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1、《孙子兵法》第3讲:谋攻篇第三(一)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8-31 发布于江苏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内容简要:

“谋攻”是在攻击之前先谋划全局,关于下围棋有一句话:“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很多人把眼光局限在眼前一小块上,但是有智慧的人会往后退一步,会看的更远、更整体,称之为“谋”。

开打之前多谋划一些,战争付出的代价就会小一点。战争需要很强的勇和很大的怒,但是将领又必须让自己内心保持平静,才能有全局的谋略和思考,以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思考如何采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战果。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以全为上,以破为下。”“破”是不得已而开打,这秉持了孙子战争理论的核心,就是能不打就不打,能花最小的代价就花最小的代价,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要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就要让对方看不到希望,甚至绝望,然后再给他一条生路,此时他就会投降。既达到了战争的目的,又保全了对方的生命,而且是以最小的代价。

所以,并非要追求百战百胜,每次出战都得杀敌1千,因为杀人不是战争的目的,和平才是。这是贯穿兵法始终的宗旨。

短兵相接时,士兵需要以怒气去杀敌,但是,将军却不能因怒气而滥杀无辜,哪怕是面对敌人。

现代战争也是如此,平民或者战俘都会得到比较好的人道主义救助,如果没有这些人道主义救助,他们就会受到所有人的抨击,因为那是反人类的。

虽然是战争,也依然需要以贵生为核心思想,而不是以杀戮为核心思想。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是非常讲人道的。最早的时候,战争往往并不会真正打起来,两军对垒之后,先谈判,达成目的就各自退兵。

宋襄公等对方列完阵再打,没想到楚军不讲武德,趁宋襄公不备直接打过来,开启了战国看谁拳头硬的先河。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既用战争来达到和平的目的,又有好生之德,这就在于将军的“谋”。

人愤怒后还可以回到开心的时候,但是人死不能复生,假如为了愤怒而杀敌,可能仇恨就会结的越来越大。所以,谋攻以“全”为最上策,而不以“破”为最上策。

将军在运筹帷幄的同时,还要镇得住,要始终想着自己的最优方案是什么,将领的谋非常重要,因为一将无能三军遭殃。

将军不是好勇斗狠的,不要想着一定要百战百胜,不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要看全局。一个地方的败可能会导致对方的疏忽,从而把他引入一个圈套,进而诱敌深入,更大的包围起来,所以,要以全为上,以破为下。

不管在打别人的国,是两军对垒,两个旅突然相遇,还是两伍之间,都遵循能不打就不打的法则,不打的同时把对方的战斗力和意志力削弱,乃至把对方的意志力瓦解。

因为人的战斗力来自于他的意志力,意志力没有了,战斗力也就被解除了,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核心,屈的是对方的意志力。

反过来,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可以一次一次在苦难中站起来,就是因为我们从来不会在苦难面前真正的屈服,我们的意志力从来都会触底反弹。

所以没有谁可以征服我们,因为我们的意志力从来没有被真正的毁灭过,可能会被屈下去一点,但是又会被弹起来,这就是中华的血脉。

这是孙子首先提出的核心思想:将在谋,并非要每战必胜,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全为谋。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里讲到四个战争行为:

上兵伐谋,两方的将领相互揣测对方的意图,然后故作迷阵,让对方上钩。谋花的精力多一点,自己的优势就多一点;

其次伐交,一是两军对垒之后将领之间的谈判;二是用外交手段或用间谍的手段等。是没有正面冲突之前用其他方法削弱对方的实力,让对方产生怀疑,因恐惧而停步不前,或让对方冒进,进入自己的包围圈等等,也就是通过交战,双方有一定程度接触;

其次伐兵,两军真正面对面打一仗,相当于约架;

其下攻城,被称为最其次,古时候,特别是元朝之前的攻城,只要城墙不破,城就还在,军队是进不去的,所以,国家会花大力气修筑每个城池。

城墙一般都修的比较高,居高临下,所以攻城比守城要难得多,得准备冲门的车、云梯、弓箭、大弩等,还要修筑工事,如果在攻城的时候军队力量没能跟上,一旦疲惫了,城里的人来一个反杀,就可能全军覆没。

颜真卿当年在平原县只是一个文官,但他觉察到了安禄山想叛乱,就暗中和百姓一起修筑防事,把城墙加高,然后又铸造了很多铁球,用几千人的兵力抵住了安禄山十万大军四十多天的攻击。

攻城的代价是非常大的,兵力起码是守城的十倍以上,而且伤亡惨重,人从城墙上往下面浇油、扔石头等,居高临下,优势特别大。所以,如果要攻城,准备时间是很长的。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准备好工具,要三个月,再修筑防事,又要三月,加起来就是半年,如果将军等不了半年,急于求成地命令士兵爬城墙,人叠人地叠罗汉上去,士卒会有很大的伤亡,是伤亡最大的一种攻城方法,而且城依然攻不下。

攻城是下下策,尽量不采取这种方式。因为防守的一方天然具备优势,攻城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时间,没有足够好的心理素质,很大可能就会损失惨重。

所以,在古时候的战场上,围城是非常好的方法,比如从敌人内部打破,我们在解放战争时,大城市很少是硬攻的。

当时兰州战役是强攻的;北京是傅作义投降,直接和平解决;还有很多大城市,比如南昌起义就是有间谍做内应,里应外合,否则,硬打是非常难的。

硬攻基本上都会非常惨烈,强行攻城是到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伐谋、伐交、伐兵都不行了的最后一击,善用兵者一定不会首选强行攻城。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善用兵的人一定是首先想着怎样达到屈人之兵,怎样瓦解对方的防御力量,从对方内部逐个击破,从信息战线、心理战线、群众战线等打破。

首先不是想怎么去战,要拔人之城,并非是攻,能够把对方策反,或者把敌人围起来,再把来救援的人打掉,这个时候敌人的信心丧失了,也就屈服了。

人有缺点,一个国家也有缺点,盯住缺点,用最短的时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否则不利于战争。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是谋攻之法。

谋攻者一定是以全为上,想着从各个方面瓦解对方的实力和防御力,以瓦解对方内心防线为主,用全局的思维去思考,而不是只着力在一个点上。

掌握这些最核心的观点,然后伐谋、伐交、伐兵、攻城,有次序在心中,韬略胸中存。

经典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