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崧舟——语文要素与难文浅教(听课笔记整理)

 欣欣语文 2022-08-31 发布于四川

《十六年前的回忆》在六下四单元,语文要素最关键的是: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第二是查阅资料体会人物的品质。后者可以是对前者的补充。

这篇课文,六年级的孩子要理解这样的人物的品质是有难度的:1.难在对人物背景的感知。时间遥远,学生要感受当时的人物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是难的,虽然可以查阅资料,但是很难有切身的体验。2.难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这篇回忆录是有两重身份的。一是父亲的李大钊,自己有父亲,可能有相似的情感体验。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是在神坛上的形象,就要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来把握。3.难在对人物品质的体会,尤其是作为革命者的品质。4.难在人物精神的传承。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要传承到现在,不是一种道德的说教,不是概念的灌输,要让学生有所触动,并且有想要传承发扬的意愿。

难文浅教,要依据要素,选择相应的策略。

教学策略

一、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目标之间相互要有关联,要有一定的难度。先给这篇课文确立一个核心目标,再思考需要创设达成目标的条件目标。(图片)

核心目标:紧扣回忆录文体的基本特征(知识),关注人物言行描写(过程),感受人物的坚定信念革命精神。(价值观)。

目标体系中每一项都有关联。


二,整合习题随堂落实。(编者设计的课后思考和练习)把课后习题随堂化,不是简单的练习,是融入到教学的过程,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不是简单的插入,是有机的融入。(图片)

提取关键的时间节点和事件,是对课后第二题的融入。

教学过程中对语句的分析,是对课后第三题的融入。

课后第四题的融入,仅仅在教学最后的点到为止,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

课后第五题和阅读链接的融入到了革命文脉的传承中,创设了一种场景,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有所触动,产生一种传承的意愿。

三、围绕人物还原比较(最成功的策略)。围绕李大钊的言行等和作者没有写的环境中该有的场景进行比较,发现大有不同,是反常表现,就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

还原比较考量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也是对人物精神的深度思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

四、循序渐进贯通文脉。文脉是革命文化的脉络。以李大钊的精神作为原点,推进。

抓住李大钊的精神(图片)

在法庭上作者有了顿悟,感受到父亲的心被一种力量占据着。这一段话是文章的文眼。教学时瞻前顾后,让学生回忆“平日”里的行为,来理解每个时间节点里的精神也是这个;然后“启后”,安排了学生写作。父女对话,进入情景和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成长和改变,最后把课后题的最后一题融入到课堂设计中,让学生有传承的意愿。

听课整理:刘欣

编辑:李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