址现场采集到的疑似柴窑的素胎瓷片、古馒头窑内)

图片
(会议展出疑似柴窑瓷片及匣钵、贯耳瓶连体、贯耳瓶残片)

图片
(会议展示的火照、匣钵、贯耳瓶、底部“柴”款模具)

图片
(会议展出的五彩缤纷疑似柴窑瓷片)
 
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的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后,停止了柴瓷生产。在宜阳、平顶山地区、汝州地区、禹州地区建立了汝窑、钧窑等烧制官窑,烧柴窑的工匠继续制作其它瓷种。宜阳瓷、钧瓷和后来的汝瓷因而继承了柴瓷工艺,形成汝窑之淡青、豆青、虾青、天青等釉色。初期汝窑也传承柴窑的合模工艺,即器皿合模而胎具汝窑特征(石灰碱釉+香灰胎),釉色也达天青;至北宋早期起改善工艺,克服模具成本高却产量低的不足而采用支钉烧制,从柴窑“合模”过渡到汝窑“支钉”,“技艺传承”而胜于蓝。也因柴窑的停烧,由钧窑取代柴窑成为“汝官哥钧定”宋代五大名窑,成就汝窑成为五大名窑之首。柴窑明清两代皆有仿制,也有不少现仿工艺品;市场上出现很多“大周”款青瓷,一些收藏家认为是河南段店的明仿柴窑。
唐氏《肆考》说,柴窑起于汴,相传设计瓷器釉色时,柴世宗要求道: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今论窑器者,一定以简约而不简单的“柴汝官哥定”为贵。世传柴瓷片“宝莹射目,光可却矢。宝莹则有之,却矢未必然,盖难得而重言之也。”柴窑之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滋润细媚有细纹。”制作工艺精美绝伦,誉为诸多窑中之最,北宋时已是“柴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据传,民国收藏家郭葆昌曾以一处住宅、二十亩良田与人交换了一件柴窑器物,故其显赫的地位不言而喻。
2015年,一件有着天空般青色的修复件“青百合花瓶”在日本武雄市阳光美术馆展出,被认为可能是中国已经失传千年的官窑“柴窑”(下图);作者对中如云(日)将其发现、研究“青百合花瓶”的故事写在《至宝,千年之旅 - -发现绝迹千年的柴窑》中,其结论引起了中外文物界专家的热烈关注和讨论,他根据是牛津大学“热致冷光法”检测为700—1100年前烧制,年代跨度很大只能作为参考,作者也认为柴窑窑址在河南。多数人认为底足特征比较符合元明二代,笔者没有上手不予置评。作为柴窑没有发现窑址之前进行如此推测,逻辑上也属合理,反过来说明柴窑的珍贵由此可见一斑。
图片
(日本展出的疑似柴窑藏品“青百合花瓶”)

五.柴窑产地和窑场初论
大唐灭亡后建立的“五代”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政权五个朝代,皆以洛阳、开封为都。郭威是后周开国天子,周显德初年(公元954年)去世,传位给内侄并养子柴荣即周世宗。据传柴氏家族为商业巨贾,从事瓷器、茶业和丝绸产业经营。后唐时柴氏家族支持郭威建功立业,后从邢台迁居都城洛阳。有学者认为五代柴窑窑址在北地河南洛阳北冶镇柴胡沟的山岭溪水边,称此地具备制陶瓷的天时地利:1. 毗邻黄河漕运古道,交通便利;2. 经济繁荣,唐代能工巧匠云集,陶瓷业兴盛繁荣;3. 矿产丰富,制胎瓷土及制釉长石、石英、滑石等矿料分布深远;4. 依山傍水,林产丰富,地是京都所在,具备烧制御窑的条件;柴窑釉面应无长石成分,胎以松石类矿石为主,也无出土疑似柴窑的瓷片标本、制瓷工具、窑场等而难以自圆其说。
2021年首届“洛阳柴窑研讨会”,众多国内顶级专家学者参加此会。会上展出数十件疑似柴窑的殘器、瓷片标本、火照、模具、匣钵等,并与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前期考古成果,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笔者也认为展出的标本比较符合历史文献相关记载;下午,部分参加“柴窑研讨会”文博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和收藏家组成的考察团到平顶山市水磨乡村进行田野实地考古,寻找“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的柴窑及窑址。现场发现尚有数个古窑群遗存,并在山丘、田野考古现场采集到一些疑似柴窑瓷片、火照等标本;所采集的瓷片、火照、窑具标本其中两片底足有“官”、“柴”(字面残缺)字款,模印字面清晰,表面明显腐蚀钙化呈现白斑,所采集的标本与会议展示的标本特征基本相同。
平顶山地区、汝州地区与禹州相邻,都是烧制宋代四大名窑的窑场地。此外,笔者从地势地貌看:疑似“柴窑”遗址所在区域竟然与疑似“鼎州窑”窑址的陕西富平银沟遗址,有极为相同之处(柴窑、鼎州窑皆为困扰千年历史谜团的窑口),同是古河道,具备烧窑和运输的独特条件。该古河道两边除了烧制疑似御窑柴窑外,可能还有古窑群烧制其它御制瓷器,如官窑或哥窑等。在此不禁对洛阳柴窑研究团队多年来对考古勘探付出及会场精美的疑似柴窑标本展示表示深深的敬意!

图片
(左:疑似“柴窑”的郏县遗址  右:疑似“鼎州窑”窑址的陕西富平银沟遗址)

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并达成“洛阳共识”。初论为:疑似柴瓷的窑址为平顶山郏县安良镇水磨湾村与附近的古河道两端。笔者认为此初论凝聚着 “洛阳五代柴窑研究社” 团队辛勤的汗水和执着的追求,也是至今最贴切、最靠谱,而不是牵强的定论,已朝“庐山真面目” 最终呈现迈出最坚实的一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民族精神扎实沉稳, “洛阳铲” 为考古界揭开诸多历史真相,希望像近期三星堆发掘一样,爆炸性地揭开困扰陶瓷史千年谜团,让真相不再是传说。
 
六.结语
柴窑是中国古时“柴、汝、官、哥、定”五大瓷窑之首,本是后周皇帝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后因长期未见其窑址,以钧窑取代其宋代五大名窑的位置, 成为 “汝、官、哥、鈞、定”。民国赵汝珍曾在《古玩指南》书中指出:“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也许早期故宫有柴窑馆藏,只是无法得到权威认可或没有公开而已。籍此,希望文物主管部门引起高度重视,在保护好为数不多文化窑址的同时进行进一步认定、考古研究与发掘,以解开困扰文博界的千古谜团,还原中国古陶瓷的真实历史。但愿御窑柴瓷最终产地确认是郏县;那么,“北地”的”“郏县”或将成为中国陶瓷制造业中的璀璨明珠,也会在中华陶瓷史上落下最厚重的一笔;解开柴窑千年之谜后,其文化与文化产业延伸的价值不可估量。
感谢叶文程恩师的指导!
 
注释:
①  《中国陶瓷》特别版 CN36-1090/TQ  2017增刊
② [明]曹昭、王佐《格古要论》,中华书局 2012-02  
③ [明]文震亨《长物志》,中国书店出版社 2018-08  
④  《富平银沟遗址调查与勘探》,2015.04
⑤ 张应文《清秘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07
⑥ [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07
⑦ 高士奇《归田集》—11 清康熙刻本
⑧ 百度百科“柴窑”图片
⑨ 《至宝,千年之旅 - -发现绝迹千年的柴窑》台海出版社 2007.10
⑩ [清]蓝浦、郑廷桂、余柱青《景德镇陶录》,黄山书社  2016-02
⑾  [唐]李林甫《唐六典》,中华书局 2014-07
注:笔者与叶教授、张勇撰写的《陕西富平银沟遗址瓷器标本与吕氏家族瓷器比较研究》考察论文已在《中国陶瓷》(CN36-1090/TQ )2021.3发表
 

作者:汤育智,厦门市古代艺术品研究会副会长,古陶瓷鉴定专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