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8-30 发布于山东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专项练习

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


关于散文标题分析类题目在高考中频频出现,有的是对标题的艺术及作用的分析,有的是对标题内涵的理解,有的是对标题意蕴的分析或探究,有的是对标题优劣的比较。

标题是散文的眼睛,是散文内容、思想主旨的高度概括。分析好高考散文标题的内涵是做好标题内涵类题型,乃至理解好整篇散文的关键。

图片
常见的设问形式

(1)本文标题有多重意蕴,请简要分析。

(2)本文以“×××”为题,是否合乎题旨?请简要分析。

(3)本文题目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图片
方法指导

1.审清题干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探究”等作答的动词和“意蕴”“标题”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答题角度

(1)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2)思考题目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

有的作品标题直接点出了作者所写作的对象。解答时特别关注其对象的特点,探究作者为何写这一对象。有的则在对象前添加了修饰或者限制性词语,组成偏正结构的标题。解答时,更要注意通过对象前面的修饰语,结合文章内容仔细揣摩其内在的含义,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思考题目是否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在这些题目中要特别注意表达感情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作者对对象的主体特征内在感情的一种概括,要结合文章内容准确理解其含义。

(4)思考题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

有些题目是以句子为标题的,常常就是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

(5)思考题目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从构思看,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

3.规范答题

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是×××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暗示×××情节的发展(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图片
对点训练

>>>>

文学类文本阅读 [适用于新高考地区]

说树

吴冠中

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湎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远看如披了轻纱,诗人说:柳如烟。黄山松背靠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呵,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生命的坎坷却被人赞赏,说那是为了迎客、送客、望客。美国的尤色美底大森林有我见过的最大的松树,笔直参天,高树仰止,汽车从树基裂开的水洞间穿行。如何表现其高大,画家煞费苦心,最大最大,未必最美最美。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滨江的大榕树,遍体垂挂着气根,蓬头散发,永葆婆娑风范;冰天雪地,白桦无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四月天,北国的枣树依然光秃着乌黑、坚硬、屈曲的干枝,瘦骨嶙峋,傲视群芳。天南地北,我见过的树,爱过的树确乎不少,但大多叫不上名,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一回在贵州凯里地区的原始森林里爬坡,背着笨重的画箱,全靠着两只手攀着树枝前进,有些树看来躯干结实,不意一抓却成灰,我摔跤滚下,几乎丧生,这是初次见到站着死去的树,寿终正寝,真正享受了天年。

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象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

【注】①天坛:在北京。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②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

1.【考点:分析鉴赏散文内容】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久别的游子最珍惜老树,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

B.在作者的眼里,冬天的树呈现了线结构之美、抽象之美,夏天的树具有郁郁葱葱之美,二者平分秋色,各具其美。

C.文中引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植树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

D.文章最后一句发人深省,从中可以体会到植根于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浓郁的民族风格。

2.【考点:分析鉴赏散文艺术特色】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童年的故乡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常爬上高枝去掏鸟窝,为下文写探寻树的神韵、树的精灵做铺垫。

B.“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语言质朴,感情弥满,字里行间渗透的是作者对故乡、大树的拳拳之心与殷殷之情。

C.“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运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杨柳永葆婆娑风范的特点。

D.文章不受时空限制,写了故乡的老树、冬天的树、江南的树、美国的大松树等各种树,重在探寻树的气质、灵魂、风格等,形散而神聚。

3.【考点:散文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文章的结尾部分写道:“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请对这几句话加以赏析

4.【考点:分析散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本文的题目为“说树”,请简要分析其

>>>>

文学类文本阅读 [适用于全国卷地区]

微雨西来

刘创

前几天,老父亲来电话,告诉我老家所在的胜利村已正式并入西来村。老父亲在胜利村当村长和村支书近三十年,话语里充满了对老村的不舍与留恋,也流露出对撤村的不满。我嘴里附和并安慰着父亲,内心却被一种莫名的欣慰冲击着。

我当自己是西来人,其实这是一个朦朦胧胧并不清晰的意识,甚至是一个潜在的愿望,它深埋在心底,这些年来我居然一直漠视它的存在。

西来,我们习惯称西来庵。南宋时期,万里长江在湖北藕池决堤,向着洞庭湖方向奋力撒下了一条大网,藕池河在连接长江与洞庭湖的过程中,变成了多条交织相连的小支流,我所居住的西来被藕池河水系环绕着,流经西来的小支流自然叫西来河,古刹西来庵就镇守在西来河的繁华地带。

那时的西来码头因水运而兴,商贾云集,被称为小南京。在我出生前,政府将部分河流改道重绘洞庭湖平原,藕池河流经西来的这一段被堵塞,再也进不了商船,繁荣的码头几乎一夜之间变得萧条。我在西来学校启蒙的时候,还常在码头上遗存的几家老铺子里窜进窜出。店铺冷冷清清,多是一些孤寂的老人守着,只卖一些姜糖瓜子之类的小食品,印象中还有一家老店专卖用古方做的酒粬坨。觉得那时候的阳光异常慵懒,撒在那些老店铺的木门木板上泛着淡淡的黄,让人的骨子里都有点不思进取的温暖。

西来河成了长江支流的故道,渐渐人们不再叫它原来的名字,就简单地称其为沙河。沙河有大片大片的河滩,水清滩平,沙体细软如粉,色泽如银,可与一些大海边的沙滩媲美。十余公里的沙河有几十处“银沙滩”,这些沙滩是方圆几十里农民的天然浴场。每到夏天,只要逮到机会,我都会偷偷溜到沙河里,躺在软软的沙滩上,在荡漾的清波里或游或浮。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我在农村长大过程中最惬意最奢侈的享受。

我家离西来村的边界就几百米,上学很少走沙河大堤,多是走西来村湖垸中的小路。走在庄稼人行走的窄窄田埂上,走在四季的画卷里,我总是脚生春风,心生翅膀。极喜欢水稻一生散发的淡淡清香,闻过了稻种香,便是稻秧香、稻花香、稻谷香、稻草香,家乡人的勤劳也就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里绵绵不绝。到了冬季,收割后的田野变得辽阔,土黄色的草垛点缀其间,那些矮矮的草垛会暂时捂住庄稼生长的声音,默默坚守着农人的梦。一些不知名的水鸟悠闲踱步在浅水田里,若惊起,那种优雅的翩跹让人着迷。离开家乡后,我甚至萌生了学画的念头,希望用我偏好的水彩,用淡雅颜色的晕染,用通透明亮的画质,突显水乡之野再难复制的美,用最简约的风格来绘制心中那一幅越来越清晰的图画。

每次穿行在田野里都有不一样的景色,甚至有一些惊喜。每条沟渠都有流水,有鱼儿。如果行走在春雨中,一些地势低洼的水田中会有一群群的鲫鱼窜来窜去,满眼跳跃着银白的光,那种泼喇喇的水声让我充满了欢愉。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些水鸟,它们大多体型巨大,翅膀张开约有一两米,修长的脖子,修长的腿杆。这种大型的水鸟,在我们乡下一律称为“青桩”。大人们告诫,青桩是某种神的化身,谁要是伤害了青桩,青桩的魂魄就会如一缕青烟跟随你。长发是我的邻居,和我年龄一般大,他从小放荡不羁而又极具读书天赋。我们几乎每天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次,我们在草垛旁遇见一只纯白的青桩,它桩一般地立在冬天的寒意中,长发居然说要去活捉它。他从草垛的一侧蹑手蹑脚地靠近,距青桩约一米开外突然猛扑上去,青桩发出惊恐而哀婉的鸣叫,扑楞楞扇起巨大的翅膀,挣扎中不断有白色的羽毛飘落。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后来这只青桩被长发捆住双脚和翅膀,塞在稻草堆里,只露出一小截脖子。等我们放学返回,草垛旁一片狼藉,青桩早没了踪影。多年以后,长发已在事业和学术上崭露头角,但思维和行为变得有些怪异,后来因故过早离世。我时常想起长发偷袭青桩的场景,不知这其中是否存在某种神秘的关联。

我常常梦见西来那座老旧的木楼,那是我住过的宿舍。老木楼是学校的主体建筑,青砖、灰墙、黑瓦,色调老旧而厚重,平添了几分历史感。无忧无虑的们全然不顾老房子的骨架已经老化,一进寝室就上蹦下跳,整座楼到处咯吱咯吱响。楼前有三棵球柏,荫翳数亩。在两棵中型球柏的护卫下,一棵葱郁滴翠的巨型球柏立于校园中央,塔形树冠构成巨大的心形,让人想到它是这个学校甚至是这个村庄的一颗心脏。如今这棵树依然茂盛,而栽树人段楚南老校长早已故去。我记得段校长说他不是校长,他只是这个学校忠诚的管家和长工。我离开学校的那阵子,他如我们的老父亲一样地在咳嗽,他的咳嗽声在寒风中飘荡,响彻放学之后的宁静校园。这么多年了,他胖胖的身影如西来的另一棵松柏一直在我心头茂盛。

西来是我所在的县、地区和省的边陲,这里处江湖之远,无天时之利亦无地利之优,因而长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可它依然在悠远而平静的日子里从容繁茂。我十几岁离开西来外出求学工作,每次想起家乡,总是在脑海里默默寻找着西的方位。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我站在面西的窗前,久久沉浸在西来生活的一些场景中,清风拂面,微雨湿了衣襟。我突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如果借用,便是“微雨从西来,好风与之俱”。那一刻,我为自己套用陶渊明的诗句而找到对西来感受的准确表达有些激动。是啊,那个叫西来的地方,每当我想起它,就会有细滑润泽的微雨夹杂着清爽的风从西而来,浇灌我内心的田野,浸湿我的梦乡,一次次伴我度过人生的酷暑和干涸季节。

(作者刘创,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容籍人,曾在新建乡西来中学、华容一中工作,现任湖南理工学院党委组织部长。本文根据原文有删减。)

5.【考点:分析鉴赏散文艺术特色】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父亲来电话”开头,引起作者对诸多往事的回忆,最后回到现实,全文以作者对西来的深情怀念作为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B.本文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展示了家乡西来的历史变迁和洞庭水乡的田园生活,笔法细腻,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让人回味。

C.文章写景颇具特色,“西来河沙滩图”“收割后的田野图”“春雨鱼儿图”,都运用了白描手法,画面唯美,非常具有生活情趣。

D.文章交待了西来河的来历及西来码头的历史变迁,在平实的记叙中显示了家乡厚重的历史底蕴。

6.【考点:分析散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本文以“微雨西来”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7.【考点:体会散文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文中画线部分说“我嘴里附和并安慰着父亲,内心却被一种莫名的欣慰冲击着”,结合全文来看,怎样理解作者的“欣慰”?


参考答案


1.B【解析】B项,“二者平分秋色”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可知,作者更倾向于冬天的树的美。

2.C【解析】C项,“永葆婆娑风范”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可知,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杨柳“妩媚多姿”的特点,而非“永葆婆娑风范”的特点。

3.①运用了比喻、反问等手法,如把“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比作“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为比喻,亦为反问,形象地说明了艺术家独特风格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②语言幽默,耐人寻味,如“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等,与前文的“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构成对比,颇有讽刺意味,引人深思。

【解析】题干中要求赏析的三句话,第一句说的是作品,第二句说的是作者,第三句是对上述现象的评价。第三句中“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的喻体“杂草”所对应的本体为第二句中的“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则为反问句兼比喻句。从整体上来说,这三句语言风格比较幽默,如把“空头美术家”的作品说成是“符咒”等,在内容上,则与前文“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构成对比,使散文更具哲理,既耐人寻味又具有讽刺意味。

4.①交代写作对象——树,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树”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将树、人、艺术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③“树”是人的象征,是人精神的对应物,是抒情议论的载体。④以“说树”为题,与表达主旨紧密相关,揭示了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的主题。

【解析】本文通篇围绕“树”展开论述,文章开头写故乡的树及树的作用,接着引出下文对“树”的探寻及自己的经历,最后由“树”及人和“艺术”,反观现实,得出“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的结论,并对当下艺术现象提出反思,所以,“树”既是本文线索,又是文章的描写对象。文章的后半部分由“树”写到“人”和艺术,“说树”即“说人”,既点明散文主要内容,也有利于揭示、凸显散文主旨。

5.C【解析】C项,“都运用了白描手法”说法错误,原文为“沙河有大片大片的河滩,水清滩平,沙体细软如粉,色泽如银,可与一些大海边的沙滩媲美”“到了冬季,收割后的田野变得辽阔,土黄色的草垛点缀其间,那些矮矮的草垛会暂时捂住庄稼生长的声音,默默坚守着农人的梦”“如果行走在春雨中,一些地势低洼的水田中会有一群群的鲫鱼窜来窜去,满眼跳跃着银白的光,那种泼喇喇的水声让我充满了欢愉”,“西来河沙滩图”“收割后的田野图”“春雨鱼儿图”都描写得细致生动,并不是白描的手法。

6.(1)题目巧妙嵌入家乡“西来”的名称,一语双关,为全文奠定了温暖恬淡的感情基调;(2)化用陶渊明诗句,富有诗意,与结尾形成照应,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强化了文章主旨。

【解析】“我当自己是西来人”,题目巧妙嵌入家乡“西来”的名称,“那个叫西来的地方,每当我想起它,就会有细滑润泽的微雨夹杂着清爽的风从西而来,浇灌我内心的田野,浸湿我的梦乡”,一语双关,为全文奠定了温暖恬淡的感情基调;原文末段“我突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如果借用,便是'微雨从西来,好风与之俱’。那一刻,我为自己套用陶渊明的诗句而找到对西来感受的准确表达有些激动”可知化用陶渊明诗句,富有诗意,与结尾形成照应,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强化了文章主旨。

7.①欣慰于“胜利村被并入西来村”,作者“当自己是西来人,”这是“一个潜在的愿望,它深埋在心底”;②西来码头、西来河、西来的田野是作者儿时玩耍的地方,是作者在农村长大过程中最美好的回忆,所以并村后叫西来,作者欣慰于自己的情感记忆不曾断裂,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③西来学校的教育启蒙了“我”,支撑“我”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作者因此而受益,感到欣慰,表达了作者的感恩之情。

【解析】①由原文“我当自己是西来人,其实这是一个朦朦胧胧并不清晰的意识,甚至是一个潜在的愿望,它深埋在心底”可知,作者“当自己是西来人,”这是“一个潜在的愿望,它深埋在心底”,作者欣慰于“胜利村被并入西来村”。②由原文“我在西来学校启蒙的时候,还常在码头上遗存的几家老铺子里窜进窜出”“每到夏天,只要逮到机会,我都会偷偷溜到沙河里,躺在软软的沙滩上,在荡漾的清波里或游或浮。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我在农村长大过程中最惬意最奢侈的享受”“每次穿行在田野里都有不一样的景色,甚至有一些惊喜。每条沟渠都有流水,有鱼儿”可知,西来码头、西来河、西来的田野是作者儿时玩耍的地方,是作者在农村长大过程中最美好的回忆,所以并村后叫西来,作者欣慰于自己的情感记忆不曾断裂,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③由原文“我离开学校的那阵子,他如我们的老父亲一样地在咳嗽,他的咳嗽声在寒风中飘荡,响彻放学之后的宁静校园。这么多年了,他胖胖的身影如西来的另一棵松柏一直在我心头茂盛”“我十几岁离开西来外出求学工作,每次想起家乡,总是在脑海里默默寻找着西的方位”可知,西来学校的教育启蒙了“我”,帮助“我”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作者因此而受益,感到欣慰,表达了作者的感恩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