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就有牙刷、牙粉了你知道吗?古人护齿有巧思

 金坛区 2022-08-31 发布于上海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北京中医药大学甄雪燕 

  //  

1954年,在内蒙古赤峰大营子的辽应庆九年(959年)驸马卫国王墓中出土了几件“骨刷柄”,其形状、长度、刷柄及植毛孔数目,均与近代牙刷相似。我国著名口腔医学家周大成先生对出土的实物进行观察研究和测量后,认为它们是“古代植毛牙刷”。

图片

辽代牙刷骨柄(观复博物馆藏)。

植毛牙刷的发明,在口腔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那么,除此之外,古人在护齿方面还有哪些智慧呢?

图片

漱口

古人漱口,一般用酒水、盐水、茶水或药水。《礼记》中记载有“虚口”的礼节,其实就是含酒漱口。宋代张杲在《医说》中记载了一个用酒漱口固齿的案例:“刘几,年七十余岁,精神不衰,每一饮酒辄一漱口,虽醉不志也,曰此可以无齿疾。”由此可见,用酒水漱口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晨起用盐水含漱的方法,即“每旦以一捻盐内(纳)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宋代苏东坡则提倡用茶叶漱口:“吾有一法常自珍之,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不知;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浸漱之,乃消缩不觉脱去,不烦挑刺也,而齿便漱濯。”苏东坡认为茶叶漱口可去除口腔异味,同时清洁牙齿。此外,在古代,苦参、大黄、黄芪、黄柏、黄连等中药也曾被用来制成漱口水。

古代不仅漱口水种类多样,关于漱口的时间也有诸多讨论。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凡一日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当于夜晚刷洗,则垢秽尽去,齿自不坏。故云晨漱不如夜漱,此善于养齿者。今观智者每于饭后必漱,则齿至老坚白不坏,斯存养之功可见也。”强调晚间和饭后漱口比早晨更重要。

图片

揩牙

自晋唐时期起,“揩齿方”应运而生。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刘峻在《西岳华山碑载治口齿乌髭歌》中写道:

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

木律旱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

青盐等份同烧煅,研熬世上有仙方。

这首诗中包括了皂角、生姜、升麻、地黄、旱莲、槐角、细辛、荷叶、青盐等9味中药,用于揩牙。

我国敦煌壁画中有唐宋时期的揩齿和刷牙图,如莫高窟中唐159窟南壁《弥勒经变》中描绘了一位蹲在地上揩齿的年轻僧人,他用右手食指揩齿,左手拿一个净瓶,右侧还有一位穿红袍的侍者,双手捧着毛巾侍候。

在五代146窟南壁《劳度叉斗圣变》中描绘了一位僧人,蹲在地上,头往后仰,用齿木刷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当时僧人清洁牙齿的样子。

图片

敦煌壁画的五代146窟南壁《劳度叉斗圣变》局部

图片

牙粉

宋代出现了专门出售中草药牙粉的“牙粉行”,可见当时牙粉的使用已经极为普遍。那么,人们用什么工具来使用牙粉呢?最常用的工具就是树枝。古代印度人最早用小木枝来洁齿,他们将枝条一端用牙齿嚼成绒絮状,然后用絮状端揩刷牙齿。佛教传入中国后,我国的佛经中将清洁牙齿的木枝译作“杨枝”。武则天时期,游学天竺的僧人义净首次将古印度洁齿的方法正式介绍到国内,将“杨枝”译作“齿木”。他还指出,不嚼“齿木”是国人多患牙疾的原因所在。

编辑|徐婧
审核|白晓芸 黄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