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在如今的史学家们研究中,依旧是名列话题前列,毕竟唐朝时期的国力昌盛,经济发达,整个国家飞速发展,民众们的生活,比起此前的战乱纷纷好上太多。 也因为唐朝的影响力之深,范围之广,吸引了许多的外来人士到唐朝学习文化,传播交流,唐朝文化至今还在影响着现世的人们。 历史学家们也爱唐朝那个辉煌的华夏时代,孜孜不倦翻阅着唐朝时期的历史书籍,从那些黑白的、规整的记载中,窥见唐朝惊艳时光的波澜壮阔,感受一去不复返的大唐气势。 想研究好唐朝的历史文化,就绕不开唐朝初期发生的大事玄武门之变,也绕不开李世民与李渊父子的爱恨情仇,你来我往,其中暗藏权力争夺的刀锋,冷光乍现,见血封喉,刀刀致命。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狠下杀手除掉他的两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渊将李世民封为了太子,不久李渊退位,李世民荣登宝座。 李世民积累的权势之大,多年的苦心经营,养精蓄锐,将爪牙伸到了唐朝的每个角落,如蜘蛛结网般罩住了唐朝的朝堂上下。 无数的后盾哪怕是李渊死后,李建成也不是李世民的对手,那为何李世民迫不及待发动玄武门之变,而不等李渊死后再登基? 一切种种从李世民的话语中,或许能够解答,在玄武门之变后,他对大臣陈叔达说了一句话,深不可测的帝王之心,向我们展示了想要夺得皇位,就是需要这般杀伐果断。 李世民与李渊的爱恨情仇 李世民的过人之处,在少年之时已经体现,此时还尚未是唐朝的天下,李世民随着李渊四处征战,战场的厮杀,磨炼出了李世民不畏生死的胆识,以及军事作战的谋略。 小小年纪,不怕斗争,不屈强权,已是超越众多同龄的存在,在征战中。李渊对李世民的勇猛与聪慧,是看在眼里的,李世民能不能成大事,扛得起重担,李渊的心里有一把权衡的称。 隋朝暴政,民愤四起,是否倒戈起义,李渊摇摆不定,拿捏不准。在李世民不断的劝说下,两人说干就干,举起反隋旗帜向隋朝发难。 之后李渊曾大言不惭,许诺李世民他日自己登基,必许李世民太子之位,这一诺言燃起了李世民熊熊征战之心,为李渊奔走四方,铲除异党。 李渊坐在高位上,享受着皇权的快乐,太子册立事宜迫在眉睫,李世民面色不显,心中隐隐期待,李渊装起了大尾巴狼,什么山盟海誓统统忘掉。 知道李世民眼巴巴泪汪汪馋着太子之位,李渊心如明镜,却转头立了长子李建为太子。 玄武门之变 唐朝历史上的大事件一定有玄武门之变,兄弟残杀,篡权夺位,好一出精彩的大戏,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占据上风,以绝对的优势击败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个兄弟,也成功“劝退”了父亲李渊退出皇位。 在这场斗争中,李渊、李建成以及李元吉,显然都不是李世民的对手。李渊建立唐朝以来,李世民一刻也没有停下过壮大自己势力的脚步。 不在战争中呐喊,也会在隐忍中爆发,李世民一直在李渊身后筹谋布局,蓄势待发。 但有个疑惑,李世民为何不等李渊死后再登基?从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的话语中就能知道答案,李世民曾对大臣陈叔达说: “朕本刚烈,若有抑挫,恐不胜忧愤,以致疾毙之危。” 李世民自认性子刚烈屈直,如果一直活在压抑中,或者遇到不能马上解决的挫折,就会忧疾伤心,愤愤不然,严重一点被气死也不是没有可能。 李世民对陈叔达说的这句话,仿佛在解释为何在李渊还未退位之时,就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白白招来一些杀父害兄,篡权夺位的骂名。 李世明直言刚烈性格,因为等不了那个时机,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在背后对李世民不断的使绊子,直至最后上升到毒杀陷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 最重要的是,李渊眼睁睁看着李世民同兄弟二人之间的争斗,却视而不见,自己坐享高位,享受唐朝子民的臣服,可李世民不服。 唐朝的江山能打下来,有李世民一半以上的功劳,所以李世民出手踩着两兄弟,将李渊拉下皇位,早早享受唐朝的大好河山。 |
|
来自: liuhuirong > 《歷史解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