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臆见之二;孔子的户口本

 新用户51182016 2022-08-31 发布于湖南

孔子,儒家学说的开创者,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思想巨人,其门人有若说:“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荣誉之高,无以复加了。

作为我国思想启蒙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子头上光环很多,也算得上话题度最高的中国古人。其若生活于当下,必是“透明人”一枚,毫无隐私可言。而现状却是,抛开孔子与弟子的师门活动,国人对孔子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知之甚少,比如:孔子一生娶了几个老婆?夫人姓氏名谁?夫妻关系和谐与否?孔家千金是谁?孔子的亲子关系如何?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如何教育子女的?诸如此类人之常情的问题,在现有的历史文本中,不是付之阙如,就是语焉不详。从认识一个完整的真切的孔子的角度来说,这不能说不是一种缺憾。因为孔子不止是一位伟人,也是一个常人。他有七情六欲,也要吃喝拉撒,常人的欲求他一样不少。

他是隔壁那位个子高高的(《孔子世家》载:孔子身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长得帅帅的伯鱼爸爸。

他也喜欢钓钓鱼射射鸟,但有分寸,所谓“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他也养宠物,爱犬死了,没有草草了事,而是让子贡挖坑埋掉,并裹上一领席子,以免狗头陷入泥里(事见《礼记·檀公》),细节一百分。

他是个美食控,讲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按:这句话也有反向解读)。还给吃饭划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等硬杠杠,一言以蔽之,非礼不食。吃也要有名堂,孔子就是这样一个活得克制、活得精致的人。

他也喜欢呼朋引伴喝个小酒,“唯酒无量”,只是“不及乱”。

他是个音乐发烧友,听一次韶乐,就能陶醉到“三月不知肉味”。

他喜欢嗨歌,还会玩多种乐器,尤其擅长弹琴,是个“宝藏”圣人。

他刚当上鲁国大司寇那会儿,也曾得意忘形过;而当学说不行时,他也曾苦闷过、动摇过,还想过“乘桴浮于海”,颠了算了。好在烦恼即菩提,孔子最终超越了自我。

……

总之,圣人首先是个男人,是个常人,很脱俗,却未彻底免俗。他吃五谷杂粮,食人间烟火。任何刻意拔高、神化孔子的行为,都是别有用心的。揭秘孔子的“私生活”,包括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琐事,并不影响他的光辉形象,只会令其愈加真实可亲。基于这个目的,本文综合诸家文献,先给孔子填填“户口本”。

一、户主: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氏孔,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为商汤之后,出于宋微子启(宋开国之君,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其十世祖弗父何则是宋愍公的长子、宋厉公的长兄。因此孔子有着贵族的血统。

孔子的六世祖孔嘉父为宋之宗室,被华父督迫害而死,其孙孔防叔为活命而出奔至鲁国,遂为鲁国孔氏之祖。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即孔子的父亲,曾任鲁国的陬宰(陬邑的地方长官),有武士之名。据《孔子家语》中孔子外公的描述:叔梁纥“身长十尺,武力绝伦。”放在今天,则属于“行走的荷尔蒙”那款。

叔梁纥初娶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又娶妾,生子名孟皮,字伯尼(按:孔子,字仲尼,伯仲是兄弟行次。旧时对孔子有个不敬之称叫孔老二,即此之故),病足。叔梁纥或许是个有完美癖的人,不生个康健的儿子誓不罢休。于是六十四岁那年,娶了颜氏之小女征在,而生下孔子,取名为丘。

关于“孔丘”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出于《孔子家语》,说征在嫁给叔梁纥以后,嫌其老朽,对其生育能力缺乏信任,于是私自跑到尼丘山祷告,结果天遂人愿生下了孔子,故取名为丘,字仲尼,这属于纪念性质的取名。另一种说法出自《孔子世家》,司马迁尽管也承认颜氏祷于尼丘而得孔子这件事,但认为孔子之所以名丘,是因为“生而首上圩顶”,即头顶中间有凹陷,这属于生理特征性质的取名。依国人取名的习俗,二说皆合乎情理。孰是孰非,无法断定。

孔子出生不久(一说三岁时),父亲即去世,家境渐衰。为替母分忧,孔子小时候没少干脏活杂活,也因此掌握了很多生存技能。多年以后,太宰问子贡,说你的老师是圣人吧,为何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答道是上天让他老人家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的。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却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坦承自己的才艺是生活的磨难塑造的,而非子贡的神造论。对于圣人这个头衔,孔子生前也是不接受的,他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样的话,可知孔子做人很真实很坦荡。

孔子少时虽贫且贱,却好礼习礼不倦,这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孔子二十四岁那年(一说十七岁),母亲亦撒手而去。古礼“二名不偏(当作遍)讳”,夫子之母名征在,故夫子言“在”不称“征”,言“征”不称“在”。

孔子成年以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鲁国权臣季孙氏家里任委吏,即仓库管理员,职位卑微,孔子却能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他成年以后的第二份工作是担任乘田,主要负责畜牧养殖工作,孔子同样做得有条不紊。……后来,孔子凭借出色的个人能力累迁至司空,知行合一,鲁国面貌为之一新。

后来,又因为与季桓子失和,不得已离开鲁国,而开启周游列国(其实主要活动于今河南、山东一带)的漫漫征程。

周游期间,孔子受过礼遇,也不遭人待见过,更有“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等不堪回首的囧途。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年近古稀的孔子回到了鲁国,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和文献整理工作,从此再未离开鲁国。孔子去鲁返鲁,中间一十四年。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病卒,享年七十三岁。据《礼记》载,孔子去世前是有预感的。有一天,孔子早起后,背着手拖着手杖,在家门口自在地散步,口中唱唱有词:“泰山将要坍塌了吧!梁栋将要折断了吧!哲人将要病死了吧!”唱完回屋,面门而坐。子贡听到了老师的歌声,忧心地说:“泰山崩塌了,我们还能仰望什么呢?梁栋折坏了,哲人病逝了,我们还能效法什么呢?先生估计病得不轻。”于是赶紧进来看望老师,孔子责怪子贡来得迟了!还说昨晚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被人祭奠,这恐怕是自己将死的预兆。约七天以后,孔子就去世了。

孔子死后,鲁哀公作诔文纪念道:“老天爷不留下这位老人,从此无人辅佐我的君位了。唉!多么令人悲伤呀,尼父。”其实,孔子的去世不仅是鲁国的损失,也是人类文明的损失。

孔子一生为了理想四处奔波,席不暇暖,林语堂先生说孔子“如现代的基督徒,他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学术的力量。”人须有信仰,这是孔子之于国人的重要的精神遗产。有信仰,才会真正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配偶:亓官氏

孔子一生到底娶了几个老婆?没人说得清,因为文献不足征也。综合史料判断,孔子一生至少娶了两个老婆。

孔子的发妻,是其十九岁时所娶宋国的亓官氏。亓官,本是春秋时期的一种官职,此以官职为氏。

婚后一年,亓官氏生子伯鱼。伯鱼出生的时候,鲁昭公“送米面”,赐给孔子一尾大鲤鱼,孔子倍感荣幸,为了纪念这件事,就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

亓官氏后来为孔子所出,关于孔子休妻的具体时间和原因,史书是失语的。至于坊间所传孔子与妻子无共同语言、夫妻关系紧张,包括“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针对亓官氏而发等等议论,均属臆测。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时在卫国,亓官氏去世。

《孔子家语》记载(《礼记》也有记载,文字略有出入),亓官氏死了,伯鱼服丧一年后还不时悲哭,孔子知道后,有点不悦,批评儿子“其甚也,非礼也。”因为按古制,母死而父在,为母服丧一年即可。亓官氏为孔子所出,伯鱼本不必服丧。服,已是非礼。满一年,仍为出母悲哭,更不合礼制了。孔子认为“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过则非礼。为了礼,他称得上“忍情”了。

从悼母事件中,我们能看出伯鱼与母亲之情深。孔子为了理想而四处奔波,有没有尽到家庭责任,是不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孔子休了亓官氏,作为儿子的伯鱼有没有怨言和想法?都是可以讨论的。

孔子的另一位夫人姓氏名谁?今已无从考证,唯一确定的是她为孔子生下了一个女儿,后来嫁给了孔子的学生公冶长。

关于孔子,最可靠的传记首推《史记·孔子世家》,但司马迁对其妻女只字未提,不免可惜。孔子被誉为“天之木铎”,这个“铃铛”响不响,家人的帮衬很重要。正如俗话所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无私奉献的女人。”孔子能有不朽的建树,妻子的高风亮节,尽管史书不载,却是可想而知的。

孔子不仅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妻子的丈夫、子女的父亲,只有“工作”(孔子燕居,史书所载也是与学生在一起而不提家人)的孔子形象是不完满的。孔子被历史抽象化,与被剥离了家庭生活有一定的关系。

三、儿子:孔鲤。

孔鲤,字伯鱼。《论语》当中出现了两次他与父亲同框的场景,背景差不多,都是鲤“趋而过庭”,不巧都碰到了庭中独立的父亲,孔子就问伯鱼最近有没有学诗呀?有没有学礼呀?伯鱼说没有,孔子就训导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其实,孔子还说过“不能《诗》,于礼谬”“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的话)。换作今天的话说,不学这两样,在社会上你无法立足。

这两件事,后来被提炼出一个高频词叫“趋庭之训”,其中孔子所展示的都是标准的严父形象,训儿子像训学生一样温而厉。

《论语·阳货》篇中,也记载了孔子对儿子伯鱼的一番训话,子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这显然也是“趋庭之训”,同样是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所以孔子对儿子的学习与做人很上心。

《孔子家语》里还记载了孔子对儿子的另外一番训话,曰:“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惟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这也是劝学于伯鱼,盼其成人。

伯鱼福浅,五十岁那年就死掉了,这一年孔子六十九岁。而来年,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也去世了,其内心之伤悲是不言而喻的。凉水清风,人生易灭,不知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的观念,是否从中受过感悟。

伯鱼生伋,字子思,旧说其为曾子的学生、孟子的老师,著有《中庸》。伯鱼死后,子思的母亲改嫁卫国庶氏,后来死在了那里。

四、女儿:名不详

伯鱼好歹还在父亲的世界里露了几次脸,妹妹可没这份幸运,史书中连个名字都未留下。孔子的女婿倒是在《论语》当中亮了一次相,也仅一次而已。

孔子的女婿,叫公冶长,是孔子的学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公冶是氏,长是名,字子长,齐人(一说鲁人)。公冶本是工官名,掌冶铁铸造,是以官职为氏,后来演化为复姓。

《论语》第五章载:“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这则《论语》字数不多,信息量却很大。它明白地告诉世人,孔子的女婿是个劳改犯,有“前科”。传说公冶长精通鸟语,并因此而蒙冤下狱。此可做谈资,却不足为信。孔子认为公冶长尽管蹲过牢,但不是他的错,便把宝贝女儿嫁给了他。

问题来了:孔子挑女婿“尺度如此之大”,征询过妻子的意见吗?问过女儿的感受吗?这种包办婚姻,女儿会幸福吗?历史上均无记载。其实这些问题在古时候并不重要。古代婚姻中,所谓的“父母之命”,多数情况下“母命”是不作数的,甚至还抵不上“媒妁之言”的分量,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伦理观决定了婚姻的话语权。即便到了封建末世的明清,子女的婚姻依然由父亲拍板,《红楼梦》中王夫人可以擅自决定婢女的去留,而一旦遇到贾家小姐的婚姻,那还是要看贾政的脸色。

关于孔子择婿的背景,南朝皇侃所著《论语义疏》中所引一段评语值得关注,话是范宁说的:“公冶长行正获罪,罪非其罪,孔子以女妻之,将以大明衰世用刑之枉滥,劝将来实守正之人也。”若所说不诬,孔子则是用这桩婚姻制造一个社会热点,以警醒那些官老爷们不可滥用刑法,断案要公正严明,枉法殃民只会令衰世每况愈下,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王国维评李后主语),用心不免良苦。

毕竟从父亲的角度讲,嫁女儿算得上对学生的最高肯定了,把名义上的“如父子”变成现实的“父子”,成了一家人。如识人不慎,试错的成本未免太高。而以孔子的名声地位,给女儿挑个门当户对的,或财务自由的,或官二代,并非难题,但孔子没有那样做。

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就在于其价值观不同于常人。其择婿的眼光胸怀,即便放到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也很少有人具备。据《礼记·曲礼》,当时社会讲究“君子不亲恶”,孔子明礼之人,不但亲“恶”了,还纳“恶人”为婿,说明公冶长的确是无辜的,孔子是了不起的。

相比而言,孔子挑侄女婿的标准就比较中庸,也贴合孔子一贯的价值观,容易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孔子有个学生叫南宫适,字子容,鲁人,此人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其中提到孔子嫁女(按:孟皮的女儿)的就有两处:

一载:“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直白地说,就是不管身处太平的治世还是昏聩的乱世,南宫适总能处理得很好,出处有道。

一载:“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圭即玉,《白圭》之诗,见于《诗经·大雅》,原诗“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是说白圭有了污点瑕疵,还可以磨掉;话如果说错了,就无法挽回了,如覆水之难收。南容经常诵读《白圭》之诗,表明他是个谨言慎行的人,说话做事过脑子。

《论语》当中还有一处提到南容,说有一次,南宫适向孔子请教“羿擅长射箭,奡擅长水战,都不得善终;禹和稷躬耕田亩,却得到了天下”这些历史现象如何解释?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走后,孔子却忍不住赞叹“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按杨伯峻先生的说法:“南宫适托古代的事来问孔子,中心思想是当今尚力不尚德,但按之历史,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终有天下。”其实,南宫适无疑而问,只是来求共鸣的,孔子也清楚南宫的心理,因此没有回答,心中对他有了好感。

南容的处世之道,类似的,孔子说过多次,如“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等等。

《礼记·檀公》篇载有子思的一段评价,说孔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孔子的“与道污隆”,虽主要指执礼,但从中也能窥见其处世的态度。

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也就是说孔子是识时务的圣人,懂得相机而动,不一根筋。其实,孔子也有夫子自道,所谓“无可无不可”,孟子对此的评价是:“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所谓无可无不可也。” 用今天的话说,该亮剑的时候绝不含糊;该装疯卖傻韬光养晦的时候,也绝不高调绝不显摆。南容之所以能得到孔子的垂青,主要是由于两人的处世之道极为接近。

康有为在《论语注》中说:“公冶长以才高好奇取祸,南宫以言行修谨保家,二子性行不同,孔子皆取之。”孔子包办了两桩婚姻,择婿有个一贯的标准即德字为先。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是值得提倡的。

著名学者柳诒徵先生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之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对于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伟大人物,从“字缝”里偷看,孔子活色生香,真璞有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